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娟
(福建理工學校,福建 福州 350002)
以匠心,育匠人
——工匠精神引領中職德育*
陳曉娟
(福建理工學校,福建 福州 350002)
我國正處在從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轉變的關鍵時期,迫切需要一批具有工匠精神的建設者。中職學校擔負著培養高技能人才的重要任務,中職德育是培養工匠精神的主陣地。只有具備工匠精神的教師“以匠心”設計德育內容和德育方法,將培養工匠精神和培養高技能人才有效融合,才能“育匠人”。
工匠精神;中職德育
2016年,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鼓勵企業開展個性化定制、柔性化生產,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工匠精神”第一次出現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備受肯定。作為中職德育人,我認為:“工匠精神”的提出,是由“中國制造”走向“中國智造”的必然。中等職業學校的教育目標是培養高素質的勞動者和技術工人,中職德育的核心正是培養工匠精神。因此,為師者要身體力行,以匠心,授匠術,育匠人。
一說工匠精神,人們很容易想到的是瑞士鐘表匠,他們控制誤差不超毫秒;或者是德國制造,他們追求機械美學,能將雜亂無章的線路布得整齊劃一,就連擰個螺絲都要學習幾個月。
查閱百度百科:工匠精神(Craftsman’s spirit)是指工匠對自己的產品精雕細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體現在4個方面:1.精益求精:注重細節、追求完美和極致。2.嚴謹、一絲不茍:確保每個部件的質量,對產品采取極嚴苛的檢測標準。3.耐心、專注、堅持:真正的工匠在專業領域上絕對不會停止追求進步,總是不斷完善所使用的材料、設計和生產流程。4.專業、敬業:致力于打造本行業最優質的、其他同行無法匹敵的卓越產品。
日本“秋山木工”的負責人秋山利輝先生在《匠人精神:一流人才育成的30條法則》一書介紹了其匠人養成術。秋山先生中學畢業后即步入家具行業,雖然沒有很高的文化,但他最終成為一流的匠人。今天,日本皇室、國會議事堂、高級飯店等各式各樣的客戶都向他下單要求供貨。
秋山利輝認為:“一流的匠人,人品比技術更重要”,所以在他開辦的秋山木工作坊中,不僅磨礪學生們的技術,更注重錘煉他們的人品,其培養匠人周期之長要求之嚴格超乎想象。學徒一旦被錄取,無論男女必須留光頭;8年間,他們禁止用手機、談戀愛,不能用家里的錢,只能在八月盂蘭節和正月假期見家人。
對于中等職業教育來說,秋山的做法或許太過嚴苛,但他的“匠人須知三十條”卻對中職德育有借鑒意義。
教書匠曾經是個貶義詞,是死板不靈活、缺乏理論指導的盲目教學實踐者。今天我們重新審視這個詞,會發現:教書成匠其實很光榮。它意味著更高的教學實踐能力和教育實操水平,精益求精的教學手段和教學技藝。只有具備工匠精神的中職德育教師,不斷追求教育教學工作的精細極致,專注執著于教育教學,并在此過程中體驗幸福,才能培養出同樣具備工匠精神的學生。
要培養學生具備工匠精神,德育教師必須首先身體力行,將工匠精神融入思想教育工作、日常管理工作和職業能力培養教學活動中。體現為:
2.1 對技藝的執念
面對固化的工作對象、工作內容和工作流程,匠人始終快樂地、充滿激情地工作著。面對同樣刻板而艱辛的中職德育工作,如果不能以踏實肯干、熱情專注的態度堅持并投入工作,職業倦怠感會大大降低德育工作的責任心。人們常用“技近乎道”、“匠心獨具”來形容具有獨創性技藝的工匠,“工匠精神的核心之一就是“創新”。中職德育教師面對學生群體遇到的新情況、新問題,要不斷地在實踐中總結、提升,不斷創新德育的方式、方法。
2.2 對時間的等待
匠人的工作也許平凡,但他們卻始終不急不緩,追求將工作做到極致。“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中職德育工作也很平凡,繁雜瑣碎,面對良莠不齊、素質層次不一的學生,尤其需要教師沉下心來,細心觀察,勤于思考,了解學生,指導學生,做學生人生的指路人。在工作中,要及時發現學生思想、學習狀況等各個方面出現的征兆,針對性地對教育方法進行調整,及時引導,及時解決,防微杜漸。每一個孩子都是一粒種子,我們要做的是耕耘堅守,靜待花開。
2.3 對內心的把控
“工匠精神”的核心是忍耐、專注。匠人的目標是打造本行業最優質的、最卓越的產品。中職德育教師也必須經歷種種痛苦和挫折,像真正的工匠那樣,穩住心神,抵制誘惑,不急功近利,多用些笨辦法,總有一天,終能真正成為精通學生工作的行家里手。
中職德育教師要努力將工匠精神內化為自身素養,只有教師自身潛心鉆研、樂于奉獻,才能言傳身教地培育學生的工匠精神。當中職學校涌現出大批愛崗敬業的教師時,工匠精神一定會通過他們傳遞給學生,繼而影響社會。
教育部《中等職業學校德育大綱(2014年修訂)》中明確了中職德育目標。中職學校在培養學生職業技術能力的同時,更要注重磨煉學生職業道德修養,讓工匠精神通過日常的教育教學潛移默化到學生的思想,內化為其自覺意識。作為德育工作的實施者,中職德育教師更應當注重在日常教育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
如何培養工匠精神?“秋山木工”創立了一套八年育人制度,這套制度的基本法則是“匠人須知三十條”。包括:進入作業場所前,必須先學會打招呼;學會聯絡、報告、協商;必須成為有責任心的人;能為人著想的人;“愛管閑事”的人;執著的人;有時間觀念的人;隨時準備好工具的人;很會打掃整理的人;明白自身立場的人;能夠積極思考的人;懂得感恩的人;注重儀容的人;樂于助人的人;能夠熟練使用工具的人;能夠撰寫簡要工作報告的人等等[5]。
就是在這樣一些細微處的精益求精,使得工匠精神彌足珍貴但又絕非高不可攀。因此,我們要引導學生從小事做起,從擦黑板、打掃衛生、擺放餐具、記帳、擰螺絲、焊接焊點等做起[4],專心致志就是工匠精神最好的體現。
3.1 精雕細琢德育課堂
規范中職德育課的課堂秩序,提升德育課教學中職業意識培養的有效性,是培養學生工匠精神的隱性教育手段。工匠精神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內容是責任意識,在維持課堂秩序、管理學生課堂行為的過程中可以很好地向學生傳遞這種意識。
中職德育課可以通過不斷豐富教學內容,突出對學生職業意識和創業意識的培養。在職業意識教育的內容選擇上,不僅選材于目前中職德育課程的既定教材:《職業生涯規劃》、《職業道德與法律》、《政治經濟與社會》、《哲學與人生》、《心理健康》5門課,也應該融入一些“三貼近”即貼近學生生活、貼近社會現狀、貼近時代背景的內容。
其次,工匠精神中的專注堅韌、精益求精等職業要求也可以通過在教育教學中融入競爭合作、質量效益、行為規范、組織文化以及創新創業等意識,在職業規劃和職業道德等的教育教學中體現。中職德育課教學可以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法,比如:案例教學、自主互動式教學、體驗式教學等,促使學生工匠精神的有效養成。
3.2 精益求精學生教育管理方式
中職學生一般是在初中不被重視、學習和生活習慣存在一些問題的學生。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在教育管理上做到細致入微和嚴格要求,幫助他們養成正確的行為習慣和社會價值觀,進而培養堅韌不拔、專注耐心的工匠品質。從剛入校的職業意識培養、職業生涯規劃,到實習實訓過程中的職業習慣和職業素養訓練以及貫徹始終的職業道德養成教育,德育教師都要隨時注意觀察學生的行為舉止,及時進行溝通和引導。可以充分利用班團會,開展思想教育工作;每天晚自習組織學生準時收看時政新聞類節目,開展專題討論,促使學生關注社會關心國家政策,培養正確的價值觀和擇業觀。還可以利用下午第3節課以講座形式進行職業指導和職業素養養成教育,利用學生實習實訓機會跟班下企業,對學生進行崗位職責和個人素質匹配度的跟蹤指導。只有做到學生德育教育和管理的精細化,才能真正有效地提升學生的工匠素養。
當前,我國正處在從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轉變的關鍵時期,迫切地需要一批具有工匠精神的建設者。中職學校擔負著培養高技能人才的重要任務,中職德育是培養工匠精神的主陣地。只有具備工匠精神的教師以匠心,精心設計德育內容和德育方法,將培養工匠精神和培養高技能人才有效融合,才能真正實現這一目標。
[1] 王云珠.“工匠精神”的培育需要本真的職業教育[J].江蘇教育(職業教育版),2015(11):40.
[2] 周如俊.職業教育更需要培養“工匠精神”[J].江蘇教育(職業教育版),2016(20):32-33.
[3] 劉曉.技皮·術骨·匠心—漫談“工匠精神”與職業教育[J].江蘇教育(職業教育版),2015(11):20-22.
[4] 劉景忠.工匠精神為職業教育指明方向樹立標桿[N].山東教育報(綜合版),2016-07-04.
[5] 秋山利輝.匠人精神:一流人才育成的30條法則[M].陳曉麗,譯.北京:中信出版集團,2015.
10.3969/j.issn.1007-550X.2017.05.001
G711
A
1007-550X(2017)05-0024-03
福建省中小學德育研究專項課題(項目編號:DY201639B)。
2017-04-18
陳曉娟(1974- ),女,福建建甌人,高級講師,研究方向:德育教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