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友++宋衛東++吳今姬++王教領++王培雨
摘要:食用菌生產裝備是實現食用菌大國向強國邁進的重要保障,是涵蓋基質粉碎、攪拌、裝袋(瓶)、滅菌、接種等多工序的成套裝備,研究分析食用菌生產裝備對食用菌產業提升與規模發展都有極其重要的意義。為了梳理中國食用菌生產裝備發展現狀,有效推進中國食用菌生產裝備研究開發重點、促進食用菌產業現代化建設,在梳理中國食用菌生產裝備發展現狀的基礎上,闡述當前中國食用菌生產裝備存在的主要問題,即生產裝備企業規模小、技術人才缺乏、與國外存在較大差距、科研平臺少、標準滯后等。分析草腐菌生產裝備、木腐菌生產裝備和生長環境等方面的研究開發重點:(1)草腐菌以智能化發酵隧道、送料布料一體機、堆肥打包機、自動割菇機、卷簾式自動上料覆土機等為主;(2)木腐菌以瓶栽食用菌機械化生產成套裝備的優化提升與袋栽筐式栽培技術體系為主;(3)生長環境以質量可追溯的全程物聯網測控系統為主。最后,提出中國食用菌生產裝備應向智能化、成套化、標準化、國情化方向發展。
關鍵詞:食用菌;生產裝備;發展現狀;發展重點
中圖分類號:S233.74文獻標志碼:A[HK]
文章編號:1002-1302(2016)12-0001-05[HS)][HT9.SS]
收稿日期:2015-10-08
基金項目: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建設專項(編號:CARS-24);公益性行業(農業)科研專項(編號:201503137);江蘇省科技支撐計劃(編號:BE2015726)。
作者簡介:王明友(1982—),男,山東沂南人,碩士,助理研究員,主要從事食用菌機械化生產技術研究。E-mail:wmyss@126.com。
通信作者:宋衛東,研究員,主要從事食用菌機械化生產技術研究。E-mail:songwd@163.com。
中國是世界食用菌生產第一大國,在農業經濟中,其2014年產值是僅次于糧、菜、果、油之后的第五大類作物[1-2],已成為農業經濟中一項重要產業[3]。目前,中國的香菇、平菇、金針菇、草菇、黑木耳、銀耳、滑菇、靈芝等產品的產量均居世界第1位[4]。中國食用菌的產量從1978年占全球總產量的5.7%發展到2009年的80%以上[5]。隨著食用菌在藥用領域的深入研究,其具有的免疫調節、抗腫瘤、抗氧化、抗衰老、保護神經系統、降血脂、護肝等功能,日益受到廣泛關注[6-8],這就促使其需求量越來越大,生產裝備要求也越來越高。中國食用菌生產經歷了房前屋后的庭院生產、特種蔬菜生產、集約化生產和工廠化生產四大階段[9]。產量從2000年的663.8萬t增長到2013年的3 169.7萬t(圖1),年均增長率在10%以上。自2000年以來,中國食用菌工廠化生產快速增加,據中國食用菌協會統計,2014年中國食用菌工廠化企業729家(含在建、新建企業42家),平均日產6 133.96 t,年產195萬t。目前,中國內地食用苗工廠化生產中,只有金針菇、杏鮑菇、雙孢蘑菇等少量品種實現了初步工廠化、機械化生產,產量一般只有國外的1/3,成本也比較高[10],與國外食用菌生產過程的機械化、可監控與質量可追溯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11-13]。因此,中國中小型工廠化生產食用菌一般采用國內組裝配套的設備[14-15],而大型工廠化生產食用菌一般引[CM(25]進日韓與歐洲等國的設備[16-18]。中國的食用菌生產并沒[CM)]
有按西方和日韓等國的大型工廠化模式發展,而是按照中國國情走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食用菌產業發展道路[19]。據統計,2009年中國菌農采用大棚種植的食用菌產量占總產量的98.8%;只有1.2%來自于工廠化、機械化種植[20]。而到2012年,雖然食用菌工廠化企業有了大幅度發展,但具有規模效用和品牌意識的企業數量仍然偏少,日產量小于5 t的企業數量占據多數[21]。食用菌生產機械化是指用機械手段完成食用菌的栽培,主要配套設備包括配料及拌料機械設備、裝瓶(袋)設備、高效滅菌設備、接種設備、培養栽培環境調控設備、采收包裝設備和采后清理設備等[22]。我國食用菌栽培歷史至今已有1 000多年,但機械化生產發展只有不到80年的時間,其生產方式的多樣性是未來發展的主流[23]。美國在二戰之前就已廣泛應用簡單機械于雙孢蘑菇生產,二戰后率先實現了機械化和自動化,并迅速帶動了其他發達國家的機械化發展[24]。
為了梳理中國食用菌生產裝備發展現狀、有效推進中國食用菌生產裝備研究開發重點、促進食用菌生產現代化建設,本研究在梳理中國食用菌生產裝備發展現狀的基礎上,闡述了當前中國食用菌生產裝備存在的主要問題,對現階段中國草腐菌與木腐菌生產急需解決的重點研究開發裝備進行分析。最后,提出中國食用菌生產裝備的發展方向。
1食用菌生產裝備發展現狀
中國食用菌生產裝備經歷了從無到有,從單機到成套,從簡單控制到數字控制、再到現在智能控制的發展過程,同時也經歷了從應用單項工業技術到多項先進工業技術的歷程。中國食用菌生產裝備始終伴隨著食用菌產業的發展壯大而發展,滿足了不同時期食用菌生產對機械化裝備的需求[25]。筆者按中國食用菌產業發展歷程時間區分,大致先后經歷了以下幾個階段。
1.1初始發展階段(1949—1979年)
這一階段是中國食用菌生產裝備的原始發展階段。在食用菌栽培初始階段,機械化生產設備只能部分代替人工進行簡單的作業,設備運行還只能停留在人工動力或輔助動力運行階段,只能采用簡單的機械傳動模擬人工完成輔助作業,且不能實現單一工序的全過程操作,絕大多數時間需要人工進行輔助作業[26]。此時,食用菌生產設備大都為菇農自己設計、制造,并在生產過程中隨時更改,以滿足當前生產需要。這個階段的食用菌機械廠家主要是當時的農機廠、校辦廠生產的用于段木生產的打眼機、制作菌種用的裝瓶機、小型的滅菌設備,應用的地區主要是福建省、浙江省等。
1.2引進消化吸收階段(1979—1992年)
改革開放的深入、國內機械制造水平不斷進步以及中國食用菌產量迅速增加,都促使中國食用菌生產裝備向著功能齊全的方向發展。此時,為了擴大栽培數量,迫切要求改進食用菌栽培環節中的關鍵技術裝備,以提高生產效率。這一階段中國主要研發與借鑒生產了攪拌機、裝袋機、裝瓶機、滅菌鍋等生產設備,使機械化生產技術與設備在食用菌生產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
1.3提升與發展階段(1992—2000年)
步入21世紀,中國改革開放不斷深化,食用菌企業迎來了難得的提升與發展階段,中國食用菌生產裝備隨著食用菌產業的發展而壯大。食用菌機械化生產裝備性能越來越優良,功能越來越完善,使用越來越方便,操作可靠性、安全性越來越高,能滿足食用菌生產全過程各工序的生產需要,提高了食用菌產業栽培過程中的工業化水平,做到機械化作業。這一階段的主要特點是完成成套裝備在生產全過程中的應用,并突破了制約流水線生產中的核心設備,使工業化流水線的生產方式在食用菌產業中得以應用。
1.4穩定調整與創新階段(2006至今)
進入21世紀,中國食用菌生產裝備發展正在加快,各級政府也在資金政策上培育龍頭企業,完成原始積累的菇農正在向工廠化、機械化生產方式轉變。當前,中國食用菌生產基本上達到了產業化、規格化、機械化、工廠化,并在物料前處理階段已實現多種型號設備的選擇[27-30]。同時,生長階段應用各種工業化技術如測控技術、視頻技術等,逐步實現生產設備在調控與操作方面的智能化控制[31],做到了機械化生產設備按照控制程序完成工藝流程,給操作者提供人性化的操作界面和工作環境。實現了食用菌產業由農業生產方式向工業生產方式的全過程轉變[32],在食用菌生產中獲得最大生物學轉化效率。
2食用菌生產裝備存在的主要問題
中國食用菌生產技術裝備起步晚、起點低,但隨著中國食用菌產業發展的不斷壯大,生產裝備水平也有了大幅提升。與國外食用菌生產強國相比,中國食用菌生產機械化技術裝備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2.1國內食用菌生產裝備龍頭企業帶動不強
全國現有食用菌生產裝備終端企業100多家,但真正形成規模,市場占有率高的企業不多,絕大多數是家族式管理,企業主大多存在“小富即安”的思想。企業整體競爭力不強,市場抗風險能力較差,“大市場”與“小作坊”矛盾突出。雖然國內企業生產的瓶栽木腐菌工廠化成套設備已基本滿足國內食用菌工廠化機械化生產需求,但因設備的可靠性、智能性方面與日韓國家相比尚存一定差距,大型木腐菌食用菌工廠化生產所選裝備仍以日韓國家的成套裝備為主,草腐菌工廠化生產裝備仍以歐美為主,國產設備在市場上的占有率還較低。
2.2國內食用菌裝備企業技術管理人才嚴重缺乏
國內食用菌生產裝備企業中的技術人員,絕大多數只懂機械技術,不懂食用菌生產工藝,大部分沒有經過系統專業技術培訓,知識更新和技能培訓欠缺,高素質的產品研發人員、管理人員和市場營銷人員引不進、更是留不住[33]。由于人才缺乏,企業自主開發產品的能力較弱,工藝裝備水平差,產品科技含量低,市場競爭力不強。
2.3國內草腐菌食用菌裝備技術水平相對落后
目前,我國草腐菌生產中的機械化裝備,主要是一些工廠化生產中的輔助類產品,普遍技術含量低、生產工藝簡單,即使少數企業對產品在某些環節或功能上有所創新,也極易被仿制。同時,企業專利和知識產權的保護更是未達初衷,直接促成了裝備產品低水平仿制的盛行。國產設備中的多數食用菌生產機械產品的主要技術性能、產品可靠性以及產品結構等指標,相當一部分只達到經濟發達國家同類產品20世紀70年代的水平,少部分產品達到發達國家20世紀80年代的技術水平,僅個別產品達到20世紀末期國際技術水平[34],尤其是在智能控制技術的應用方面差距更為明顯,最終導致國內食用菌產品的產量和質量始終低于發達國家的生產水平。
[HTK]2.4國內食用菌生產裝備研發平臺建設滯后,國內尚無國家級食用菌裝備工程技術中心[HT]
食用菌裝備生產企業良莠不齊、規模小、實力差、科研人員和設備設施不到位,大多停留在簡單農機水平狀態上,模仿復制的多,專業的、高水平的產業技術研究中心尚未真正建立,企業各自為陣,缺乏統一的產業技術支撐平臺。一些粗制濫造的偽劣假冒設備生產商靠廣告或靠低價格去贏取客戶買便宜貨的心理。因這些設備沒標準、沒質量、沒服務造成用戶的損失,擾亂了食用菌機械的市場。
2.5國內食用菌生產裝備標準嚴重滯后
現階段,食用菌機械產品在設計、生產及使用過程中缺少必要的國家標準或行業標準[35],造成生產企業自行生產設備,不同廠家生產的同一種設備其零部件等無法通用,給菇農造成了極大的麻煩,影響了設備的正常使用。同時,地方性的食用菌生產與質量標準也相對較少,尚無法保障當地食用菌產業的健康發展[36]。
3食用菌生產裝備發展重點分析
3.1草腐菌(雙孢蘑菇)生產裝備發展重點分析
近年來,國內科研工作者在雙孢蘑菇育種、栽培等方面所作出的貢獻[37-38],使其在中國的栽培面積逐年增大,這些都為加快研發相配套的機械化生產設備奠定了基礎。因進口的國外生產裝備不適應目前中國雙孢蘑菇栽培的生產模式,同時進口國外生產設備單臺無法完成流水線作業,須引進全套生產設備,隨著帶來生產裝備的巨大投資,也不適應于中國雙孢蘑菇的產業現狀。因此,當前的工作重點是研發與中國雙孢蘑菇栽培工藝相匹配的機械化生產裝備。
3.1.1雙孢蘑菇培養料智能化發酵隧道
針對中國雙孢蘑菇培養料生產機械化的突出問題與薄弱環節,開展雙孢蘑菇培養料智能化發酵隧道研究。重點研發帶有強制通風系統的智能化發酵隧道,智能控制隧道內的環境參數,實現發酵隧道中的溫、氣、水環境因子的平衡調控,保證有益微生物的生長,防止溫度過低或水量過大而導致氧氣滲透距離短,中心部位培養料產生厭氧反應出現惡臭現象。最終建立一套適合中國國情的發酵料隧道建造與智能控制的發酵隧道技術體系。
3.1.2自走式隧道定量輸送擺動式送料布料一體機
現階段,國內一次發酵后的培養料,大多采用鏟車將發酵后的培養料鏟入二次發酵隧道內或利用裝載機將培養料裝入定量提升機構內,此時培養料堆結成塊,造成發酵室內的培養料發酵不均勻,嚴重影響栽培時雙孢蘑菇的產量與質量。因此,應重點研究開發適應中國發酵隧道的自走式隧道定量輸送擺動式送料布料一體機,實現雙孢蘑菇培養料在進入二次發酵隧道時培養料的均勻松散處理、定量輸送,且能在二次發酵隧道內完成左右(180°)內的轉動,并保證一次發酵料均勻、連續地拋在二次發酵隧道內,防止拋灑不均勻、厚度不一致而帶來的后續發酵不徹底的問題。
3.1.3雙孢蘑菇培養料打包機
目前,我國僅有2套從荷蘭進口的打包生產線,一條在山東“奧登”公司,另一條在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其進口費用約140萬元。這種全套進口的機械化生產設備不能完全適應我國栽培雙孢蘑菇的栽培工藝。我國栽培雙孢蘑菇大多還采用二次發酵料上床后再進行接種的栽培工藝,少數栽培企業采用三次發酵料栽培雙孢蘑菇。培養料三次發酵栽培在我國還處于起步階段,全套引進外國設備不適應我國國情,且打包后的菌包長、寬、高等外形大小也不適應我國現有的栽培床架。因此,研究開發適應我國雙孢蘑菇栽培工藝要求的堆肥打包機是中國雙孢蘑菇機械化生產的重點。
3.1.4雙孢蘑菇自動割菇機
隨著國內雙孢蘑菇價格的穩步上漲,其栽培面積將會出現逐年增加的趨勢,但在用工量最大的采菇過程中,當前還需人工進行手工作業。機械化采菇、割菇將是未來雙孢蘑菇產業發展的必然趨勢。在標準化栽培技術與生產管理基礎上,實現床架栽培中的雙孢蘑菇在軌道上通過切刀收獲后的自動割菇、轉運、貯藏等過程。因此,研發適應工廠化栽培的雙孢蘑菇自動割菇機將成為中國雙孢蘑菇實現全程機械化生產中至關重要的一步。
3.1.5雙孢蘑菇發酵料卷簾式上料、覆土成套設備
當前,國內雙孢蘑菇栽培中的整體鋪料方式還需人工操作,在人工完成床架發酵料鋪放后再接菌種進行發菌培養,等菌絲長滿后進行人工覆土。這種傳統的生產方式不僅用工量大,且工人的勞動強度高。針對國內尚無發酵料上料、覆土一體化設備,研發卷簾式自動上料、自動覆土成套設備是雙孢蘑菇產業發展的需要,是解決人工上料料層厚度不均勻、人工覆土土層厚度不均勻的需要,是降低雙孢蘑菇栽培成本、減少用工量和減輕勞動強度的需要,同時也是提高雙孢蘑菇栽培效益的需要。
3.2木腐菌生產裝備發展重點分析
當前,中國食用菌生產以木腐菌生產機械化程度最好,并已完成木腐菌機械化生產的單機與成套機械裝備的研發[39],現只需對個別工藝環節上的技術裝備進行優化改進與整套生產線的提升,增加工業化的智能控制系統,使其操作作業更加智能。一方面,瓶式栽培工藝作為木腐菌生產中機械化程度最高的生產工藝,因其瓶式栽培中的液體菌種接種技術裝備集成度不高[40],須開展瓶栽食用菌液體菌種自動接種裝備的研究,并將工業機械手應用到實際生產中。另一方面,木腐菌袋栽模式生產機械化中的設備也可采用瓶栽機械化生產時所用培養料攪拌機、滅菌鍋等設備。但在接種環節中,尚處在人工接種狀態,機械化程度很低,很難保證接種時的清潔度,極易造成雜菌感染。因此,應加大袋栽筐式栽培技術體系的研究,形成袋栽筐式食用菌全程機械化、工廠化生產模式,最終改變現有袋栽機械化生產方式,突破袋栽食用菌工業化生產方式的瓶頸,力爭實現食用菌產業在袋料栽培中的技術變革。
3.2.1木腐菌瓶栽生產裝備集成
3.2.1.1木腐菌瓶栽生產裝備的優化提升
當前,木腐菌瓶栽機械化、工廠化生產已成為中國食用菌栽培的主要模式。國內現有的木腐菌工廠化成套設備,很大程度上是在借鑒日本、韓國等地的基礎上研究開發或模仿制造的。國內企業在單獨工藝環節上的設備可以替代進口設備,但組裝后的整體性能與國外設備尚有很大差距。因此,應重點整合優化現有生產裝備,提升工藝環節中單機設備的性能指標,提高其工作可靠性,使其盡快實現整個流程作業中的快速銜接,做到單機智能與成套設備智能相融合。
3.2.1.2木腐菌瓶栽生產液體接種裝備
食用菌液體菌種具有純度高、活力強、繁殖快的特點,接入到培養基內具有流動性好、萌發快、發菌質量高、出菇周期短等優勢,有著固體菌種不可比擬的優越性[41]。因此,針對現階段木腐菌生產采用人工接固體種所帶來的雜菌污染、接種時間長、用工量大等問題,解決固體菌種接種技術存在的問題,開展木腐菌瓶栽液體菌種自動接種裝備,使其在提高接種效率的同時,供給菌瓶內定量穩定的菌種,保證操作過程中無雜菌進入。
3.2.1.3木腐菌瓶栽生產智能機械手
木腐菌瓶栽生產應用菌筐為單元進行各工序的流水作業,其機械化生產裝備也以菌筐為單元進行操作[42],可實現1次操作即可完成16個菌瓶的作業能力,大大提升了瓶栽生產的工作效率。在完成以菌筐為單元進行作業后,就須對菌筐移動進行機械移動。目前,隨著人工成本的不斷升高,食用菌生產中的利潤會逐漸降低。如何在保證作業質量的前提下盡可能減少生產過程中的人工數量,這就須要增加工業化生產的技術手段,使其完成該工作。因此,木腐菌瓶栽工廠化生產在某一環節上必須增加替代人工作業的機械手臂,使其在高效率完成任務的同時,自動化、智能化程度進一步提高。如在裝瓶作業后的搬運環節、在發菌室內的擺放環節、在發菌后的搔菌環節等,都可采用機械手臂替代人工完成作業,既保證質量,又提高效率。
3.2.2木腐菌袋栽生產裝備研究
3.2.2.1香菇菌棒打孔接種一體機
當前,袋栽香菇生產中的大部分環節已實現機械化作業,僅在香菇滅菌后的接種環節需人工操作,人工用工量大[43]。以往袋栽香菇接種主要靠人工在一個經過消毒、密封的環境內進行操作,包括消毒、[JP3]打孔、接種、套滅菌袋等眾多繁瑣程序,約生產100袋/(人·h),[JP]生產效率低下,嚴重影響產量。因此,針對袋栽香菇菌棒機械化接種裝備的研發就顯得尤為重要。開展對滅菌后的香菇菌袋消毒、打孔、接種、套袋等工藝部件的開發,實現袋栽香菇生產過程的全程機械化。
3.2.2.2木腐菌袋栽筐式生產裝備
中國的瓶栽食用菌機械化生產技術已取得巨大進步,其主要環節的生產裝備都已實現國產化,并可進行成套裝備的生產。相對瓶栽生產裝備而言,袋栽機械化生產裝備還有較大差距,在某些環節上尚不能完全實現機械化操作[44],須加快研發與之相匹配的機械化生產裝備。
針對袋栽食用菌生產中的接種無法實現全自動作業,其關鍵原因在于現有的袋栽食用菌生產還以袋為單元進行作業,無法自動完成與瓶栽以筐為單元時的接種工序。因此,研究食用菌袋栽時的栽培方式,應建立袋栽筐式食用菌機械化生產技術體系,開展袋栽食用菌生產中的全自動裝袋機、袋栽筐式智能化固體(液體)接種機等關鍵裝備的研發,打破袋式栽培中存在的問題,使袋式栽培和瓶式栽培一樣,實現栽培工序過程的自動化、機械化作業。
3.2.2.3木腐菌袋栽裝袋機
食用菌培養料攪拌后的裝袋由原先的菇農手工操作發展到如今的沖壓式自動裝袋機,利用機械的沖壓壓力,實現了食用菌混合料沖壓式自動裝袋[45-46],但取袋、套袋及扎袋口等工序依然須要手工輔助操作來完成,且操作者要求熟練。因此,隨著食用菌袋栽生產模式的擴大及用工成本增加,袋栽機械化生產中的全自動套袋、裝料、扎口裝袋機的研發將是當前袋栽筐式機械化生產中尤為重要的研發突破口。
保證袋栽筐式栽培機械化、工廠化生產順利展開的全自動裝袋機,在袋栽作業中必須具備智能吸袋、套袋、送料、裝料、沖壓、出袋、扎口等作業工序的自動化,只有滿足上述生產條件才能在實際應用中降低勞動強度和用工量。
3.2.2.4木腐菌袋栽液體(固體)接種機
木腐菌袋栽生產中的難點是機械化接種問題,菌袋在滅菌后袋口出現揉卷和下垂現象,很難實現機械化的開袋接種[47]。因此,木腐菌袋栽采用筐為單元進行作業時,要設計適合袋式栽培的菌筐結構。以瓶栽機械化接種工藝要求,完成接種作業后,繼續以筐為單元進行其他工序過程,最終實現袋栽食用菌以筐為單元的全程機械化操作。
為實現木腐菌袋栽生產機械化接種作業,須對原有瓶式生產中的套環進行重新結構設計,使其既能保證菌袋內氧氣,又能保證接種時的機械化操作。同時,開展袋栽液體(固體)接種裝備的研究,實現袋栽食用菌菌袋接種的自動化程度與瓶栽食用菌菌瓶接種相媲美,一次完成進筐、撥環、接種、蓋環和出筐的機械化作業。
3.3食用菌生長環境重點分析
現階段,環境條件對食用菌生長發育影響的研究較少[48],主要集中在食用菌生長發育所需營養條件方面及培養料對食用菌產品品質影響方面[49-53]。
因此,開展食用菌工廠化生產中的物聯網技術研究,全程信息收集與記錄系統,解決食用菌企業在產品栽培、種植過程中監管難的問題,使食用菌生產始終處于監督、記錄和可控狀態,保證生產過程和產品的穩定性;同時,結合食用菌自身因子、生長環境及外界環境,根據食用菌不同生長階段特性和菇房內外環境參數如溫度、濕度、CO2濃度、光照等監測數據,實時通過網絡上傳到控制中心,計算出食用菌生長所需的最佳環境參數,實現自動智能的環境監控以及快速糾正偏離參數,自動作出診斷和決策,來提高食用菌工廠化生產的產量和質量,實現全程安全化生產。
4食用菌生產裝備發展方向
中國食用菌生產裝備應緊緊圍繞食用菌產業發展技術裝備需求,借鑒國外先進經驗,解決食用菌工廠化生產技術裝備瓶頸問題,切實提高中國食用菌生產裝備水平。同時,著力發展實用、質優、價廉的食用菌成套裝備,實現由低能到高效、由單機到成套的發展過程,最終實現功能齊全、操作簡單的智能化自動生產線。今后中國食用菌生產裝備的發展方向有以下幾點。
4.1智能化
食用菌生產將實現培養料制備、裝瓶(裝袋)、滅菌、接種(固體、液體)、培養、搔菌、挖瓶等環節的智能化作業。同時,在運轉環節中增設智能機械手替代人工操作,實現食用菌栽培全程機械化、智能化生產。
4.2成套化
現階段,食用菌工廠化生產單機裝備間的銜接還需人工輔助完成。因此,對各工藝環節生產裝備配備傳送帶或機械手,實現運載與搬運。通過針對食用菌生產成套裝備的整體研究,提升現有單機裝備的成套化組裝技術水平,實現成套化、流水化生產。
4.3標準化
針對中國食用菌生產裝備標準滯后所帶來的產業健康發展問題,開展食用菌裝備生產、銷售的行業標準和國家標準,達到生產裝備的標準化生產。
4.4國情化
針對國外發達國家食用菌生產裝備投資和運行成本高,且不適應國內食用菌栽培工藝與模式等問題,開展研究適合中國國情的食用菌生產機械,以適應中國栽培多品種模式的需要。
5結論
中國食用菌產業正在實現由數量型向質量型轉型升級,設施化、標準化、工廠化生產逐步取代傳統家庭式栽培。隨著食用菌生產專業化分工的進程,智能化、成套化、標準化、國情化將成為食用菌生產裝備的發展方向,以智能生產裝備為代表的食用菌工廠化生產模式逐漸成為產業發展的趨勢與主流。本研究在總結國內食用菌生產裝備過程與發展特點的基礎上,對草腐菌生產裝備、木腐菌生產裝備和食用菌生長環境研究進行了重點分析,提出中國應著力發展實用、質優、價廉的食用菌成套裝備,實現由低能到高效、由單機到成套的發展過程,最終實現功能齊全、操作簡單的智能化自動生產線。
[HS2][HT8.5H]參考文獻:[HT8.SS]
[1][ZK(#]張金霞. 食用菌產業發展需要科學研究的強力支撐[J]. 菌物學報,2014,33(2):175-182.
[2]張金霞,陳強,黃晨陽,等. 食用菌產業發展歷史、現狀與趨勢[J]. 菌物學報,2015,34(4):524-540.
[3]李玉. 中國食用菌產業的發展態勢[J]. 食藥用菌,2011,19(1):1-5.
[4]趙春艷,劉蓓,侯波,等. 近五年我國食用菌出口情況分析[J]. 中國食用菌,2012,31(6):58-61.
[5]Chang S T,Wasser S P.The role of culinary-medicinal mushroom on human welfare with a pyramid model for human health[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dicinal Mushrooms,2012,14(2):95-134.
[6]Gao P,Hirano T,Chen Z,et al.Isola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C-19 fatty acids with anti-tumor activity from the spores of Ganoderma lucidum (reish mushroom)[J]. Fitoterapia,2012,83(3):490-499.
[7]Gao Y,Deng X G,Sun Q N,et al.Ganoderma spore lipid inhibits N-methyl-N-nitrosourea-induced retinal photoreceptor apoptosis in vivo[J]. Experimental Eye Research,2010,90(3):397-404.
[8]Wang J H,Zhou Y J,Zhang M,et al.Active lipids of Ganoderma lucidum spores-induced apoptosis in human leukemia THP-1 cells via MAPK and P13k pathways[J]. Journal of Ethnopharmacolohy,2012,139(2):582-589.
[9]李洪亮,李瑞國,韓廣鈞. 淺談中國食用菌的工廠化生產[J]. 食用菌,2014,36(3):6-8.
[10][ZK(#]袁俊杰. 食用菌生產模型與栽培室環境控制系統研究[D]. 鎮江:江蘇大學,2007.
[11]McFarlane D,Sarma S,Jin L C,et al.Auto ID systems and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control[J]. Engineering Applications of Artificial Tntellignce,2003,16(4):365-366.
[12]Chow H K H,Choy K L,Lee W B,et al.Design of a RFID case-based resource management system for warehouse operations[J]. Expert System with Application,2005,30(4):561-576.
[13]Chow H K H,Choy K L,Lee W B. A dynamic logistics process knowledge-based system—an RFID multi[J]. Knowledge-Based Systems,2007,20(4):357-372.
[14][JP2]王運圣,萬常照,郭倩,等. 基于RFID技術的食用菌工廠化生[JP3]產管理系統方案[J]. 農業工程學報,2008,24(增刊2):206-210.[JP]
[15]程繼紅,陳傳喜,李金鑫. 食用菌工廠化生產中HACCP智能監控系統的開發應用[J]. 中國農學通報,2008,24(2):449-454.
[16]常明昌. 食用菌栽培[M]. 2版. 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9.
[17]黃毅. 食用菌栽培[M]. 3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18]楊國良,趙剛勇,張愛民,等. 新型蘑菇堆肥隧道發酵的特點及應用效果[J]. 食用菌,2008,30(5):23-24.
[19]潘迎捷,譚琦,陳明杰,等. 我國食用菌產業發展的回顧與展望[J]. 食用菌學報,2001,8(2):1-9.
[20]張俊彪. 中國食用菌產業經濟發展研究[M]. 北京:科學出版社,2013.
[21]張俊彪,李鵬. 我國食用菌新興產業發展的戰略思考與對策建議[J]. 華中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18(5):1-7.
[22]劉欣,于天穎,張旭,等. 食用菌機械化生產技術及配套設備研究[J]. 農業科技與裝備,2013,35(11):62-63.
[23]邊銀丙,劉世玲. 中國食用菌生產方式多樣性與工廠化生產特性[J]. 食藥用菌,2012,20(3):125-127.
[24]詹錦川,朱軼峰,程繼紅,等. 工廠化栽培食用菌關鍵技術智能控制系統示范研究[J]. 食用菌,2007,29(2):3-4.
[25]宋衛東,王明友,肖宏儒,等. 我國食用菌工廠化生產技術[J]. 中國農機化,2011,32(6):80-82,87.
[26]常明昌,孟俊龍,程紅艷,等. 我國食用菌工廠化栽培的初步研究與探索[J]. 山西農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30(4):289-295.
[27]王明友,宋衛東,王教領,等. 食用菌栽培基質粉碎設備的研發現狀與展望[J]. 食藥用菌,2014,22(6):352-354.
[28]王明友,宋衛東,肖宏儒,等. 9MF-720型棉稈粉碎機設計與試驗[J]. 農機化研究,2012,34(11):94-96.
[29]王明友,宋衛東,肖宏儒,等. 帶風引出料裝置的雙喂料口粉碎機設計與試驗[J]. 江蘇農業科學,2013,41(2):380-382.
[30]王明友,宋衛東,李尚昆,等. 風引出料一體化粉碎機的設計[J]. 湖北農業科學,2014,53(16):3917-3920.
[31]王明友,宋衛東,肖宏儒,等. 我國食用菌工廠化生產監控技術現在與發展趨勢[J]. 農機化研究,2012,34(8):223-226.
[32]韓清華,李樹君,張云川,等. 食用菌工廠化栽培環境的遠程監測系統[J]. 農業機械學報,2008,39(8):123-127.
[33]李玉. 中國食用菌產業現狀及前瞻[J]. 吉林農業大學學報,2008,30(4):446-450.
[34]林靜,李寶筏. 我國食用菌生產機械化水平與前景的探討[J]. 農機化研究,2003,25(1):27-29.
[35]李賀,許修宏,王相剛. 我國食用菌技術標準的現狀、問題及對策研究[J]. 中國食用菌,2015,34(3):1-6.
[36]張俊彪,李波. 對我國食用菌產業發展的現狀與政策思考[J]. 華中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16(5):13-21.
[37]王澤生,廖劍華,陳美元,等. 雙孢蘑菇遺傳育種和產業發展[J]. 食用菌學報,2012,19(3):1-14.
[38]楊國良,劉明山. 蘑菇堆肥隧道集中發菌新技術[J]. 食藥用菌,2012,20(4):237-238.
[39]余深艾. 我國食用菌機械發展的成效與轉變發展方式的思考[J]. 食藥用菌,2011,19(5):6-8.
[40]劉遐. 食用菌工廠化生產的國際發展[J]. 食用菌,2011,33(5):1-4.
[41]戴建清,曾志恒. 食用菌液體菌種研究現狀及發展趨勢[J]. 中國食用菌,2012,31(5):1-3.
[42]王教領,陳迎春,宋衛東,等. 洗瓶機搬筐機械手控制系統設計[J]. 中國農機化學報,2013.34(2):143-145.
[43]王培雨,宋衛東,王明友,等. 食用菌培養料裝袋機主要類型及特性分析[J]. 食用菌,2015,37(1):62-63.
[44]邊銀丙. 食用菌工廠化生產的關鍵技術及其研發方向[J]. 食藥用菌,2013,21(3):139-143.
[45]李國一,李革,蘇和生,等. 食用菌培養料自動定量裝袋機的設計[J]. 農機化研究,2010,32(1):110-112.
[46]林靜,陳英心,白雪衛,等. 基于Solidworks培養料仿生裝袋機的優化設計[J]. 農機化研究,2010,32(1):102-105.
[47]陳書法,韓服善,李宗嶺. 食用菌液體菌種自動接種機設計與試驗[J]. 農機化研究,2012,34(12):152-155.
[CM(29][48]于海龍,郭倩,楊娟,等. 環境因子對食用菌生長發育影響的研究進展[J]. 上海農業學報,2009,25(3):100-104.
[49]Onuoha C I,Oyibo,Judith E.Cultivation of straw mushroom (Vovariella volvacea) using some agro-waste material[J]. Journal of American Science,2009,5(5):135-138.
[50]Stajic M,Vukojevic J,Persky L,et al.Effect of different carbon and nitrogen sources on laccase and peroxidases production by selected Pleurotus species[J]. Enzyme and Microbial Technology,2006,38(1/2):65-73.
[51]Lamber F H M. Computer control in mushroom growing:an updated inventory of applications[C]//Griensven L J L D. Proceeding of the 15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n the Science and Cultivation of Edible Fungi. Maastricht,2000:891-895.
[52]Bystrzejewska-Piotrowska G,Bazata M A.A study of mechanisms responsible for incorporation of cesium and radiocesium into fruitbodies of king oyster mushroom (Pleurotus eryngii)[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adioactivity,2008,99(7):1185-1191.
[53]Polat E,Uzun H I,Topsuoglu B,et al.Effects of spent mushroom compost on quality and productivity of cucumber (Cucumis sativusl) grown in greenhouses[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