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義杰
“我崇拜爸爸會開車”“我爸爸熱愛運動,他的肌肉非常強壯”……在上海某小學的一節男生教育課上,學生們這樣發表對男子漢的理解。該課所用教材是學校為小學男生訂制的《小小男子漢》,課堂上討論男女性別差異,以小學生能理解的方式講解“人從哪里來”等問題。(12月24日 央視新聞)
“小小男子漢”這名字聽起來的確不錯,如今很多男孩子普遍缺乏勇氣和擔當,因此家庭和學校加大對男生男子漢氣概的培養也是應該的。但問題是,這樣的教育在具體實施時也要避免陷入片面化。試問,勇敢、擔當等品質,難道不是男性女性都應當具備的品質嗎?為何一定要片面割裂這種人類共性品質進行培養?
不少網友在該新聞后留言討論。有的網友說,最討厭的一句話就是,男生該有男生的樣子——什么是該有的樣子?有的網友說,教導孩子“男生必須陽剛”或者“女生就要嬌柔”是在培養刻板的性別觀念,性別平等的根本就是消除“你是某種性別,所以你的性格必須怎樣,你的職業必須是什么”,有這種思想的教材出現是一種教育觀念的倒退。
分析網友的這些留言,我覺得有一定道理。正如華東師范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副所長柯政所言,一個人性格的養成,特別是男子漢個性的形成,受到很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低年齡段的學生,受到來自家庭、老師、同學三方面的影響較多,因此這種教育探索有積極作用,但其效果還有待觀察。男生教育的另一面就是女生教育,在現代社會,男生和女生是不是還要單獨進行性別方面的強化教育,這是很值得探討的一個話題。
綜觀上海這所小學的“男子漢教育”,可以發現其教育理念和課程設計似乎不夠嚴謹。什么是男子漢?會開車就是?肌肉發達就是?不見得吧。該校的這個課程希望通過樹立男子漢氣概來防治校園暴力,這樣的理念似乎有點危險,引導不好就有可能導致“以暴制暴”,這是需要特別注意的地方。細看教材,還能看到里面充斥著一些“江湖義氣”的內容,例如教材選用了《水滸傳》中梁山好漢情同手足的故事,對“哥們義氣”進行解讀,這更是對男子漢氣概的片面理解,學校和老師應該謹慎對待。
該課程主張“以父子課堂為載體,重視父親參與”這一理念是對的。家庭教育對孩子性格、氣質的影響深遠,家長對自己的孩子該長成什么樣的人有著不同的理解,因此學校應該注重家校合作,引導家長使用正確的方法教育孩子。
總之,學校教育應系統考慮男生和女生教育的共性,不搞差異化對待,不去片面割裂性格培養與性別的關系,避免走入更深的誤區。倘若把男孩子培養成性格暴戾、言行粗魯的所謂“男子漢”,這不是設置該課程的初衷吧?
(責編 歐金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