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正
【摘 要】伴隨著新媒介技術的興起,人們的生活和思維方式也獲得改變,對戲劇傳播領域也產生了重大影響,戲劇傳統的傳播方式也受到挑戰。本文通過分析新媒介和新媒介環境下的文化語境,探討當下戲劇觀眾流失現象的多重原因,提出戲劇在當下要進行文化傳播,必須要準確、恰當地運用新媒介“包裝”戲劇藝術,才能更好地實現傳播與發展。
【關鍵詞】戲劇;傳播;新媒介
中圖分類號:J802.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05-0043-02
戲劇,是由演員扮演角色,為觀眾表演故事情節的藝術。[1]媒介的基本定義是信息源和信息接受者之間的中介。而麥克盧漢提出,媒介是訊息,媒介是人的延伸,甚至“媒介可以是萬物”。[2]因此可以說,戲劇是最早的大眾傳播媒介之一。早在人類語言產生之前,人們就通過“手舞之”、“足蹈之”等類戲劇的表演形式面對面地交流溝通,祭祀表演和儀式則是一種與神溝通、體現國家意志的媒介。后來,戲劇憑借其舞臺演出和文學呈現交相輝映的特征,成為一種更加大眾的傳媒方式,去勾欄或者劇場看戲逐漸流行,成為百姓主要娛樂方式之一。
一、當代戲劇藝術小眾化的原因分析
現如今,伴隨著社會形態的變化和其他娛樂方式的產生,戲劇正變得越來越小眾,戲劇藝術逐漸式微主要有如下原因:
第一,部分戲劇政治性過強,內容創新不足。一些經典傳統劇目經過改造,過于突出主流意識形態的宣傳功能,同時戲劇從業人員也缺乏創新改革意識,使得觀眾因不愿被動接受“教育”和“宣傳”而對其敬而遠之。魯迅曾說,“我以為一切文藝固是宣傳,而一切宣傳卻并非全是文藝。”在新媒體和全球化時代,不能簡單地把主流意識形態對文藝的引導簡單化,程式化。深度發掘故事的內容核心,表達對“真、善、美”的追求,并用符合現代觀眾審美期待的方式來表達,才能夠體現傳統戲劇的優勢。
第二,戲劇行業與大眾需求脫節,自娛性強。戲劇觀眾日益減少,而各種戲劇節、戲劇獎卻連年不斷,由于利益的驅動,甚至成為了部分地方政府政績的工具。盡管評獎與匯演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戲劇的發展,培養了一批優秀的戲劇人才,但劇場里更多的還是圈內人的“自娛自樂”。因此,應當減少評獎過度而造成的功利主義,而是應當推動劇作者對于大眾市場需求的關注。
第三,戲劇宣傳力度不夠、傳播方式保守。美國學者拉斯維爾在《傳播在社會中的結構與功能》中認為,在傳播過程需要具備傳播者、受傳者、訊息、媒介和反饋這五個基本要素。當下,各種傳播手段層出不窮,戲劇傳統的舞臺演出方式已不能滿足大眾的需要。因此,戲劇應該找準市場定位,積極通過網絡等新媒介對戲劇演出進行營銷傳播,滿足市場要求,才能獲得長期良好的發展。
二、新媒介環境的傳播特征
加拿大傳播學家羅伯特·洛根提出,媒介生態系統共分為模擬傳播、口語傳播、書面傳播、電力傳播和數字傳播五個時代。以數字技術為核心的“新媒介”時代,有著虛擬性、共享性、交互性等不同于傳統的傳播特征,極大促進了人們思維和生活方式的轉變。
虛擬性,是指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媒介創造了一個虛擬的環境,它以圖像、聲音等電子信息作為存在形式,人們可以通過虛擬身份進行信息的交流。相比起現實世界,數字媒介減少了因階級或地域屬性造成的溝壑,淡化了人與人之間的等級觀念。
共享性,資源共享是現代數字傳媒最主要的特征之一。與傳統媒介傳播相比,原先因壟斷資源而形成的文化特權在互聯網中徹底消失,人們可以跨越時間和空間進行信息共享,足不出戶就能夠獲得公共信息資源,共同分享人類科學文化成果。
交互性,是指在新媒介環境下,在傳播過程中,傳播者不需要受到監管就可以發出信息,受傳者則是能根據自身的需求去選擇接受還是拒絕信息,而不是被動接受信息,在主體性和選擇權上獲得充分尊重。并且,人們在做信息傳播者的同時,又是信息的受傳者,這徹底改變了傳統媒介單向傳播的格局。
因此可以說,“新媒介不是人與自然的橋梁:新媒介就是自然。如今我們開始認識到,新媒介不只是機械性的小玩意,為我們創造了幻覺世界;它們還是新的語言,具有嶄新而獨特的表現力量。”[3]
三、新媒介在戲劇傳播與發展中的作用
在現如今的新媒介環境下,戲劇舞臺演出已經不再是文化傳播的唯一方式,面對其他多種新興文化的沖擊,戲劇應當充分利用新媒體,與時俱進,在深度、廣度等多方面提升戲劇的傳播價值,確立文化傳播新觀念。
(一)新媒介在戲劇舞臺傳播中的作用。隨著舞臺科技的發展,數字媒體技術已經成為舞臺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各種電子媒介的配合下,將語言、形體、音樂、影像、燈光等多種舞臺元素相互配合,運用到戲劇演出之中,豐富了戲劇舞臺的時空表現。并且,有的戲劇作者能夠根據現代舞臺的實際情況,提前考慮到新媒體新技術在舞臺中的利用,并且運用到劇本創作之中。由此可見,新媒介已經成為戲劇作者和表演者表達創作意圖、體現作品風格的常用表現手段之一。
(二)新媒介在戲劇傳播中的營銷作用。由于劇場在時間和空間上的限制,傳統舞臺的傳播體現為在一個固定的時間和地點進行面對面的即時傳播,傳播的范圍不夠廣泛,不利于引起大眾社會的關注。而隨著新媒介的興起,讓戲劇可以通過報刊雜志、廣播劇、電視節目、戲曲電影等形式進行傳播,為戲劇提供了更廣的發展平臺和空間。
首先,在戲劇演出之前,可以利用互聯網等新媒介進行傳播,增加作品的曝光率,讓觀眾或潛在觀眾在演出之前就能夠了解作品的相關信息。2004年,昆曲《牡丹亭》在白先勇先生的精心改造下,重新煥發出了青春和活力。青春版《牡丹亭》的成功不僅在于其精致的舞臺效果和嚴謹的劇本改編,更在于其成功的媒體傳播。青春版《牡丹亭》充分利用實體廣告、新聞發布會、線上訪談、網絡講座等多種傳播手段,全方位擴散本劇的相關信息,并且將兩位男女主演作為偶像演員進行宣傳,迎合青年定位,引起大眾興趣,進行宣傳造勢。這些營銷策略的推動讓青春版《牡丹亭》獲得了廣泛社會認同。
其次,新媒介的興起,特別是“第五媒介”——手機媒介的快速發展,使得人們與外界的聯系更加緊密。作為新媒介的代表,手機媒介不僅同網絡媒介一樣傳播廣、更新快、互動強,其在移動便攜性上的優勢讓傳播變得更加即時和便利,甚至出現了“VR戲劇”“戲劇直播”等新興戲劇傳播方式,改變了戲劇的創作方向和藝術特征。
使用先進的傳播媒介進行宣傳,是任何文化形式要被大眾了解和接受的前提。因此,新媒介營銷在戲劇藝術的發展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增加戲劇作品的大眾曝光率,可以為戲劇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形成良好的創作環境,進而有利于戲劇的文化傳播。
(三)新媒介對戲劇發展的深化作用。戲劇的舞臺演出是由表演者直接面對觀眾進行演出的,當演出結束后,觀眾便退場,傳播過程也同時結束,而留給演員和觀眾之間互動交流和對于劇本和表演等做出深刻反思和分析的時間很少。因為傳統舞臺演出傳播具有直觀性、即時性與一次性的特點,文化傳播的深度還不夠。而通過新媒介,觀眾便可以在互聯網中獲取劇本信息、反復觀看錄像,評析演員表演;而演員則可以通過媒體評論了解觀眾的評價,并且觀摩其他演員的表演,取長補短,尋找自身的不足,提升自己的表演水平。這對當下戲劇的發展有著極大的促進作用。
新媒介既是挑戰,更是機遇。戲劇作為一門經典的藝術形式,應當主動適應環境,積極運用新媒介,不斷豐富戲劇藝術的表現手法和藝術張力,吸引潛在觀眾,并拓展新的觀眾。新媒介環境下的戲劇藝術應當顯示出包容性的胸懷、開放性的姿態,重視媒介和傳播領域的新發展和新變化,使當下的戲劇藝術更加豐富多彩。
參考文獻:
[1]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現代漢語詞典(第6版)[M].商務印書館,2016.
[2]馬歇爾·麥克盧漢.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M].譯林出版社,2011.
[3]羅伯特·洛根.理解新媒介:延伸麥克盧漢[M].復旦大學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