農業(yè)新成果推薦
山農14號。
1.1 成果來源
山東農業(yè)大學。
1.2 所屬產業(yè)
種植。
1.3 成果內容
2006年8月通過山東省農作物品種審定(魯農審2006047號),2009年11月被農業(yè)部授予植物新品種權(CNA20050947.0)。 特征特性:半冬性,幼苗半直立。兩年區(qū)域試驗結果平均:生育期239d;株高74.7cm,株型緊湊,莖葉蠟質明顯,葉片窄短、上沖,抗倒性一般,熟相中等;分蘗力強,成穗率高;穗型紡錘,穗粒數34.3粒,千粒重46.1g,容重790.6g/L;頂芒、白殼、白粒,籽粒較飽滿、半硬質。中抗紋枯病,中感赤霉病,中抗至中感條銹病,慢葉銹病,感白粉病。 產量表現:2005~2006年高肥組生產試驗,平均552.80kg/667m2,比對照濰麥8號增產4.62%。 栽培技術要點:適于高肥水地塊種植。施足基肥,足墑播種。適宜播期10月上旬,每667m2基本苗12~15萬。適時澆好越冬、拔節(jié)和灌漿水,及時防治病蟲害,適時收獲。
浙雜502。
2.1 成果來源
浙江省農業(yè)科學院。
2.2 所屬產業(yè)
種植。
2.3 成果內容
浙雜502是浙江省農科院蔬菜研究所通過從荷蘭引進番茄黃化曲葉病毒(TYLCV)抗源基因,利用分子標記輔助育種技術結合常規(guī)育種,育成的雜交一代抗TY大紅番茄品種,2012年通過浙江省非主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浙(非)審蔬2012002)。 無限生長類型,生長勢強;中早熟,第一花序節(jié)位8~9葉,花序間隔3葉;果實圓整,單果重200g左右;幼果淡綠色、無青果肩;成熟果大紅色,色澤鮮亮,著色一致,色澤鮮艷,商品果率97.1%;果實硬度高,耐貯運,商品性好;含Ty-3a 抗性基因,高抗番茄黃化曲葉病毒病,兼抗番茄花葉病毒病和枯萎病等番茄主要病害。連續(xù)坐果能力強,高產穩(wěn)產,綜合性狀良好。 種植密度2300株/667m2左右,單桿整枝,每花序留3~5個果。適宜全國喜食大紅果番茄地區(qū)種植。在番茄黃化曲葉病毒病發(fā)生嚴重地區(qū)種植,需要注意控制煙粉虱,減少煤污病等對果實商品性的影響。其他同常規(guī)管理。
浙粳88。
3.1 成果來源
浙江省農業(yè)科學院。
3.2 所屬產業(yè)
種植。
3.3 成果內容
浙粳88于2011年通過浙江省品種審定(浙審稻2011008)。2012年,浙江省農業(yè)廳組織專家組進行實割測產驗收,直播平均產量758.4kg/667m2,高產田塊達785.6kg;機插平均產量716.7kg/667m2,高產田塊達753.1kg/667m2。均創(chuàng)當地常規(guī)晚粳稻產量新高。 該品種株高中等偏矮,株型緊湊,莖稈較粗,稃尖無色、無芒,劍葉挺,分蘗力強,穗型較大,著粒較密,結實率高,耐肥抗倒,后期轉色好。株高單季100cm左右,連作90cm左右,穗長15.5cm,有效穗20.6萬/667m2,成穗率86.6%,每穗總粒數138.2粒,實粒數117.2粒,結實率84.8%,千粒重25.7g。抗稻瘟病、中抗白葉枯病,感褐稻虱。整精米率74.4%,長寬比1.6,透明度2級,膠稠度80mm,直鏈淀粉含量16.9%,主要品質指標達到部頒一等或二等標準。
浙粉702。
4.1 成果來源
浙江省農業(yè)科學院。
4.2 所屬產業(yè)
種植。
4.3 成果內容
浙粉702是浙江省農科院蔬菜研究所通過從荷蘭引進番茄黃化曲葉病毒(TYLCV)抗源基因,利用分子標記輔助育種技術結合常規(guī)育種,育成的雜交一代抗TY粉紅番茄品種,2011年通過浙江省非主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浙(非)審蔬2011006)。 無限生長類型,生長勢較強;早熟,第一花序節(jié)位6~7葉,花序間隔3葉;果實近圓形,單果重250g左右;幼果淡綠色、無青果肩;成熟果粉紅色,色澤鮮亮,著色一致;果皮果肉厚,耐貯運;含Ty-3a 抗性基因,高抗番茄黃化曲葉病毒病,兼抗葉霉病、番茄花葉病毒病和枯萎病等番茄主要病害。高產穩(wěn)產,綜合性狀良好。 北方地區(qū)可6月15日左右播種,長江流域等地區(qū)可7月中旬至8月中旬播種。行株距75cm×30cm,每667m2種植2300株左右,單桿整枝。其他同常規(guī)管理。適宜全國喜食粉紅果番茄地區(qū)種植,尤其適宜番茄黃化曲葉病毒病發(fā)病區(qū)種植。
魯原502。
5.1 成果來源
山東省農業(yè)科學院原子能農業(yè)應用研究所、中國農業(yè)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
5.2 所屬產業(yè)
種植。
5.3 成果內容
魯原502小麥新品種由山東省農科院原子能農業(yè)應用研究所和中國農科院作物科學研究所,以航天突變系“9940168”為母本,濟麥19為父本雜交,田間系譜法選育而成。 2011年經國家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品種權號:CNA008155E。該品種為半冬性中熟品種,分蘗力強,抗寒性好,株高80cm左右;長方穗、長芒、白殼、白粒,高抗倒伏、田間表現中抗銹病、白粉病等特點。參加2008~2010年國家小麥區(qū)域試驗,平均產量547.9kg/667m2,平均比對照石4185增產10.16% 。參加山東省2009~2011年區(qū)域試驗平均產量575.34kg/667m2,比對照濟麥22增產5.0%,增產極顯著。
花育36號。
6.1 成果來源
山東省花生研究所。
6.2 所屬產業(yè)
種植。
6.3 成果內容
花育36號以花選1號作母本,95-3作父本,經雜交選育而成。2011年通過山東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2013年通過國家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鑒定。該品種屬于中間型早熟大花生品種,春播生育期127d左右,株型直立,連續(xù)開花。主莖高49.87cm,側枝長53.63cm,總分枝數9.35條,結果枝7.19條。葉片橢圓形,葉色綠,花深黃色。莢果近普通形,網紋深,種仁近橢圓形,種皮粉紅色,內種皮白色,無油斑,有少量裂紋。結果較集中,百果重256.3g,百仁重108.9g,飽果率76%左右,出米率70.9%。經農業(yè)部食品質量監(jiān)督檢測中心(濟南)測定,脂肪含量51.14%,蛋白質26.08%、油亞比1.19。該品種早熟、高產、適應性廣,適宜在我國大花生產區(qū)種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