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祥愛,劉裕文
(1.廣東理工學院藝術系,廣東 肇慶 526100;2.深圳市鹽港中學,廣東 深圳 518083)
戀愛因素對大學生服裝消費影響的調查研究
張祥愛1,劉裕文2
(1.廣東理工學院藝術系,廣東 肇慶 526100;2.深圳市鹽港中學,廣東 深圳 518083)
為了研究戀愛因素對大學生服裝消費的影響,在肇慶4所高校進行問卷調查,包括服裝對戀愛心理的影響,戀愛后服裝消費、服裝購買時間、場所的變化情況以及大學生情侶對市面上情侶裝的看法和預期。研究結果表明,服裝對戀愛心理影響不很顯著,雖然一半情侶約會前都會注意自己的穿著;而戀愛對服裝消費的影響甚大,大部分人戀愛后在服裝方面的花費增加,購買服裝的頻率和時間增多,而購買場所則呈現多樣化趨勢。市面上情侶裝的款式、色彩和面料對大學生情侶的吸引度不高,但他們對市場推出適合自己期望的情侶裝抱有較強烈的期望。
服裝消費;戀愛;情侶裝;調查問卷
我國是服裝的消費大國,在校大學生又是一個特殊的消費群體。而很多大學生都處于戀愛階段,因此,研究戀愛因素對服裝消費的影響,對服裝企業產品的定位和情侶裝市場的開發,具有非常大的指導意義[1-3]。為了進一步了解和掌握在校大學生情侶的服裝消費特征,在肇慶4所高校(廣東財經大學、肇慶學院、廣東工商學院、廣東理工學院)各抽取400名處于戀愛狀態的學生進行現場問卷調查。本次調查的年級分布均勻;共發放問卷1600份,回收1539份,回收率高達96.19%[4,5]。
青年人群天然地分布著不同文化背景、各種性格和審美取向的人群,包括理性的和感性的、時尚的和傳統的、張揚的和內斂的、偏好正裝的和休閑裝的等等,所以出現這些方面認識分歧是正常的[6]。本問卷答案的分布也一定程度反映了這種由先天基因和后天生活環境帶來的差異[7-9]。由于普遍認為戀愛是激發消費欲望的重要因素,所以我們更關注的是戀愛對服裝消費定勢有多大影響,究竟與上述差異匹配還是有所改變,如果有變化又是什么變化,這些變化對設計者和市場有何影響,所以戀愛前后的變化是本文的重點。當然設計者和商家既要把握戀愛后的人群給服裝設計帶來的挑戰和機遇,同時也不能忽略未戀愛人群的需求,因為大學里總是有一部分未脫單者,他們對服裝的審美取向和消費需求也占有相當大的比例,但與已經戀愛者畢竟有所不同[10,11]。
調查結果顯示,有約50.75%的同學覺得沒影響,這些受訪者認為內在因素是決定是否喜歡一個人的關鍵,例如品德、性格;他們可能更容易地信奉日久生情。而另外49.25%的同學覺得有影響,這些受訪者認為外在因素能吸引異性,他們更傾向于相信一見鐘情。再者,相比于普通文理科生,藝術類生更傾向于相信服裝品味對“脫單”有影響,這與藝術類學生更隨性、更注重外在形象的特點有關。
在肇慶4所高校進行關于“穿著對另一半好感度的影響”的問卷調查。
調查結果顯示,89.08%的同學認為另一半的穿著打扮不會影響自己對他(她)的好感。但是,有10.92%的學生表示另一半穿得太差會影響自己的“面子”。雖然這樣的觀念不值得推崇,但不可否認仍有部分學生存在這種想法,而且認為這種服裝導致的“丟面子”會影響到兩個人之間的感情。
調查結果如圖1所示,選擇“隨便拿起服裝穿上”就出門的學生還是比較少,僅占19.80%;而且這些同學絕大部分是男生,主要是大一、大四的男生。這可能是因為男生不那么注重自身的外表打扮,大一的男生剛由高中進入大學校門,思想上還比較樸素,而大四的學生又面臨畢業找工作的壓力,還有畢業后兩人的走向以及情侶即將遇到的諸多實際問題都迫切需要思考和解決,必然會沖淡對服裝的注意力。然而,大二、大三的學生則不然,可能已經適應了多姿多彩的大學校園生活,也受周圍同學的影響和異性的吸引,對自己的形象就更加的注重,還可以通過獎助學金、兼職為自己賺取一部分的零花錢,消費能力有所提升,也為注重自身形象提供了物質基礎。

圖1 大學生對約會著裝的重視程度
數據還顯示,選擇“根據行程搭配服裝”與“與對象服裝相搭配”的學生占33.60%,選擇這2項的學生大部分是藝術生,尤其是女生。可能是因為藝術生較熱衷于追求潮流和張揚個性。
選擇“認真搭配好看即可”的學生占46.60%,接近一半的學生都比較理性,認為穿著打扮是對他人的尊重,但也要求合適最為重要,不應該過于獨特。
關于戀愛前后用于服裝上花費的變化如圖2所示,總體上是增加的,只有極少部分(7.73%)表示戀愛前后在服裝花費上并無明顯變化。78.36%的大學生都表示,有了男(女)朋友之后,用于服裝的花費都高于戀愛之前。服裝花費增長有一部分用于給另一半添置新衣,部分用于購置自己的衣物。令我們感到意外的是13.91%的大學生戀愛后用于服裝的花費反而降低,究其原因,是因為另一半會給自己購買衣服,而自己在另一半的衣物上并沒有產生消費,所以這部分情侶購買衣服花費總體上也應該是隱性略有增加的[12-14]。

圖2 大學生戀愛前后在服裝上花費的變化
87.39%的受訪者表示,戀愛后購置衣服的頻率變高,戀愛前基本都是換季、打折季才購買衣服。戀愛后逛街的頻率比以前要高,而逛街也很少空手而歸;也有部分學生在節假日時會購買衣服作為禮物贈送給另一半。因此戀愛后購買衣服并沒有特定的時間,但頻率和購買意愿明顯增加。
由圖3所示,76.22%的受訪者表示戀愛后,服裝消費的場所也發生相應的變化,更加寬泛多樣化了。其中21.70%的大學生在戀愛前是網上購物,而戀愛后會傾向于實體店購買。22.09%的大學生(大部分是男生,且是民辦高校的男生)戀愛前只在專賣店購買衣服,而戀愛后會在百貨商場或者街邊小店等購買衣服。20.40%的受訪者表示戀愛后更傾向于在專賣店購買衣服,可能是戀愛后對品味的要求提升,也不排除存在一定的攀比心理。
從上述數據可知,戀愛后購買衣服場所趨于多元化,而且更傾向于各類實體店。數據顯示戀愛后購買衣服場所發生變化的受訪者中超過一半是男生,而且民辦高校的男生居多,可能是因為在情侶購物方面,女生占據比較主導的地位,而男生更多的只是聽從于女朋友。性別在購買衣服上的這些差異,對于服裝企業制定營銷策略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15]。

圖3 戀愛前后在購買衣服場所上的變化
對在校大學生情侶進行穿情侶裝的看法問卷調查,結果如圖4所示,在1539名受訪者中只有30.02%的人穿過情侶裝。69.98%的受訪者沒有穿過情侶裝,然而絕大部分(80.04%)的被訪者覺得情侶裝是很有意義的,覺得通過情侶裝可以示愛,這也折射了當前市售情侶裝基本不適應大學生情侶群體消費觀的現狀。19.96%的受訪者表示不太樂意穿著情侶裝,覺得那是一種幼稚、不顧及他人感受的做法。這部分不接受情侶裝的有9%是藝術生,11%是理工科,基本上都是男生。可能是這小部分男生比較追求個性或者比較保守的緣故,考慮到先天后天條件不同導致人群觀念差異的離散分布,這也是合理的。
由上面可見,情侶裝在大學生中還是有較大比例的預期需求、有較好市場前景[16,17]。

圖4 對穿情侶裝的看法
由圖5可知,88.30%受訪者對當前的情侶裝不滿意,這說明當前的情侶裝存在很大問題。49.51%的大學生對情侶裝的款式不滿意,主要是目前市面上的情侶裝款式都比較單一,男女款式基本相同,只是在型號上有大小之分或有無腰省的區別。另一方面,情侶裝基本以T恤衫居多,款式不齊全,設計沒有個性和創意,可供選擇的余地比較小,這些都是不被接受的原因。還有28.78%的大學生不滿意情侶裝的色彩設計,覺得情侶裝的色彩設計比較單一。10.01%的大學生不滿意情侶裝的面料,覺得情侶裝穿著不舒服。
總之,不滿意的受訪者大都覺得情侶裝不像日常服裝,只能適合特定的場合,利用率低。可見,當前情侶裝的設計并沒有把握學生的思想脈絡,這個市場還亟待服裝工作者尤其是服裝設計師進一步努力,期盼早日開發出適合大學生情侶要求的情侶裝來。

圖5 對市面上情侶裝的滿意程度
通過在肇慶4所高校進行“戀愛因素對大學生服裝消費影響的調查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1)衣著雖然會影響人的第一印象,但對產生愛情與否并沒有顯著影響。大部分大學生覺得不會介意另一半的衣著。但是出門約會時還是會打扮一番,搭配合適的衣服。
(2)大部分人戀愛后在服裝的花費,購買服裝的時間及場所都發生了變化。戀愛后逛街頻率升高,花費增加,購買渠道多元化,不再過多地依賴網購,對實體店服裝銷售有促進作用。
(3)大多數的學生樂于接受情侶裝,但不滿意現狀,尤其是情侶裝的款式、面料和色彩。情侶裝應該適應大學生日益增強的個性化的要求,而且要動態跟蹤他們需求心理的變化,考慮到當前社會各種觀念的沖擊力度和頻率都是空前的,服裝設計也要與時俱進,特別是各種新軟件的開發、完善和普及,都為個性化服務乃至私人訂制又打開一片天地,情侶裝個性化設計大有可為。
(4)情侶在購買衣服方面占據主導地位的大多是女生,這對服裝企業制定營銷策略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隨著網絡的興起,文化的演進日漸提速。大學生審美、購物興趣和偏好都在動態變化中,服裝行業工作者要跟上大學生觀念的變化,才能設計出適應這個人群的服裝,從而占據這塊可觀的市場。所以調查不是一勞永逸,要緊跟社會文化理念、時尚因素以及學生心理和審美的變化節奏,不斷去適應和占領這塊利潤可觀的市場,才能立于服裝市場的不敗之地。
[1] 劉盈.大學生服裝消費行為及特點分析[J].現代商貿工業,2013,(04):88-89.
[2] 武利利.河南地區男大學生服裝消費行為分析[J].山東紡織經濟,2016,(06):47-49.
[3] 鄭麗萍.大學生服裝消費文化研究[D].杭州:浙江農林大學,2013.
[4] 王文杰.大學生服裝消費與設計研究[D].青島:青島大學,2013.
[5] 闞興芳.90后大學生服裝消費心理調查研究[J].中國城市經濟,2011,(23):339-340.
[6] 周常春,鐘姝.高校學生服裝消費行為與影響因素研究—基于云南某高校學生的調查[J]. 江蘇商論,2012,(11):29-31.
[7] 曹蓓,馮東.咸陽地區大學生服裝消費行為及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商論,2016,(18):108-109.
[8] 陳曉芬.溫州大學生服裝消費行為分析[J].中國商貿,2011,(34):246-247.
[9] 蔣志芳,朱曉丹,魏靜,等.大學生服裝消費現狀的調查與分析—以南京仙林大學城為例[J].江蘇商論,2013,(06):3-6.
[10] 趙歡玲.B2C模式下大學生服裝消費行為影響因素研究[D].天津:天津工業大學,2016.
[11] 孫雪,付宇涵.關于北林大學生消費行為的調查報告—大學生服裝消費動機的調查與研究[J].現代商業,2010,(23):288+287.
[12] 余耀森.地方師范院校大學生服裝消費的幾點思考[J].當代經濟,2010,(02):112-113.
[13] 孔丹丹.當前女大學生的消費心理及其消費行為淺析—以服裝消費為視角[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5,(03):58-60.
[14] 崔鑫博.大學生品牌運動服裝消費行為及其動因探析[D].臨汾:山西師范大學,2015.
[15] 陳苗.淺析當代大學生服裝消費心理以及品牌定位策略[J].體育世界(學術版),2010,(04):71-72.
[16] 逯亞,趙宇虹.大學生網絡服裝消費行為分析—以天津農學院為例[J].中國市場,2016,(31):105-106+120.
[17] 翁淑珍.大學生網絡服裝消費行為影響因素研究[D].上海:東華大學,2014.
10.3969/j.issn.1007-550X.2017.08.008
F768.3
A
1007-550X(2017)08-0051-04
2017-08-03
張祥愛(1989-),女,廣東潮州人,碩士,主要從事服裝材料研究及服裝專業教學。Email:78213154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