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 凌
(湖南外貿職業學院,湖南 長沙 410201)
“供給側改革”背景下湖南省高職教育服務區域經濟的路徑初探
曾 凌
(湖南外貿職業學院,湖南 長沙 410201)
“供給側改革”是建構于“供給”與“需求”矛盾關系上的一種改革動力機制。高等職業教育供給側改革的主要戰略目標是在制度發展中尋求優化專業布局的良策,使其迎合區域經濟發展的方向和要求。作為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高職教育能夠提供區域人才支撐、提供區域技術支持并進行區域教育補充,是直接服務于區域經濟發展的教育。文章分析了湖南省高職教育服務區域經濟的現狀,并初步提出了“供給側改革”背景下湖南省高職教育服務區域經濟的路徑。
湖南;高職教育;服務區域經濟
(1)提供區域人才支撐。與普通高校相比,高職院校畢業生操作能力強,能夠更快適應新的工作環境,對就業的預期也更加實際,他們更樂意從生產服務的第一線開始做起,踏實、肯干、能吃苦。同時,高職院校利用專家教授等資源優勢,承擔了區域內地方企事業單位的大量培訓任務,為企事業單位人員素質提高做出了卓越貢獻。
(2)提供區域技術支持。高職院校擁有一定的科研力量和實驗設備,具備一定的豐富實踐經驗的應用型人才,能更好的將實際生產環境中遇到的問題反饋出來,將之運用到技術創新/技術改造中來,并解決問題,從而在區域經濟發展中更好的獻言獻策,起到積極的推進作用。
(3)進行區域教育補充。職業教育是對普通高等教育的補充,它能夠使更多的勞動者和失業人員接受教育和培訓,獲得職業技能和再就業能力,推動勞動力向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轉移,加快城鎮化建設。
(1)湖南高職教育專業結構比例設置不協調。就湖南省高職專業結構現狀來看,面向第三產業專業設置過多,面向第二產業的專業設置過于集中在部分行業,而面向第一產業的專業設置過少。
(2)湖南高職教育專業設置趨同嚴重。湖南高職教育專業缺乏整體、科學、有力的規劃和協調,存在著專業門類齊全、覆蓋面廣,通用性較強的專業設置比重過大,但專業設置趨同嚴重。據統計,湖南高職院校專業布點非常不均衡,財經大類、電子信息大類、制造大類專業布點率分別達到17.57%、16.49%和16.26%。
(3)校企合作、產學研結合的機制沒有真正建立。高職教育要培養技能型人才就必須強化實踐教學,推行校企合作、產學研結合。然而,湖南省的高職院校推行校企合作、產學研結合多半未落到實處,僅僅是學生見習、專家講座、員工培訓的淺層合作。
(1)積極發掘有湖南產業“特色”的辦學定位。湖南高職院校必須明確自己的辦學定位,從而明確自己的辦學宗旨與辦學方向。要將“特”、“新”兩大方面滲透到湖南高職教育中,就必須做好以下兩點:一要充分分析和發掘湖南經濟的“特色”;二要將這些特色轉化為涉及行業的“特色”。總體來講湖南是個存有相當產業特色的省份整體涵蓋:農業“特色”、制造業“特色”和高新技術業“特色”三大構成方面。
(2)建立靈活多樣的開放型的辦學模式。開放型的高職教育辦學模式至少包含以下內容:①湖南省高職院校在專業設置、學科建設、人才培養、學科研究、技術開發等方面,必須與開發優勢資源、發展優勢產業緊密結合起來。②湖南省高職教育要加強與本省企業的全面合作,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并且重點建設與之有關的學科專業,逐漸把學校建設成為在本省有較大影響的一所大學。③湖南省高職院校要主動適應全球經濟一體化的發展趨勢,促進地區經濟向國外發展。
(3)理實一體化教學提高職業素養。“理實一體化”大體上包括以下方面:理論講解教師與實踐指導教師一體;理論課堂與實驗室、實踐企業車間統一;專業理論知識和動手實踐操作統一。首先,應由高職院校各專業教師構成不斷更新專業知識體系,將最新、最準確的理論知識以最有效的方式傳播給學生;其次,要定期向學生傳到社會動態,讓學生不斷調整,形成準確的職業定位。最后,要以師帶徒的模式,進行日常頂崗實習中具體問題的解決,定期與學校和教師溝通。
(4)積極開展職業培訓工作。根據職業教育的特點,湖南高職院校要堅持“培訓與學歷教育并舉”的發展道路,繼續廣泛參與職業培訓工作。學校不僅在校內舉辦培訓,而且將培訓辦到了工廠和鄉村。通過培訓工作的開展,可以豐富學院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的途徑,增強學院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的能力,也可以極大地提升學院在湖南省的地位和知名度,擴大高職院校的社會影響力。
[1]賈湘琳.高等職業教育服務區域經濟的現狀、問題與對策研究——以株洲市高職教育發展為例[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7,(3).
本文系湖南省教育廳科學研究基金項目《供給側改革背景下高職教育服務湖南區域經濟發展路徑選擇研究》(項目編號:16C1068)階段性成果。
曾凌(1972-),女,湖南長沙人,碩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商務管理、市場營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