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峰
摘要:中國特色的村民自治是村民民主參與和治理村級事務的途徑。自治績效的高低關系著村民自治發展的活力與前景。時下自治績效展露出的問題已不容忽視,而農村大學生回流對化解當下村民自治績效中存在的問題起著積極的功效。出于此目的,通過探討村民自治績效中存在的問題及成因;分析農村大學生回流對提高村民自治績效的積極作用;進而尋求消解吸引農村大學生回流困境的對策。
關鍵詞:村民自治績效;農村大學生;積極作用;對策
中圖分類號:D63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1494(2017)01-0094-04
經過30多年的發展,村民自治已經在“三個自我”“四個民主”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同時村民自治中潛在的一些隱患亦亟待解決。近年來隨著農村精英人才外流、現有干部觀念落后及文化知識有限等問題的顯現,誘發了農村后備人才儲備不足及發展動力不足等隱患,這些問題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導致村民自治的績效成果不盡如人意。
一、村民自治績效中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鄉下人的痛苦就是全國人的痛苦,鄉下人的好處就是全國人的好處。”農民自身生活狀態的好壞是由眾多因素決定的,其中自治績效是一個重要因素。在實現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重大命題下,村民自治績效的高低已然成為衡量村民自治發展情況好壞的一個重要標準,同時對具有特殊身份的村委會也是一種全新的考驗。
(一)治理層缺乏績效觀念
良好的績效觀念是支撐村委會高效治理行為的基礎,完善的績效考核指標能夠監督村委會成員的工作行為和提升治理績效。然而時下村民自治中績效意識相對薄弱、績效考核指標不健全等因素時常困擾著村民自治績效的提高。
首先,村委會治理層績效意識薄弱。積極高效的治理行為源于愛民利民的意識,由于村委會治理層受文化水平的限制和治理績效意識薄弱等原因,其在思想上并未肯定引入績效考核的積極作用。當下有些村委會辦公室空無一人、農民辦事找不到負責人的現象已成常態,以至于村委會成員渙散、缺勤、辦事效率低下等現象頻頻發生。其次,村委會治理層缺乏有效的績效考核指標。合理有效的績效考核指標設置是村委會在工作中發現、改進問題,提高治理績效的良藥。村民自治發展至今,自治內容不斷充實,村務公開的推進為提高村民自治績效、監督和考核村委會治理層起到了積極的功效。但是干部考勤、辦公效率、辦公質量等指標在公開內容中的缺失及農村不同地區村務公開的內容各不相同亦為推進績效考核標準化埋下了絆腳石。該現象從側面反映出村委會治理層缺乏系統化的績效考核指標,這與他們缺乏系統化知識和績效意識有著潛在的關聯。
(二)村規民約不健全,新生矛盾難以化解
“村規民約是每個村民在日常生產生活中必須遵守和執行的行為規范。”科學、完善的村規民約是村民自治有序進行的軟制度保障,也是處理農民利益糾紛的有效依據,更是化解農村社會矛盾的快速調節器。然而當下村規民約中的某些內容由于設置時間過早難以滿足網絡信息快速發展的時代要求,對村民行為的約束作用成效甚微。
(三)干群關系松懈
“只有充分發揚民主,從村民中來,到村民中去,才能廣泛征求群眾意見,真正反映全體村民的共同利益和愿望。”緊密的干群關系一方面有利于村委會治理層洞曉村民的利益需求和政治訴求,另一方面也便于村委會治理層制定科學利民的決策,提升治理績效。然而當下一些偏遠山村的干群關系卻出現了干部逐漸脫離群眾的微妙變化。個別村的黨支部書記長期居住于外村,鮮少回本村居住,與群眾之間的聯系少之又少,群眾辦事經常無人可找。
(四)自治績效提升動力不足
當下農村中提升績效的動力相對不足。首先,政治冷漠現象的重生導致越來越多的村民疏遠政治生活,淡漠村莊集體利益,村民找不到優質的利益代表者很大程度上滋生了村民遠離政治生活的消極心態。其次,村民自治人力資源不足導致治理績效提升乏力。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越來越多的文化精英升學外流,經濟精英外出創業外流,政治精英尋求更好的謀生空間外流,這些問題的出現造成村民自治人才不足,后備人才資源缺乏。最后,村民對村委會治理層的信任度降低了村委會的權威。長期的決策不民主,村支兩委扯皮等欠佳的政治生態環境,致使村民遠離村級事務,精英人才對政治生活望而卻步。種種負面因素均導致自治績效提升的動力不足,提升空間受限。
二、農村大學生回流對村民自治績效的積極作用
農村大學生是從農村走出來的文化精英,他們回流農村參與村民自治有著天然優勢。首先,農村大學生作為從農村走出來的文化精英,他們對農村的實際情況深度了解;其次農村大學生在農村享有從長輩繼承土地和住宅的權利,物質資源對農村大學生保有極大的吸引力;最后,農村大學生對鄉土存在本能的親切感,深知農民內心的想法,能夠采用恰當的途徑激發村民走入政治生活的熱情。
(一)參與政治生活,優化治理層
當下村委會治理層大多都是70、80后乃至60后,多數人只有初、高中文化水平,單一的知識結構和文化水平對民主決策和民主管理的績效都有一定的負面影響。農村大學生回流農村參與政治生活,不僅可以提升村委會治理層整體的知識水平,更能給村民自治的發展帶來新的思潮,而不同專業的農村大學生加入政治生活亦能改善村委會治理層知識結構單一的局面。同時,當下村委會治理層普遍存在人員嚴重不足、思維僵化、決策專斷等現象。農村大學生回流農村參與政治生活,不但充實村委會治理層的陣容,還可以促使村委會治理層年齡結構趨于優化。受農村精英外流影響,當下農村干部多為40歲以上的農民,農村大學生參與政治生活既能改變以往干部年齡偏大的局面,又為干部隊伍注入新鮮血液,進而便于村委會治理層更快更全面的接受新事物和新的治理理念。
(二)健全村規民約,推進制度化治理
一方面,農村大學生回流農村參與村民自治便于發現村規民約中與法律相沖突的條文。健全的法律思維是科學完善村規民約誕生的前提,農村大學生大學期間均接受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等相關知識教育,對于道德和法治的了解一般會優于當前村委會治理層。他們通過實踐能發現村規民約中與當前憲法法律不相符合的條文,并為這些問題的解決獻言薦策。另一方面,農村大學生回流農村參與村民自治可以發現村規民約中的治理漏洞。農村大學生通過上大學拓寬視野,對于新生事物有著充分了解,特別是在信息網絡化的今天,農村大學生對于信息的掌握快于傳統的鄉土農民。農村大學生通過參與村規民約的修訂和完善解決網絡交流中存在的不良現象,促使村規民約不斷與時俱進,真正成為規范村民行為、化解村民矛盾的軟制度工具。
(三)保持緊密干群關系,提升治理績效
村委會治理層與群眾保持緊密聯系和常態溝通有利于了解村民的利益訴求和村民自治的癥結所在。然而由于一些村委會干部常年居住在外、忙于私人事務等原因,村委會治理層脫離群眾的現象悄然出現。而農村大學生畢業后回流農村參與政治生活在密切干群關系方面具有天然優勢。首先農村大學生精力充足,他們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走進群眾,投身村級事務了解農民的利益訴求和價值取向;其次,農村大學生有豐富的文化知識,在思想工作方面相比于當下年老的村委會干部能更好的開展群眾的思想工作,縮小群眾與村委會之間的隔閡,進而便于村民自治工作的開展和治理績效的提升。
(四)增強績效提升動力,構建良好政治生態
農村大學生的歸來不僅帶領農民走上新的致富之路,還為農村經濟增長尋求到新的增長點,緩解了傳統鄉村留守兒童,空巢老人等社會問題。更重要的是通過農村大學生回流這樣的人才回流方式,為村民自治績效的提升豐富了動力,增添了新的經濟活力。
良好的政治生態不論是對全面從嚴治黨的開展還是法治社會建設都不可或缺,農村大學生參與村級事務恰恰為政治生態建設打開了新的局面。比如,張廣秀從魯東大學畢業后到山東省煙臺市福山區任福新街道壚上村村委會主任助理。她利用電腦知識幫助村委會建立了電子檔案,實現了辦公自動化,提高村委會的工作效率,為村委會查找一些數據資料提供了方便。農村大學生回流既給農村發展注入新的思想文化,又助力村委會治理層工作方法的升級革新。同時大學生自身擁有的務實之風和艱苦奮斗之風在農村的彌散亦為良好的政治生態建設增添新的動力。
三、吸引農村大學生回流的制約因素及對策
(一)吸引農村大學生回流的制約因素
1.農村自身吸引力不足
每個農村大學生都是理性的“經濟人”,他們上大學的目的就是希望改變自身命運,讓自己活出尊嚴,實現人生價值,從而遠離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生活窘境。但農村的實際發展情況相比于城市而言難以達到農村大學生的要求和目標。首先,農村經濟實力不足,缺乏誘惑力。因為地理位置、科技人才及資源配置等原因,農村的經濟增長模式單一,創收遠低于城市,其無法提供大量的工作崗位和良好的工作待遇以及城鎮標準的醫療服務和公共基礎設施等社會保障。其次,農村大學生的政治利益訴求難以實現。農村干部大多為本村的經濟精英或政治精英,農村大學生不論是經濟實力、工作經驗還是資源占有都相對劣勢,無法與長期占據眾多資源的經濟精英和政治精英抗衡,他們沒有正規的渠道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基于理性的思考,農村大學生在畢業后均選擇留在城市,遠離農村。
2.農村大學生回流缺乏機制保障
隨著全面深化改革的推進,城鄉之間的差距將會大大的縮小,城鄉二元結構必將打破,新農村的建設也將取得顯著的成效。目前一些農村大學生出于鄉土情結、就業壓力等原因開始選擇回流農村,然而國家對農村大學生回流現象卻缺乏相應政策保障。例如,農村大學生回流農村參與政治是否擁有綠色通道,農村大學生回流農村自主創業有無經濟補貼,農村大學生回流缺乏完善的回流機制等都是影響農村大學生回流的顯著問題。人才回流機制的缺失不僅關系農村大學生回流的規范化,也牽制著村民自治未來的發展動力和人才儲備狀況。
3.農村政治生態環境欠佳
村民自治本是助力基層民主發展的一劑良藥,然而在現實推進中卻顯現出事與愿違的功效,而政治生態環境欠佳成為村民自治績效提升的阻礙因素。如民主選舉、民主監督在村民自治中畸形發展,賄選、權力尋租以及政治冷漠現象在農村嚴重泛濫,村規民約的落后與不完善難以解決新生矛盾,這些均導致民主生態環境建設舉步維艱。農村大學生在經濟上既無法抗衡村中經濟精英的實力,經驗上也沒有政治精英豐富,他們參與政治往往只能通過考取村官和公務員的途徑。大量的權力尋租和政治冷漠現象的出現滋生了村干部不作為、亂作為甚至貪污腐敗的行為。眾多影響政治生態環境建設的負面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挫傷了農村大學生回流的勇氣,他們對回歸農村望而卻步。
(二)吸引農村大學生回流的對策
1.大力發展農村經濟,增強農村吸引力
可觀的經濟報酬是每個理性“經濟人”回歸農村的首要考量要素,傳統的鄉土農村顯然并不具備誘惑力。若農村借助建設新農村之快車,步入農業產業化和農業現代化的雙軌道,既能快速增強傳統鄉村的財力,又能向農村大學生提供施展才華的用武之地。
首先,加快推進農業產業一體化和農業現代化。在市場調節資源配置的大背景下,農業“兩化”的發展是農村發展經濟產業的主要路徑。回流的農村大學生憑借自身的文化知識和專業技能不僅助力農業“兩化”的推進,而且為農村經濟儲存后備人才。其次,農村可以大力發展集體經濟,為農村大學生回流提供經濟保障。出于人的欲望和需求隨著自身的發展而提升的原因,農村大學生回流的直接需求莫過于經濟所得,經濟保障是促使農村大學生扎根農村的物質保證。農村集體經濟的提升不僅關系到村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影響到農村對農村大學生回流的吸引力。
2.建立回流機制,提供政策支持
農村大學生回流農村不僅需要內在自我意識的覺醒,也需要外界力量的推動,政策支持作為外在推動力,對農村大學生順利回流具有重要的意義。一方面,通過建立人才回流機制,為農村大學生回流提供制度保障。隨著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農村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已成為社會熱點,但由于城鄉二元結構的存在,市場調節難以起到引導農村大學生回流的作用。因此相關部門通過給農村大學生回流牽線搭橋,以農業“兩化”為契機,建立一套健全規范的人才回流制度。首先,要在回流源頭上找準對象,以就業困難的農村大學生為目標。其次,要在回流過程中給予政策優惠,讓農村大學生回流農村道路順暢,待遇可觀。再次,要使回流效果保持常態,為農村大學生回流提供長期穩定的職業,實現大學生村官職業化,以此來增加農村大學生回流的滿意度。另一方面,通過建立農村與大學合作機制,加強農村大學生回流的政策支持。經濟條件好的農村可以和高校建立合作機制共同培養人才,村委會可以對考上高校但財力不支的農村大學生給予一定的經濟補助,便于農村大學生順利完成高校教育。同時,高校也應當加強對農村大學生回流農村、奉獻農村的思想教育,通過高校鄉情教化和農村經濟支持雙管齊下的方式開創農村大學生回流新模式。
3.營造良好的農村政治生態環境
首先,通過村民議事會議制度的完善加強村民與村民、干部與村民之間的交流溝通,推動“四個民主”的發展。基于農村青年外出務工,村干部忙于自身事務,干群關系脫離等因素的存在,交流溝通的缺位已然深度影響到村委會治理層科學決策和對村民動態的掌控。因此村民議事會議常態化、制度化召開不僅有利于干部與村民、村民與村民的溝通與交流,也能為更多的農村大學生參與村級事務治理提供舞臺。
其次,加強村務監督,發展社團組織。浙江各村村民通過成立村務監督委員會的途徑,全方位的監管村級事務。同時村務監督委員會還發揮監督村民委員會制度用權的積極作用,促使村委會一改以往濫用權力、工作不透明的境況。因此村委會要積極鼓勵民間社團組織的發展,良好社團組織不僅有利于解決村民矛盾,也有利于從側面監督村級事務,助力不良風氣的消除。
最后,加強黨建工作,發揮核心領導作用。“農村基層黨組織是中國共產黨在農村層的最基層的組織,在村民自治過程中發揮著領導核心作用,不斷主導和推動著村民自治民主化、法治化和制度化的進程。”因此,基層黨組織要重視自身作用,改進黨務工作,通過積極吸納優秀農村大學生加入黨組織不斷地優化自身結構,使黨支部的男女結構、年齡結構、知識結構趨于優化。進而更好地協調不同群體和階層的利益,發揮良好政治生態的核心領導作用。
責任編輯 陸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