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霞
摘 要:為了保證食品安全,履行好職能,部分公安機關成立了食藥環部門,破獲了大量食品案件,但是,在案件偵破過程中卻遭遇了很多尷尬:一是案件來源比較被動;二是案件中食品安全標準過于專業;三是案件辦理對食藥監部門依賴性太大。針對現階段食品安全的監督管理現狀,化解公安機關在對食品安全監督管理中的尷尬局面,有利于構筑食品安全保障的最后一道堅固屏障。
關鍵詞:公安機關;食品安全;監督管理
中圖分類號:F203;D63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6)32-0184-02
一、我國食品安全現狀及原因分析
(一)我國食品安全現狀
常言道“民以食為天”,食品安全問題是一個無數人切身利益相關的社會問題。2008年三鹿奶粉事件以后,食品安全問題仍然頻頻出現,食品安全存在的問題不僅危害人們的健康,損害消費者的利益,而且還影響到我國所生產食品的市場競爭力和出口。為了防治病蟲害,有人使用有毒農藥噴灑蔬菜,致使水果、蔬菜農藥殘留嚴重超標;為了提高生產產量,有人盲目使用激素;為了讓豬的瘦肉出欄率提高,有人竟在飼料中摻上“瘦肉精”;為了使粉絲和面粉看起來白一些,有人膽敢把對身體有毒害的化學品“吊白塊”摻進其中;為了賺取高額利潤,有人把含有黃曲霉素的霉變陳大米拋光冒充新大米到市場上出售,食品安全問題種種亂象令人憂心忡忡。在我國,食品的安全是最基本的民生問題,人民群眾關心,政府也格外的關注。國家重大會議上多次強調指出,我們要加大行政監管的力度,切實把好食品安全關。自從食品安全法頒布、國務院食品安全委員會成立之后,在國家層面,食品的安全問題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
(二)我國食品安全問題產生的原因
然而事情的發展卻總是不那么盡人意,在地方食品安全監督管理中表現出“一頭弱、一頭強,一頭熱、一頭涼”的狀況,即食品產業弱、地方保護強,高層熱、基層涼[1]問題的頻繁出現,肯定有它內在的必然原因,食品安全問題也不例外。
1.市場競爭機制不健全
縱觀世界歷史的發展,在推進工業化和市場化的過程中,任何國家都曾出現食品安全的問題。從我國產業和企業的發展階段上看,食品安全問題源于不健全的企業行業自我約束機制,源于較低的企業安全質量監督管理能力,以及較低的規范化、組織化、規模化生產[2]。從飲食結構與消費結構上來看,飲食結構、消費結構的轉變,是食品安全的新問題產生點。
2.誠信機制缺失,安全意識薄弱
在我國,食品生產的總體水平不高。消費者和食品生產者是食品安全頻發問題的兩個方面。消費者食品安全意識缺失,致使很難發現食品安全隱患,只有食品安全問題發生了才會引起普遍關注。而矛盾的主要方面是食品生產者。生產者道德滑坡、誠信缺失,為了牟取不正當暴利不顧人民群眾的健康,認為只要不出事就沒問題,結果食品安全問題“此起彼伏”。
3.食品安全監管的配套機制不完善
一是我國現有的市場經濟體制不完善,一個市場經濟體制從初步到成熟總會經歷這樣一個過程。二是監督管理機制不完善,缺乏配套機制。三是問責制實行不力,不能從切身利益上進行督促。這就是國內國外企業失信現象嚴重的主要原因[3]。
二、我國公安機關介入食品安全監管的現實意義
(一)公安機是保障食品安全的最后防線
食品安全問題屢禁不止,即使我們行政機關就案辦案,還是惡根難除。食品安全不是小事,它關系到千家萬戶,嚴重的食品安全問題涉及到犯罪,必須要有公安機關對食品安全案件進行嚴厲打擊。人民民主專政的重要工具正是公安機關的性質所在,這是有武裝性質的國家治安行政和刑事司法力量[4],是強力的體現。在對打擊食品安全犯罪這個問題上公安機關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根據公安機關在我國政治體制中所占據的特殊位置,我國目前的食品安全問題監管需要的就是一個強力機關來保障其各個流程的安全[5]。
(二)打擊食品安全犯罪是有效的預防手段
發現、打擊、查處食品安全違法行為,已經成為了公安機關的重要工作之一。行政工作倡導深入基層、貼近群眾,因此,打擊食品安全犯罪就是要一切從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的最基本的要求。公安工作向來講究樸實高效,有獨特的打擊犯罪能力,將之應用到食品安全問題查處中,這無疑是讓強制性權力更好地發揮到為人民干實事中去。公安機關對于各類隱藏的食品安全問題嚴厲查處,對于震懾唯利是圖的食品生產者,預防食品安全犯罪具有重要作用要想真正杜絕食品安全問題的發生不能僅僅依靠食藥監部門的查處,更要遏制食品安全犯罪的發生,這是公安機關在打擊食品安全犯罪中最基本的作用。
(三)公安機關介入是現行法制的基本要求
由于公安機關的職責范圍不斷被盲目擴大,讓公安機關在人民群眾中失去了原有的信賴,損害了公安機關的形象。而公安機關介入食品安全監管,卻是有著明確的法律依據。《刑法》中明確規定了食品安全類的犯罪行為,新修訂的《食品安全法》明確了公安機關在保障食品安全中的職責,為了妥善履行公安機關在保障食品安全中的職責,公安部就公安機關管轄的刑事案件進行了明確分工,食品安全犯罪由治安部門管轄。自2013年以來,全國各級公安機關內部先后成立了食藥環偵查大隊、支隊和總隊,有效地打擊了食品安全犯罪,重塑了公安“執法為民”的形象。
三、公安機關在食品安全監管中尷尬
(一)呼聲高,發現難的尷尬
食品安全是在社會上有著強烈的保障食品安全呼聲。關系國計民生的問題,但是,公安機關在其日常工作中卻難以主動發現食品安全犯罪,絕大部分依賴于群眾舉報,還有一部分依賴于食藥監部門的案件移送。調動群眾的積極性是獲得群眾線索的主要途徑。關于食品安全問題,群眾的積極性總體上較高,但是有的群眾持“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態對公安機關的工作開展是不利的。同時,由于群眾對違法犯罪的認識與辨別能力有限,公安機關獲取的有效線索往往并不樂觀。對于食藥監部門移送的案件,公安機關對現有的證據材料存在一個再認識的過程,案件來源極具依賴性。
(二)有規定,卻無所適從的尷尬
《食品安全法》的新舊規定中,對相關制度對接不協調,使法律缺乏一定的穩定性,從而導致新法雖嚴,卻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眾人旁觀的態勢。而且,《食品安全法》與其他法律之間的協調關系還處于停滯狀態。不論新舊《食品安全法》都明確規定,危害食品安全行為構成犯罪的要移送公安機關追究食品生產者、銷售者的刑事責任,但對于食品安全犯罪的界定、犯罪主體和犯罪對象的界定,在規定犯罪和刑罰的《刑法》中都沒有詳細規范。這都導致了公安機關執行中無所適從的尷尬局面。
(三)有責任,但“外行”的尷尬
根據《食品安全法》規定,食品安全的主要監管單位是食品藥品安全監督管理局、衛生行政機關。而現實是,因為公安機關是所有行政機關中的唯一暴力機關,可以對違法犯罪嫌疑人采取強制措施,公安機關成了食品安全監管的主要單位。但由于專業所限,不能且不會對食品進行安全檢測,對食品安全標準把握不準,在食品安全標準的認定上主要依賴食藥監部門或其他鑒定機構,這導致了食品安全問題由公安機關“外行”管理的尷尬。
四、公安機關介入食品安全監管尷尬的制度原因
(一)監管制度“先天不足”
食品安全這個名詞由于是近些年才興起的,以往人們對于食品安全的問題沒有相對完整的概念,所以在對于食品安全監管的認識上難免有不足之處,或是不重視、或是沒有全面的認識。自從我們國家建立以來,關于食品安全管理的部門就極多,僅僅正式確立的食品安全管理就由13個,部門如此之多,不僅造成了部門之間的責任重復、管理脫節,還帶來了相互扯皮、推諉等問題,極大地限制了食品安全問題的正常監管,成為制約我國食品安全監督管理的桎梏。
(二)權責不明確
在我國食品安全“屬地”管理原則下,多頭監管和重復監管的問題嚴重。哪里出產就由哪里負責檢測,卻淡化了具體部門和單位的責任。因為按部門分環節這樣的體制會導致標準缺失和法律空白現象,還會導致監督管理的重復與滯后。這些其實最終導致執行標準難以統一,浪費行政執法資源。如出口的食品,安全檢測標準是出口目的國的標準,而在國內銷售的食品安全檢測標準是國內食品安全執行標準,兩個標準之間的差距是存在的。這樣就給了不法商販以可乘之機,也給公安機關的查處帶來了相當大的難度與挑戰。既然不能加強跨地域食品安全監督管理,那么,變重復交叉為專門負責制,在法律上確定管理機制[6],避免沖突。
(三)缺乏重視、宣傳教育不到位
食品安全觀念對于大多數人來說還較為欠缺,在日常生活中往往得不到足夠的重視,大都是發生食品安全事故之后才會意識到。公安機關對于食品安全的監管現階段也是處在一個摸索時期,各種情況的發生都在逐步地尋找著良好的解決方式。制度也正是需要這樣的摸索才能走向成熟,在這樣的態勢下,公安機關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所以,加強食品安全宣傳教育尤為重要,讓人民群眾在日常生活中都能夠有意識的去關注食品安全,加強他們對食品安全的認知與識別。這樣,會使公安機關減少工作量,可以及時處理隱藏的食品安全犯罪問題,使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和財產安全得到更大程度的保障。
參考文獻:
[1] 左袖陽.美國食品安全警察制度及借鑒[J].北京市社會科學院學報,2013,(4).
[2] 劉暢.日本食品安全規制改革及啟示[J].求索,2010,(2).
[3] 楊琦.論我國食品安全監管制度的完善[J].湘潭大學學報,2013,(4).
[4] 食品打假專項斗爭工作的通知[Z].法律法規網.2002,(4).
[5] 王玉玲.經濟法視角下食品安全監管問題研究[J].經濟研究導刊,2014,(4).
[6] 李東.查處食品安全監管瀆職犯罪問題與對策[J].中國紀檢監察報,2011,(8).
[責任編輯 杜 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