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福耀到恒安:閩企出海實現擴張夢想
從福建而中國,由中國而世界。閩商拓展的空間位置,在不斷遷移進化;閩商的江湖地位,也在逐步攀升。完成原始積累之后,閩商的身份也已然移形換位,開始新的征程。
從本土成長起來的閩商,在完成國內市場布局之后,他們紛紛將眼光放在更寬遠的海外擴張上,這是企業擴張帶來的內在需求,也是市場放大帶來的外部需求。
因為每一個行業,在每一個市場,都有“天花板”。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風險太大,于是向外走成為必經之路。當企業實力達到一定規模之后,海外擴張成為一種新的風向。
2017年6月初,泰禾集團出資1000萬美金投資開曼基金(CITIC Capital YBI Fund, LP)。該基金由中信資本作為普通合伙人,專為開發美國舊金山市的金銀島項目設立。這也是泰禾集團首次進軍美國的房地產市場。
而在美國項目之前,泰禾已經在英國倫敦嘗試“海外淘金之旅。今年的1月份,泰禾曾發公告稱,與中信資本達成在海外地產項目上的合作,投資英國倫敦柯宗街60號住宅開發項目。
這兩次與泰禾集團合作的,都是中信資本。這是一家成立于2002年,管理資產規模超過200億美元,享有國際知名度的投資管理及顧問公司。
泰禾集團海外投資項目,采用合作方式,“借道”具有豐富海外投資經驗的中信資本,尋找投資收益,估計也有借此試探海外投資深淺,并為集團培養未來國際化人才。這也是在國內完成初步布局之后,泰禾啟動海外淘金的新攻略。
在泰禾之外,閩企海外攻略已經風正揚帆。
6月初,恒安國際公布,于6月5日交易時段后,間接全資附屬公司恒安馬來西亞收購皇城集團合計8000萬股股份。
皇城為馬來西亞證交所主板上市公司,從事紙品加工及可分解纖維產品制造,包括成人及嬰兒紙尿褲、衛生巾和紙巾產品、棉制品及加工紙。本次恒安收購股份為皇城股本權益約50.45%,收購代價為9120萬馬幣,相當于1.45億元人民幣。
根據馬來西亞法規,恒安馬來西亞須提出無條件強制性收購要約,以每股1.14馬幣收購恒安馬來西亞尚未擁有之皇城全部余下的普通股。根據要約,恒安馬來西亞須支付8958萬馬幣,相當于1.42億元人民幣。集團有意維持皇城馬來西亞證交所上市地位。
恒安已經有多次并購經驗,但跨國收購海外上市的紙業公司,這還是第一次。據了解,通過收購皇城公司,恒安將保持皇城發展原有的業務,讓其在馬來西亞、東南亞市場繼續穩定發展。
但與此同時,在控股皇城之后,在恒安與皇城之間的整合,將會有1+1大于2的效果。因為恒安可以充分發揮皇城已經建立起來的銷售渠道,把恒安的紙尿褲、紙巾等等系列產品,進一步推向馬來西亞、以及東南亞的市場。
同時,恒安還可以根據當地實際市場需求,部分復制自己國內銷售渠道模式,進一步加大皇城在馬來西亞以及東南亞的擴張勢頭。當實現了這樣一個戰略目標之后,恒安的高端產品,將成為東南亞一帶的,恒安旗下的品牌,也將可能成為東南亞一帶的“流行語”。
在最近一段時間,再沒有一個閩商有福耀玻璃董事長曹德旺那么熱,熱得發燙!因為福耀投資美國事宜,曹德旺成了全民話題,超越經濟、超越國界。
最新消息是,在2017年6月底,曹德旺在美國底特律接受記者采訪時說,準備在美國再投資5億美元建廠,因為客戶說福耀在美國建的廠還不夠用,要再建。曹德旺說,好!錢,已枕戈待旦。在網絡無限流言中,曹德旺無懼無畏的國際化,再起波瀾。
之前,因為在美國投資建廠,也因為曹德旺有啥說啥的耿直性子,讓曹德旺在2016年年底成網紅。那時候,福耀集團在美國累計投資5億美元,在美國俄亥俄州莫雷恩建造工廠,為美國創造了1500多個工作崗位。
然后有自媒體發出“曹德旺跑了”的傳言。估計曹德旺也是腦洞大開:我的客戶在美國,他需要我再美國建廠,我去美國投資賺錢,怎么就成了我要跑了的呢?原來新聞可以這樣寫的?
后來在不同記者、不同媒體的轟炸下,曹德旺總算把事兒搞清楚了。大家也終于知道,國際化已經成為一些中國領先的企業必經之路。
但在“曹德旺跑了”之后不到半年,“曹德旺栽了”又來了。
事情起因是因為美國的一篇報道,說的是福耀美國工廠里,因為文化、管理等差異,在福耀的車間里,已經出現了很大的文化沖突,一些工人質疑該公司是否真地想按照美式監督和美國標準來經營。
曹德旺之前曾解聘了兩名美國高管,因為他們光拿錢不干活,或者說干的活值不了拿的錢。據說有一名被解雇的高管,計劃起訴福耀美國。還有福耀美國被罰款10萬美元的事兒等。
總之,有的沒的,美國有媒體報道了,于是國內一些媒體、自媒體開始斷章取義,或者火上添油,大肆炒作。有幸災樂禍的,有造謠惑眾,有為博眼球而亂起標題的,無奇不有。
曹德旺實在是忍無可忍,后來接受《環球時報》專訪時說:最先報道的那家美國媒體,40%內容是莫名其妙的,因為該媒體自己也找不到出處;30%是歷史遺留問題(福耀美國是收購美國PPG集團旗下的工廠翻建)。而且全部是單方面采信,都沒有采訪福耀美國的相關說法。后來福耀美國找那家媒體詢問過程時,才知道有些事兒都找不到出處。
這種國外投資,文化上的沖突、管理上的沖突,幾乎是一種必然。尤其是作為發展中國家的中國企業,跑到全球最發達的國家美國去投資,必然需要文化、管理上的磨合。(左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