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麗++劉韻華
摘 要:本文從語言學理論學習者的角度梳理了喬姆斯基的語言觀的三大假設、研究方法以及五個發展階段,對認知語言學的發展進行了敘述,并闡述了認知語言學與喬姆斯基語言觀的關系。
關鍵詞:喬姆斯基 認知語言學 演進 思考
一、喬姆斯基語言理論綜述
在語言學的發展史上,先后出現了多種研究流派、研究學說,而喬姆斯基的語言學理論占據了語言學領域的特殊地位。喬姆斯基《句法結構》于20世紀50年代問世,標志著生成語法的創立。自此,生成語法打破了結構主義語言學在語言研究領域中的壟斷地位,引起了語言學界的一場大變革。語言學從一門分類科學變成了如化學、物理學一樣的自然科學。語言研究的方法從以觀察歸納法為主,變革為以演繹推導法為主。語言從只被當作交際的手段,發展到也被看作是人類思維的工具,并且被看作是人類特有的屬性。
喬姆斯基的語言理論雖然經歷了許多發展階段,并且在各個階段都有一些修改完善,但是基本上圍繞著三大假設:1.人的語法知識是天賦的;2.所有的人類語言都是一個演繹的形式系統,即普遍語法;3.大腦有專門的語言機制——語言官能。
為了驗證這三大基本假設,喬姆斯基語言理論在采用基本觀察歸納法的同時,還進一步使用了演繹推導法。演繹推導法能夠使語言學研究人員充分解釋語言的知識系統。喬姆斯基認為科學的任務在于透過現象看本質,而本質和規律是人的感官所不能直接感受到的,人的感官必然會形成經驗主義。轉換生成語法沿用了“假設-求證-再假設-再求證”的過程和方法。
二、喬姆斯基語言學理論的發展歷程
喬姆斯基的語言學理論主要經歷了第一語言模式階段、標準理論階段、修正擴充標準理論階段、管轄和約束理論階段、最簡方案階段。
(一)第一語言模式階段
喬姆斯基認為,語言中的許多事實都是無法用結構主義語言學的方式和方法來解釋的,并且人類運用語言的能力是不能夠通過經驗性的歸納來進行驗證的。他特別強調句法的生成性,認為一種語言的語法能夠生成并且只能生成這種語言的無限的句子。他提出每個人都內在具有語言習得的能力,這種內在的能力在人們適當發展時期某一次聽到語言時開始被激活并且被運用。
(二)標準理論階段
在標準理論階段,喬姆斯基對第一理論階段的觀點進行了修改和完善。他對語言能力和語言運用、深層結構和表層結構等進行了區分,強調每個句子都有一個深層結構和表層結構。標準理論階段的理論模型與第一理論階段觀點不同,標準理論階段模型含有三個部分:句法部分、語音部分和語義部分。其中句法部分包括基礎和轉換兩部分。基礎部分包括短語結構規則、詞庫和詞匯插入規則,從而生成深層結構。
(三)修正擴充標準理論階段
這一階段,喬姆斯基進一步修改和完善了原有規則,并提出了一些新概念,例如:短語規則中的X-bar,表示在轉換規則中引入“treace”,最大的變化是把部分語義解釋移到了表層結構中。喬姆斯基確定由詞庫構成基礎部分,由詞庫插入規則生成深層結構,深層結構可以由語義說明規則直接生成語義,也可以通過轉換生成帶有“treace”的表層結構,再由語義說明規則成為語義。
(四)管轄和約束理論階段
在這一階段,喬姆斯基著力擺脫標準理論繁瑣的轉換規則系統,將語義解釋完全放到了表層結構中。他假設語法層面有D-結構,D-結構通過位移到S-結構,S-結構通過語音式和邏輯式為句子提供語音解釋和語義解釋。他還進一步提出了空范疇,以表示有某些特征但沒有實際語音的范疇。同時還引入了原則和參數的概念,并認為參數的值是有限的,提出了人類語言只有一種的假設。
接著,喬姆斯基推翻了原來的框架,取消了D-結構和S-結構兩個分析層次,用萬能的移動-α取代了所有轉換規則,提出了原則參數的架構,對轉換過程的限制被對轉換結構的篩選所取代,使句法體系的規模得以縮小,代之以音系式(PF)和邏輯式(LF)的推導模式。喬姆斯基這一原則和參數理論的提出,使語言學家有了合適的工具回答人類語言為什么在本質上是相同的而表現形式卻如此不同。但是隨著研究的拓展,如同標準理論后期一樣,整個管轄和約束理論體系開始變得繁瑣。
(五)最簡方案階段
在這一階段,語言被看作是儲存信息的認知系統和使用信息的使用系統。喬姆斯基著力構建“既高度概括,又極為簡明”的普遍語法理論體系,對原則與參數理論中的解耦和轉換作了進一步的簡化和抽象化,取消了D-結構和S-結構,保留了語音式和邏輯式。喬姆斯基認為句法操作以省力節約為宗旨,句子的表征式和推導過程應盡可能經濟,語言運算工程中位移、合并交替,生成的表達式需滿足接口層面的要求才是合乎語法的。最簡方案試圖證明人類語言官能作為一個計算系統,以最優化的方式聯結概念系統和感覺運動系統。總之,轉換生成語法的發展歷程是由簡明到精密再到簡明的過程。最簡方案還未形成完善的理論體系,只是一個方案,但是這一方案仍舊為語言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三、認知語言學的演進
認知語言學主要是在認知科學的理論背景下建立起來的語言學分支,同時認知語言學和認知科學同步發展、相輔相成。認知語言學的發展由認知科學的發展而推動,認知科學的理論已成為認知語言學的理論基礎,認知語言學成為認知科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學術界一般將認知語言學視為認知科學的一個分支,是從認知角度研究語言的邊緣學科。我們現在所提到的認知語言學誕生于20世紀70年代末,并于20世紀八九十年代取得了較大發展。
基于體驗哲學的認知語言學接受了喬姆斯基從心智角度研究語言的主張,但堅決反對喬姆斯基所主張的“天賦觀、普遍觀、自治觀、模塊觀、形式觀”。認知語言學認為,語言能力是人類認知能力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語言不具有自治性。因此,我們必須從人類感知體驗和認知加工的角度來解釋語言的來源。endprint
王寅(2011)將狹義的認知語言學定義為“堅持體驗哲學觀,以身體經驗和認知為出發點,以概念結構和意義研究為中心,著力尋求語言事實背后的認知方式,并通過認知方式和知識結構等對語言作出統一解釋的新型的跨領域的學科。”根據這一定義,王寅(2011)將這一定義概括為“現實—認知—語言”。其中包含兩層含義:首先,從左向右是決定關系,即現實決定認知,認知決定語言,語言是使人們對現實世界進行互動體驗和認知加工的結果;其二,從右向左是影響關系,即語言影響認知,認知影響語言。
所以,認知語言學應該著力探討語言事實背后的認知方式,進而研究語言象似于認知方式的機制,因此,象似性也就成為認知語言學一項重要內容。
此外,認知語言學有兩個關鍵詞,分別為“認知方式”和“統一解釋”。“認知方式”是指人們在生活實踐中逐步形成的一些認識世界的策略,也叫“認知策略”。基本的認知方式有:互動式體驗、意象圖式、范疇化和概念化、認知模型、隱喻轉喻、識解、激活關聯、象似原則等。“統一解釋”是指要用這些基本原則來解釋語言的各個層面,如:語言、詞匯、語法、句法、語篇等。以往的語言學派在分析語言不同層面時通常采用不同的方法,例如采用詞法來分析詞匯,采用語法來分析句子,采用組合原則來分析語義,采用會話含義、簡介言語行為來分析話語等等。而認知語言學則盡量簡化和統一分析方法,嘗試尋找適合分析語言所有層面的集中的基本認知方式,這是與其他學派本質不同的地方。
四、認知語言學與喬姆斯基語言觀的關系
喬姆斯基于1957年提出的轉換生成語法理論被稱為語言學領域的一場革命。這一理論一反只對語言做結構性描寫的行為主義方法,大力提倡從心智角度闡述語言來自何處這個根本性理論問題。喬姆斯基語言學理論的基本觀點歸結為“天賦觀、普遍觀、自治觀、模塊觀、形式觀”五點。認知語言學提出了與其完全相反的立場,并稱是繼喬姆斯基革命之后的又一場革命。
(一)語言的非天賦性。喬姆斯基的“天賦觀”認為人們的語言能力是與生俱來的。人類在出生時在大腦中就嵌入了一種先天性的語言能力,這種能力是獨立于其他認知能力的,這就是喬姆斯基理論中的“普遍語法”或“語言習得機制”。而認知語言學認為,語言能力不是天賦的,主要是后天習得和建構的,是互動體驗和認知加工的結果。
(二)語言的非普遍性。由于喬姆斯基堅持“天賦觀”,即人類生來就擁有“普遍語法”或“語言習得機制”,所以人類具有生成各種語言表達方式的能力,是普遍性的原則系統,可以使用數學式的“生成”思想來進行描寫和組織。而認知語言學認為這僅僅是一個美妙的假設,無法找到真憑實據,而且通過認真比對研究發現,語言中的差異性是大于共通性的。
(三)語言的非自治性。喬姆斯基假設的自治觀包括兩層內容:語言自治、句法自治。而認知語言學認為,語言能力是人們總體認知能力的一個不可分割的部分,人們頭腦中沒有一套專門掌管語言的器官,對語言知識的表征和對其他概念結構的表征是相同的。并且句法同樣也不能自治,它必須參照語義和語用才能對其作出合理地描述以及恰當地解釋。
(四)語言的非模塊性。喬姆斯基將語言能力從模塊細分為三個子模塊:音位、句法、語義。每個子模塊都包括高度概括的規則和限制,它們各自僅描寫了句子某一維度的特征。喬姆斯基認為只要通過深入地研究語言的句法形式,而不需要考慮語義和語用因素,就能將語言的本質揭示出來。而認知語言學認為,語言知識不能被確切地分割為獨立的模塊,并且詞素、詞匯、詞法和句法是一個連續體。
(五)語言的形式化。喬姆斯基認為,普遍語法可用數學式的“生成”思想來描寫和組織,其生成原理類似于數學演算,可用一套形式符號來表示。某一語言全部合乎語法的句子,就是基于這樣一套形式符號,通過一套規則對其進行形式操作而生成。而認知語言學認為人類的思維和語言相當復雜,例外情況非常多,不可能用一套形式化符號將其框定。必須對具體語言的具體情況做出具體的分析,并且應將研究重點放在概念系統和語義結構上。
五、結語
語言學理論主要經歷了傳統語文學、比較語言學、結構主義語言學、功能語言學、喬姆斯基轉換生成學派和認知語言學等階段。語言學理論的每一次發展都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一步步向前推進。人類不能缺少語言,沒有語言這一特點,人類與其他生物的區分度將會被減弱。海德格爾曾經說過,語言是人類生存的家園,沒有語言這個家園,我們就是流浪漢。正如Gadamer所說,語言中蘊藏著人類無窮的奧妙。我們可以通過解讀語言和分析話語來發現人類心智的若干奧妙之處。語言學研究的成果將為人類進一步了解自己提供最直接的手段和資料。而無論是傳統語言學,還是喬姆斯基轉換生成理論對語言學的革命,還是認知語言學對喬姆斯基理論的再革命,均是對語言學理論的一次次發展,也是對人類自身的進一步認識。
(本文受2014年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青年項目“維吾爾語移動學習平臺與資源庫構建研究”[項目編號:14CYY041]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2014年雙語教育研究課題“維吾爾語教學資源庫建設研究”[項目編號:SY20141057]資助。)
參考文獻:
[1]趙美娟.喬姆斯基的語言觀[D].上海:上海外國語大學博士學位
論文,2007.
[2]曹妙麗.喬姆斯基語言理論研究[J].湖北科技學院學報,2012,
(11).
[3]王寅.認知語言學之我見[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04,
(9).
[4]王寅.認知構式語法[J].外語學刊,2011,(3).
[5]王寅.后現代哲學視野下的語言研究和新觀[J].英語研究,
2012,(3).
[6]王蕾.21世紀以來英漢新詞的認知研究[D].哈爾濱:黑龍江大學endprint
碩士學位論文,2010.
[7]張繼文.概念化的主觀性:認知視點的日語語義研究[J].外語研
究,2014,(10).
[8]王艷濱.《歷史認知語言學》述評——認知語言學發展新觀[J].
中國外語,2012,(11).
[9]劉潤清.西方語言學流派[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1995.
[10]徐烈炯.生成語言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88.
[11]趙世開.美國語言學簡史[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1989.
[12]朱德生.西方認識論史綱[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83.
[13]彭越,陳立勝.西方哲學初步[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
1996.
[14]喬姆斯基.句法結構[M].邢公豌等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
社,1979.
[15]喬姆斯基.句法理論的若千問題[M].黃長著等譯.北京:中國社
會科學出版社,1986.
[16]徐烈炯等譯.喬姆斯基語言哲學文選[M].北京:商務印書館,
1992.
[17]尹大貽.當代西方著名哲學家評傳·語言哲學·喬姆斯基:第
一卷[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6.
[18]袁毓林.語言的認知研究和計算分析[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
社,1998.
[19]張敏.認知語言學與漢語名詞短語[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
版社,1998.
[20]趙艷芳.認知語言學概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2001.
[21]束定芳.中國認知語言學二十年——回顧與反思[J].現代外
語,2009,(3).
[22]戴浩一,葉蜚聲.以認知為基礎的漢語功能語法芻議(上)
[J].國外語言學,1990,(4).
[23]戴浩一,葉蜚聲.以認知為基礎的漢語功能語法芻議(下),
[J].國外語言學,1991,(1).
楊麗,新疆師范大學2014級教育碩士,學科教學(漢語)方向研究生,新疆師范大學附屬中學教師。
(楊麗 新疆烏魯木齊 新疆師范大學 830054;新疆師范大學附屬中學 830054;劉韻華 新疆師范大學 83001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