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明剛+段科平+石蕾
摘要 在分析吉首市高山金秋梨低產園改造前狀況的基礎上,提出了相應的可行性改造措施,總結其取得的成效,以供參考。
關鍵詞 高山金秋梨;低產園;改造措施;成效;湖南吉首
中圖分類號 S661.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23-0104-03
吉首市位于湖南省西部,地處云貴高原向江南丘陵延伸的過渡地帶,是一個以農業為主的山區縣級市。進入新世紀,為加快現代農業發展,吉首結合區位與氣候條件及時進行產業結構調整,2002—2005年期間,全市大面積開發金秋梨產業,開發面積覆蓋6個鄉鎮14個高海拔村,總面積逾2 000 hm2。但由于產業開發后續配套相關措施沒有跟上,使得該市金秋梨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總體產量較低,果實品質較差,價格上不去,商品缺乏市場競爭,嚴重制約當地農民增產增收,產業發展一度停滯不前。2010年開始,吉首市實施“高山低產園綜合技術推廣”項目改造后,逐一突破發展瓶頸,局面煥然一新,現在已發展成該市高海拔山區一項新興支柱產業,農民農業現金收入的主要來源。
1 改造前狀況
1.1 自然狀況
1.1.1 交通不便。項目區14個村,33個自然寨,4個自然寨未通公路,梨園間沒有機耕道路設施,全靠肩挑背馱,勞動強度大;加上項目區同樣受城鎮化、工業化影響,勞動力緊缺,投工投勞成本增加,影響果農生產積極性。
1.1.2 設施不齊。項目區平均海拔在500 m以上,水源緊缺。集雨節水設施分布覆蓋面積只占15%,施藥用水投工成本高,抗旱能力弱,影響產量與品質。
1.2 技術狀況
一是修剪不到位。果農一般一年只于春季修剪1次,而且重剪下部枝條,輕剪上部結果枝,致使結果部位逐年提高,形成高腳梨,不利于生產;二是疏果不到位。果農疏果普遍存在思想保守、下不了手習慣,過量留果,影響品質[1];三是套袋不及時。套袋時間為5月底至6月中旬,套袋偏遲,影響品質;四是施肥不科學。果農習慣春季施復合肥,來勢慢,影響開花結果,且1年只施1次春肥,造成后期營養跟不上,品質上不去。
1.3 病蟲害防治狀況
1.3.1 病蟲害發生種類多、危害重。常年發生的病蟲有10多種,其中梨銹病、吸果夜蛾連年大發生,危害損失程度達60%以上。
1.3.2 病蟲害防治難。一是產業區從事生產的果農平均年齡在60歲以上,勞動效率低;二是果農文化水平普遍較低,科技意識不強,病蟲害防治以化學防治為主,加上亂用藥、盲目用藥、隨意丟棄農藥包裝廢棄物,直接造成增加成本,殺傷天敵,病蟲危害重,環境污染重;三是植保器械落后,病蟲防治效率低。
1.4 銷售狀況
1.4.1 商品果率低,價格上不去。據統計,項目實施前產業區農戶修剪、疏果、套袋標準化生產比率不足30%,梨銹病、黑星病、梨木虱、梨小食心蟲、吸果夜蛾、梨黃粉蚜等病蟲發生危害重,各種病蟲危害造成的損失達60%左右;金秋梨平均產量10.5 t/hm2左右,全年總產逾2.1萬t,果品品質不高,250 g以上商品果率不到20%,價格較低,平均價格只有1.4~2.0元/kg,平均純收入僅為6 300元/hm2。
1.4.2 銷售配套服務跟不上。金秋梨固有“南方梨王”之美稱,具有形美、肉脆、味甜、水分足等特點,深受消費者青睞,但銷售配套服務跟不上,導致銷售困境。一是沒有專用儲藏設施,金秋梨屬時鮮水果,下樹果品保鮮期僅15 d左右,銷售壓力大;二是銷售手段落后,商品沒有創建自己的商標品牌,上市后消費者難以區分,市場站位不穩,特別是產品沒有取得綠色食品相關認證,進入不了超市類高端消費市場;三是銷售渠道不暢,吉首金秋梨基本是內部自銷,沒有打開外部市場,造成果農增產年份不增收,直接影響產業發展[2-3]。
2 低產園改造措施
2.1 行政措施
2.1.1 推進完善基礎設施建設。2009年,為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后發展步伐,切實解決高海拔山區金秋梨效益低的問題,市委、市政府整合市農業開發項目資金出臺2010—2014年“吉首市萬畝金秋梨標準園建設”5年規劃,規劃內容包括成立專門領導小組與工作小組,領導小組組長由分管農業副市長擔任,工作小組由農業局牽頭,計劃投入建設資金1 000萬元,內容包括園區道路、集雨節水窖、溫度調節儲藏庫建設、低產園技術實施等。5年規劃實施共完成園區道路建設31.7 km,集雨節水窖1 325個,溫度調節儲藏庫8個,3 100 m2,低產改造綜合技術推廣核心示范面積500 hm2,有效解決水源緊缺、勞動強度大、時鮮水果保鮮期短、培管技術差等系列問題,間接輻射帶動全市2 000 hm2金秋梨產業的發展[4]。
2.1.2 推進崗位職責。項目工作小組由市農業局牽頭,具體工作由市農業植保站與市經果站具體實施,鄉鎮街道辦駐村工作隊員及農技服務站納入管理范疇,行政、技術落實專人專村專區負責崗位責任制。領導督查小組按照年初制定方案定期對工作進度與質量進行督查,確保工作保質保量完成。
2.1.3 推進商業運作新模式。一是推進公司規模化運作。大力培植與扶持基層商業運作服務組織,一方面在物資上給予大力支持;另一方面在運作管理與人員技術上給予積極引導與培訓,從而做到組織管理制度化、培管技術規范化、商品供貨質量標準化,大幅度提升服務組織產業服務能力,實現“公司、果農”雙贏。二是推進品牌化營銷。打造“吉首矮寨高山金秋梨”品牌,同時申報取得綠色食品商標標識。一方面擴大了影響,另一方面為打開高端銷售市場創造了條件。三是推進活動促銷。從2015年開始,市委、市政府計劃拿出專項資金結合矮寨大橋旅游業的景區區位優勢,由德夯旅游處牽頭舉辦年度“矮寨高山金秋梨節”,通過游客品梨、梨王評比、文藝演出、新聞電視媒體報道等方式大力宣傳,招引客商。截至2016年,已舉辦2屆,累計現場招引周邊縣市果品經銷商50多人次,簽訂銷售意向協議逾1 120萬t。實現產業步入良性發展軌道。
2.1.4 推進政策傾斜,加快土地流轉。2015—2016年吉首全面實施農村精準扶貧政策,金秋梨特色水果是“5個萬畝精品園建設”項目之一。將金葉梨子專業協會、湘西農業開發服務有限公司作為產業扶貧的龍頭企業來抓,繼續加大產業服務建設資金扶持力度,提升服務能力;特別是將矮寨鎮金葉、陽孟、排兄,乾州街道辦事處十八彎、吉莊,馬頸坳鎮楓香、補哥等低改技術推廣示范村定位產業扶貧單位對接村,以及對各村種植大戶實行農業科技特派員建檔立卡技術服務負責制,扶貧單位與科技特派員一對一的負責制方式,確保資金與技術服務雙保險[5]。同時,針對部分果農由于存在果園面積少、勞動力缺乏而放棄培管問題,駐村工作隊員及村干部積極配合服務組織做好果農思想工作進行土地流轉,最大化實現連片規模管理,提高服務組織服務效益,促進產業可持續發展。
2.2 技術措施
2.2.1 推廣綠肥種植技術。種植綠肥能夠改善土壤肥力狀況,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加快土壤中速效養分的轉化,減少地表水分的蒸發,防止地表徑流,達到用地養地的目的。結合高山氣候特點,主推冬季11—12月撒播滿園花綠肥種45 kg/hm2進行土壤改良技術,翌年3月上中旬再結合梨園深翻進行壓綠,增加土壤有機肥含量,為提高金秋梨產量奠定基礎。
2.2.2 推廣春季翻耕技術。果園深翻可以逐年增加土壤活土層,改善通氣條件,提高土壤含水量,增強土壤微生物活動能力,有利于土壤有機質的分解,提高土壤肥力。示范區主推春季深翻技術,即3月在梨樹行株間全園深翻30~40 cm,樹冠外圍滴水線以內淺翻20~30 cm,每年進行1次,并結合春季施肥和冬季種植的綠肥一起翻壓。
2.2.3 推廣修剪技術。一是冬季修剪。梨樹進入休眠期,是冬剪的大好時機。其主要目的是培養樹形,調整樹冠結構,培養結果枝組,調整花芽量,調節枝條質量及數量,促進通風透光,更新復壯樹冠,延續衰老。二是盛果期的修剪。修剪的主要目的是控制樹體生長,把樹體控制在預定范圍內,保持樹冠不蔭蔽,以利通風透光,維持健壯、穩定的中庸樹勢,使盛果期延長[6]。對樹勢較旺的植株,要控制旺長,多疏除、少短截,去直立枝留斜生枝,多留花芽,以果壓樹勢,使其趨向于中庸樹勢;對樹勢較弱的植株,采用較重的修剪方法,中截強枝,疏去弱枝。三是夏季修剪。剪去競爭、徒長、直立新梢,促發側梢和副梢,壓縮頂端優勢,改善樹體結構,并及時對側梢和副梢的嫩枝部分進行修剪,留20 cm長,等第2次梢萌發后再剪留20 cm,幼樹可用手指掐去枝頭,使梨樹枝條充實,枝條充分木質化,利于葉片早熟增大,加強果樹光合作用,調整枝條培養結果枝組,促進翌年成花結果,增強樹體抵御嚴寒能力。
2.2.4 推廣疏果、套袋技術。疏果、套袋是控制果實大小和果品質量的關鍵性技術。疏果一般從4月20日開始至5月15日結束,或在大多數幼果橫徑達到1 cm大小時開始。疏果一般分2次完成,第1次保證果與果之間平均距離為10~15 cm,不必仔細觀察,留大果疏小果,要求10 d內完成;第2次疏果一般在幼果達25~30 g時進行,一般在5月7日開始,此時受病蟲危害的果子已產生明顯癥狀,主要疏除病蟲果、畸形果、花絮朝天果,要求在10 d內完成。套袋必須在落花后20~45 d內完成,即在5月下旬至6月中旬完成。套袋需按片進行,便于施藥,套袋時先套上部果,再套下部果,先將手伸進袋中,使全袋膨起,再行套袋,每個花絮套一果,一果一袋,不可一袋兩果。
2.2.5 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堅持“平衡施肥、估產施肥、增施有機肥”的原則,使之達到“優質、高產、高效”的生產目的。一是施足底肥。吉首金秋梨基本已進入豐產期,成年園采收后至落葉前(9月下旬至10月下旬)施用腐熟人畜糞15.0~22.5 t/hm2+過磷酸鈣375~450 kg/hm2作底肥。秋施基肥有利于經過冬春分解,翌年春天充分發揮,促進萌芽、開花、結果;且有利于根系傷口愈合,營養儲藏和梨樹安全越冬。二是適時追肥。首先是結果樹萌芽肥(促花肥),此期追肥應以氮肥為主,萌芽前15 d左右,幼樹施2~3 g/株,結果樹施0.25~0.50 kg/株,施肥位置以樹冠外圍0.5~2.5 m為宜,開寬20~40 cm、深 30~40 cm、長1 m的坑溝,將肥料撒入坑內,倒入淡水肥或清水,然后覆土。其次是果實膨大肥。7月是金秋梨梨果迅速膨大期,此期應以鉀肥為主,配以磷、氮肥,以提高果品的產量和質量,并促進花芽分化。施肥量視樹勢、掛果多少而定,幼樹、初果樹和掛果少的樹施磷、鉀復合肥0.25 kg/株,盛果期樹可施0.5~1.0 kg/株。
2.2.6 推廣病蟲害專業化統防新技術。一是在器械上推廣使用手提式汽油、電動背負式彌霧、噴霧等先進施藥器械;二是建立專業、高效的統防統治機防隊伍;三是加強預測預報,指導服務組織及果農開展病蟲害適時防治;四是選用含量高、環保劑型農藥,同種農藥每季只使用1次,不同類型農藥輪換使用,并注意安全期。
3 成效
3.1 經濟效益
一是投入明顯降低。基礎設施完善,平均每年減少投工45個/hm2,按每個工100元計算,節約成本4 500元/hm2;開展病蟲害專業化統防,年平減少用藥2次,節省人工、農藥、燃油費用450元/hm2。二是產量明顯增加。低改項目示范區平均產量達24 516 kg/hm2,是非改區產量11 514 kg/hm2的2.1倍。三是品質大幅度提升。示范區金秋梨果皮光滑、肉質脆甜且水分充足,示范區300 g以上商品果率達85.3%,較非示范區的13%提升了72.3個百分點,可溶性固溶物增加0.7%,果肉可食率增加6%。按照商品果市場平均批發價4 元/kg計算,增收38 376元/hm2,合計節本增收43 326元/hm2,2 000 hm2低改示范園年共節本增收8 665.2萬元。四是樹勢增強,病蟲危害明顯減輕。與對照區相比,改造區樹勢明顯增強,枝繁葉茂、果實均勻度、光澤性有明顯提高,平均病蟲危害率比非改區降低27.2%。
3.2 生態效益
一是推廣測土配方施肥,一方面提高樹勢與果品品質,另一方面有效杜絕果農長期過量使用化肥造成土壤板結、破壞肥力等問題;二是推廣套袋技術,即從6月下旬套袋結束后一般不再使用殺蟲劑類農藥,完全達到綠色食品管理要求;三是推廣農作物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既控制了高毒、高殘留農藥的使用,切實提高了防效,也減少防治次數與用量,減輕面源污染,改善生態環境,保護天敵,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
3.3 社會效益
低產園改造項目實施是一項社會民心工程。首先,從根本上填補了吉首市高海拔山區無產業的空白,打造成了一口高海拔山區農民現金收入的固有源泉,深受群眾的夸贊;其次是為吉首旅游業注入新的活力,生態旅游業建設是吉首高山金秋梨低產園改造的核心內容之一,矮寨高山金秋梨品牌的創建,產品包裝與銷售等一系列產前、產中、產后工作都結合矮寨大橋景區區位優勢運作。如今矮寨高山金秋梨憑借其“形美、味甜、品優”等特點享譽周邊縣市,銷售輻射省內外,深受消費者青睞,成為金秋季節的一道亮麗風景;再次是市委、市政府勤政為民,認真貫徹國家各項惠農政策具體體現,為吉首產業精準扶貧建立長效機制,實現農村穩定脫貧探索出了一條新的經驗與方法。
4 參考文獻
[1] 疏義恒.梨樹低產園大面積改造技術[J].安徽農業科學,2000,28(4):499-500.
[2] 王建軍.山地梨低產園改造技術[J].浙江柑橘,1997(1):37-38.
[3] 徐應華,秦燕.金秋梨栽培技術[J].落葉果樹,2000,32(5):36-37.
[4] 何鋼,周國英,姬武興,等.金秋梨套袋技術研究[J].經濟林研究,2001(2):54-55.
[5] 周國英,何鋼,唐成萬,等.金秋梨無公害施肥技術研究[J].經濟林研究,2001(2):51-53.
[6] 周國英,何鋼,劉君昂,等.金秋梨主要病蟲害的預測預報及無公害病蟲防治[J].經濟林研究,2001(2):4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