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瑞珍
(泉州輕工職業學院,福建 泉州 362000)
微信支持下的高職思政理論課混合式教學研究
王瑞珍
(泉州輕工職業學院,福建 泉州 362000)
傳統的思政課教學正在遭遇互聯網的猛烈沖擊,出勤率和抬頭率讓每個教師撓頭;高校思想政治課教學如何改革才能“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呈現勃勃生機?基于網絡資源的教學新方式——混合式教學得到了普遍的關注,微信支持下的混合式學習模式是傳統課堂與同步網絡課堂的有益補充。文章欲探究微信支持下的混合式教學方式如何運用于高職思政理論課。
微信;混合式教學;思想政治課
自21世紀中后期以來,信息技術的發展不斷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以及學習方式,尤其是在21世紀初,開放教育資源運動的興起,人們從網絡上可以獲取越來越豐富的學習資源,課堂不再是唯一的學習信息來源,于是,基于網絡資源的教學新方式——混合式教學得到了普遍的關注。微信作為廣大手機客戶端安裝率最高的應用軟件之一,其免費、便捷、可移動性受到了學生的青睞。因此,文章試圖探究微信支持下的高職思政理論課混合式教學方式,以期提高高職思政理論課教育質量和效益。
(1)從“以教為主”向“以學為本”轉變的教學要求。傳統的思政課教學正在遭遇挑戰。一邊是互聯網時代的猛烈沖擊,出勤率和抬頭率讓每個教師撓頭;一邊是青年學子對深入交流研討的渴望,“大班額”“滿堂灌”只能搬運知識,卻不能真正釋疑解惑。難題,怎么破?清華大學做了很好的示范,他們實現了思政課從“以教為主”向“以學為本”的價值取向的根本轉變。清華大學4門本科生思想政治理論課已全部實現了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混合式教學,線上部分的選課人數累計突破17萬人次。在這里,線上學習可以隨時隨地、私人定制,更符合時代特點;線下學習更深入透徹,滿足學生需求。如此改變,不僅體現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圍繞學生、關照學生、服務學生”的基本遵循,更彰顯了思政課教學改革“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的勃勃生機。清華馬院副院長王雯姝說:“一系列教學方式的創新與變革揚棄了教師滿堂灌、學生被動聽的教學模式,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力,實現了知識傳授、能力培養與價值塑造三位一體的統一,更激發出老師們前所未有的教學力。”清華大學的實踐證明了通過混合式教學可以很好的實現從“以教為主”向“以學為本”轉變,可以提高思政課的上課有效性。
(2)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具有時效性特點的課程要求。教育信息化的本質就是實現教育信息與知識的共享,運用以計算機、多媒體和網絡通訊為基礎的現代信息技術,促進教育改革。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具有時效性的特點,需要大量的歷史資料作為教學資源,同時又必須時刻關注國家的大政方針和世界的風云變幻。因此,信息化技術的廣泛運用為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提供了及時獲取信息的途徑,也為混合式教學改革帶來了新的思路。所謂混合式學習就是把傳統教與學方式的優勢和網絡化學習的優勢結合起來,既要發揮教師引導、啟發、監控的主導作用,又要充分體現學生作為學習過程認知主體的主動性、積極性與創造性。因此,微信支持下的混合式學習模式旨在改變教師講授、學生接受的傳統教學方式,形成以學生為主體的新型學習模式。將微信運用到日常教學過程中,不僅給當前學習者的混合式學習帶來了優越的條件,成為學生自主學習與協作學習的便利工具,而且對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和探索性研究能力具有重要意義。教師的教學環境由課堂擴展到課外,大學生的學習空間也由教室變成了任意網絡環境;教師的教學媒介由黑板、投影擴展到網絡教學平臺、移到終端和社會網,大學生的學習方式也由被動聽課變成了主動參與教學,提高了學習效率和學習效果。
(1)運用微信的各種功能實現教學方式的改革。微信作為廣大手機客戶端安裝率最高的應用軟件之一,其免費、便捷、可移動性受到了學生的青睞。微信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可以為改革提供技術支持,可以將微信運用到思政課的日常教學過程中。微信的通訊功能包括多人群聊、視頻通訊、實時對講三種形式,可應用于一對一學習、協作學習等多種學習情境中,使學習更有針對性。建立微群后,可以實行討論、小組學習等多種形式的教學方式;微信還可以提供文字、圖片、語音、視頻多種交互方式,使師生交流更暢通和方便。總之,微信可以滿足網絡下成長起來的大學生的要求,拉近師生之間的關系,還可以增強師生、生生之間的協作性學習,提高上課的效率。微信的公眾平臺和朋友圈可以提供學習內容和學習資源。老師一方面利用微信公眾平臺上傳學習資料供學生們學習時使用,另一方面利用平臺本身有學生學習情況的一些數字統計來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而朋友圈更是師生共同交流與溝通的平臺,實現同步或異步在線交流。
(2)微信支持下的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混合式教學改革。微信支持下的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混合式教學改革需要教師進行三個方面的突破,即課前設計、課中把控、課后總結,這是進行混合式教學的關鍵。①課前設計。課前設計很重要,體現了教師對這個課把握的精準度,也是因材施教的具體體現。課前教師需要利用微信平臺的數字考察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分析學生的特點,依據教材內容設計有針對性的案例、活動、視頻資料,制作微課程。②課中把控。課中把控是教師既要把控平時的課堂又要把控微信上的交流互動,也就是要把控線上線下。教師需要組織學生先在線學習微課,讓學生記錄下學習時碰到的問題,然后上課時主要針對學生普通存在的問題重點展開教學,對個別學生的一些問題進行以私信的方式進行個別化輔導,最后還要在微信平臺上關注學生的思想動態,對出現的問題要及時加以引導,指引學生走向更深入的學習。③課后總結。學生學習之后教師需要組織學生進行自由討論并形成最終的學習報告交給老師,根據學生的學習過程和結果做出形成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
微信支持下的混合式學習模式是傳統課堂與同步網絡課堂的有益補充,學生的主動參與是整個學習過程的核心。因此,學生的參與度不僅是傳統課堂的研究范疇,更是網絡課堂的研究重點。另一方面,作為教育模式中的主導者和引領者,如何能夠更好地達到教學目的,緊跟社會步伐更新教學內容,培養出適應社會的高學識高素質人才,教師的角色將面臨怎樣的變化,這也是混合式教學必須加以研究的又一個重要問題。
[1]何克抗.信息技術與課程深層次整合的理論與方法[J].中國大學教學,2005,(5).
[2]袁磊,陳曉慧,張艷麗.微信支持下的混合式學習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12,(7):128-132.
[3]彭艷妮,劉清堂,李世強,等.混合式學習在課程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4,(7):57-60.
[4]陳建新.混合式教學模式——高校共享課程的新探索[D].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4.
[5]袁磊,陳曉慧,張艷麗.微信支持下的混合式學習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12,(7):128-132.
王瑞珍(1979-),女,福建晉江人,講師,主要研究方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