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國英
摘要 通過對池州市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建設現狀及存在問題進行分析,并結合實際,提出了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意識、健全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加大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工作的資金投入、建立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監測機制、提高監測人員素質、加強實驗室建設與管理、完善農產品市場準入制度等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建設的對策,以供參考。
關鍵詞 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監測體系;現狀;問題;對策;安徽池州
中圖分類號 F32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23-0242-02
池州市位于安徽省西南部,是國家中藥的糧食儲備基地和商品糧輸出基地。因此,為了確保農產品的質量安全,為大眾的健康消費提供技術支撐[1],同時進一步提高池州市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構建安全的農產品市場,加強池州市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監測體系的建設勢在必行。
1 建設現狀
1.1 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監測體系初步建立
自《中華人民共和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法》的頒布實施和“無公害食品行動計劃”的開展,池州市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監測機構已成立5家,其中,市級(池州市)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中心1家,縣(區)級(貴池區、東至縣、青陽縣、石臺縣)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站4家。池州市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中心2003年經市編委批準成立,2005年正式運行,2007年通過了省質量技術監督局計量和資質雙認證,2012年通過了安徽省農委的實驗室考核,2010年、2014年通過了省質量技術監督局的復查換證。2013年該中心被列入中央投資建設規劃,總投資1 000萬元,目前已經完成建設任務。貴池區、東至縣、青陽縣、石臺縣等4個縣區2012—2016年實施了國家縣級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中心(站)項目建設,成立了縣級農產品檢測中心(站),開展農產品檢測工作。
按照《農產品質量安全發展“十二五”規劃》,2014—2015年池州市各鄉鎮開展建立了鄉鎮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站,切實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管理、宣傳和服務等工作[2]。2016年依托安徽省財政廳、安徽省農委民生工程項目“鄉鎮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站建設”,2016年池州市民生工程鄉鎮農產品快速檢測體系項目共購置儀器設備35套,其中:蔬菜農殘快檢測系統11套(不含東至已經建成的4套),畜產品快檢測系統10套,水產品快檢系統9套(不含青陽畜牧與水產快檢測室合建可以少采購1套),食用菌熒光增白劑檢測儀15套,至2018年所有鄉鎮快速檢測設備全部配置到位,完成鄉鎮農產品監管站的建設任務。
另外,已有部分蔬菜生產基地建立蔬菜快速檢測室,其中貴池區5家、東至縣3家、石臺縣2家蔬菜生產基地建立了蔬菜快速檢測室,由市財政安排資金,配備了農殘快速檢測設備,從源頭上杜絕不合格蔬菜進入市場。農貿批發市場陸續建立了農產品快速檢測室,把好食用農產品進入市場的第一道關口。
1.2 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穩步提升
池州市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中心在國家財政部、發改委和安徽省農委的支持下得到了持續發展,目前綜合性檢測實驗大樓面積1 900 m2,擁有國際先進的配套檢測儀器設備113臺(套),總價值780萬元。同時,引進了不少專業技術人員,其中,碩士研究生3人、本科生7人;具有高級以上技術職稱的3人,具有中級技術職稱的8人。各縣區級農產品檢測項目建設投資300萬元,貴池區、東至縣、青陽縣、石臺縣4個縣區級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站通過項目購置了專門的檢測場所,引進了部分專業人員,配備了氣相色譜儀、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計、原子熒光光度計等檢測儀器。
1.3 農產品質量安全認證順利開展
池州市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中心自成立以來,積極開展農產品檢驗監測服務,每個工作日都對全市農貿市場內的蔬菜進行抽樣監測,每年定性監測蔬菜樣本數均在3 300份以上,并及時將監測結果上傳至省農產品質量安全信息網;每年完成省級蔬菜質量安全例行監測任務,每年3次,每次對5個左右的省轄市的蔬菜進行例行監測,每次監測蔬菜品種48個、農殘參數22種,并按要求及時將結果報送給省農委相關處室;每年開展市級蔬菜質量安全例行監測3次,每次檢測品種不少于24個,檢測農殘參數為22種;每年不定期對全市蔬菜生產基地的蔬菜抽樣定量監督檢測,并要求蔬菜生產基地按相關規程生產并采摘蔬菜,對抽檢的蔬菜中發現有禁用農藥的,責令其停止銷售,整改落實;每年茶葉季節,對本市所轄縣區生產的各種名茶抽樣監測1次,檢測茶葉是否含有有毒有害重金屬和農藥殘留;完成對全市蔬菜基地土壤、蔬菜和擬建蔬菜基地土壤中有毒有害重金屬監測任務;同時無償為市民提供蔬菜、茶葉等農產品中農藥殘留檢測服務。2015年全市農殘檢測總體合格率均在98%以上,有效杜絕了不合格農產品進入市場。
2 存在的問題
2.1 質量安全意識薄弱
一是少數部門和一些基層干部沒有系統認識及深入了解農產品質量安全范疇,導致資金、設備和檢測手段不能適應現階段需要。二是部分農戶和一些農產品生產企業、商家不懂農業投入品的合理使用、無公害農產品的規范操作技術或者淡化質量安全意識,逃避質量安全責任,從而為檢驗監測體系建設帶來障礙[3-4]。
2.2 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尚未健全
目前,池州市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中心只開展土壤中有毒有害重金屬和農產品中有毒有害重金屬及農藥殘留檢測,在獸藥和水產品檢測中還留有空白,主要原因是由于資金和人員不足。縣區級和各鄉鎮檢測站已按要求建立,但由于編制等原因,特別是鄉鎮檢測站實行的是“一套人馬兩塊牌子”,專業技術人員明顯不足,不能有效開展工作。蔬菜生產基地和批發農貿市場雖然配備了快速檢測設備,但由于檢測項目考核資金不能及時到位,挫傷了蔬菜生產基地檢測的積極性,全市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雖然搭起框架,但是要有效發揮作用還需要進一步完善各種制度,體系建設存在著“重建設、輕管理”的現象。
2.3 農產品監測工作經費投入不足
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建設除了建設資金外,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工作還需要政府投入一定的工作經費才能確保監測工作的正常開展,地方財政對農產品安全體系建設、安全監管、檢驗檢測等經費未列入財政預算,致使該項工作開展困難。
2.4 農產品檢驗監測機制不健全
一是目前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方式在實踐中往往由于責任不明等原因容易出現監管真空、監管重復等問題,出現一些矛盾。二是在農產品質量市場準入方面,尚無強有力的監管機構對全市農產品實行“從農田到餐桌”的全面質量監督管理。
2.5 檢測人員的技術和素質亟須提高
目前,池州市(縣)檢測人員中,具有高級技術職稱的人數只有15%。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相關專業人員較少,不能適應新形勢下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的需要。而新聘請的年輕專業技術人員由于經驗不足、缺少培訓,致使在工作中無法應對突發問題。
2.6 農產品監測實驗室管理有待規范
隨著國家對農產品監測工作的重視,對農產品監測機構的要求也越來越嚴。目前,池州市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機構僅市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中心2007年通過省質監局資質認證和計量認證,2012年通過省農委監測機構考核,縣區級農產品檢測站均未通過認證和考核,這與規范的實驗室管理水平還存在著一定的差距。
3 對策
3.1 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意識
一是通過新聞媒體廣泛宣傳農產品質量安全的重要意義,增強人民群眾自我保護意識和能力。二是加強對農戶和農產品生產企業的引導和管理。結合執法檢查活動加大對農產品生產基地和農產品批發市場等生產、經營單位的宣傳教育,督促企業通過張貼標語提示、懸掛橫幅、開設宣傳欄等方式,樹立生產經營企業是農產品質量安全第一責任人的意識。
3.2 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
提高對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體系建設重要性及緊迫性的認識,推進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體系發展,不能存在“一建了之”的觀念,要讓檢驗監測體系“建起來,動起來”,真正發揮其作用,將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體系建設納入相關部門年終考核,切實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
3.3 加大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資金投入
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是一項公益性很強的工作,需要政府投入一定的資金,特別是例行監測、風險評估、監督抽檢更要求財政支持[5]。因此,要嚴格按照《農產品質量安全法》的要求,加強對市、縣區、鄉鎮、基地農產品體系建設,擴大監測范圍和參數,規范監測行為,確保國家和省、市、縣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工作任務順利完成。
3.4 建立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監測機制
一是充分利用現有資源,統一協調各個機構,完善有關法律法規及部門職責,有效發揮各部門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的職責[6-7]。二是按照市級檢測機構以定量檢測為主快速檢測為輔、縣級檢測以快速檢測為主定量檢測為輔、企業和生產經營單位開展自律性快速檢測的原則,加強池州市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網絡體系建設。
3.5 提高監測人員素質
一是加強對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監測人員的專業素質、技術能力等方面的培養,積極參加專業培訓,保證農產品的質量安全檢驗監測工作質量,實現“質量第一,效率為先”。二是通過技術交流會或舉辦技術競賽、檢測技術大比武等形式開展檢測人員的交流活動,進一步提升檢驗監測人員的能力。三是市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中心要為縣區檢測站、鄉鎮檢測站和蔬菜生產基地等相關檢測人員提供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技術和知識的培訓,提高整體監測能力和水平。
3.6 加強實驗室建設與管理
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對優質農產品的要求越來越高,對農產品檢測實驗室也提出了更嚴格的管理措施,2015年8月1日起,新的《檢驗檢測機構資質認定管理辦法》正式頒布實施,《檢驗檢測機構資質認定評審準則》也作了相應調整,標志著對實驗室管理要更加嚴格、規范,為此,農產品檢測實驗室也應該按照新的管理辦法和評審準則要求,建立健全各項制度,標準化管理實驗室,加快實驗室資質認定工作,市級監測中心要充分發揮新購置儀器的作用,對原來認證的檢測項目進行擴項。充分利用項目建設,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科學改造實驗室環境。
3.7 完善農產品市場準入制度
一是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監測機制,嚴格把好上市關[8]。鼓勵大型超市和農產品批發零售市場建立農產品快速檢測室,配備檢測人員。二是實行溯源管理[9],建立農產品生產記錄檔案,對生產的品種和化肥、農藥、添加劑的使用情況進行詳細登記,對包裝上市的農產品,要求標明產地和生產者。三是實行農產品質量認證、認可制度。加強農業標準化的培訓和推廣,以現代農業園區、特色產業帶為平臺;以國家、省標準化示范縣建設項目實施為契機;以“三品”一標品牌建設為抓手;充分發揮示范帶動作用,引導標準化生產。四是進一步完善農產品信息網絡建設,將蔬菜、獸禽產品和水產品全部納入信息網絡內容,使主管部門及時了解監測信息,科學制定決策,同時及時公布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情況和認證結果,正確引導農產品的消費,提高池州市農產品市場競爭力[10]。
4 參考文獻
[1] 鄒士翔.對發展市級農產品安全檢測的思考[J].食品科學,2009(15):355-357.
[2] 陳曉華.“十二五”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目標任務及近期工作重點[J].農產品質量與安全,2011(1):5-10.
[3] 李遠.巴中市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體系建設現狀與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2012(23):290-292.
[4] 李哲敏.中國農產品質量安全發展概況與對策分析[J].中國農學通報2008,24(12):572-575.
[5] 中華人民共和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法[A/OL].[2016-11-23].http://baik-e.baidu.com/link?url=mwluilKNVSyy-G0hew8YaUmWW97sJ3oT5n54-UPavHMEkYY0hy0ePFncQCClpHhWH2dN5AQoUlSMHAsArDbzGLK.
[6] 錢敏,李丹彤,陳蕊,等.云南省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體系建設初探[J].云南農業科技,2011(3):6-11.
[7] 孫榕,高強,楊治彪.榆林市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體系建設現狀及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2014(9):305-306.
[8] 李恩普,陳松.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的突出問題及對策研究[J].農產品質量與安全,2011(4):23-25.
[9] 章力建.進一步做好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的幾點建議[J].農產品質量與安全,2010(6):12-15.
[10] 馮平,房麗婷.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體系建設現狀及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2014(14):253-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