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思語 楊森 林佳慧
摘要 隨著當今全球化進程加快,文化的碰撞與沖擊無處不在。婚姻的跨國現(xiàn)象也隨著全球一體化的加劇變的越來越普遍。本文以北京大學生為研究主體,就影響大學生對跨國婚姻態(tài)度的因素作了簡要的分析論述。
關鍵詞 大學生 跨國 婚姻
中圖分類號:G456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6.12.367
一、課題介紹
(一)研究背景
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深入以及人們對待跨國婚姻態(tài)度的逐漸接受,中國與其他國家的跨國婚姻的總體趨勢上升,影響大學生對于跨國婚姻態(tài)度的因素趨向經濟因素。同時,在跨國婚姻總體上升的趨勢中也會不可避免的存在矛盾與摩擦,譬如文化背景差異、生活習慣不同等,那么影響大學生對于跨國婚姻態(tài)度的因素在經濟因素的前提下,也會傾向文化因素。
(二)研究意義
此次調查可分為學術和現(xiàn)實意義。從學術上,可以增強學生科研思考、系統(tǒng)學習做調查與變量分析的能力,可以填補前期學術研究的空白,同時能夠預測未來大學生接受跨國婚姻的規(guī)律、比例和趨勢。現(xiàn)實意義上,能夠加深大學生對跨國婚姻的理解,了解不同的價值觀,并充分了解跨國婚姻與跨文化交際的關系。
(三)研究方法
此次研究通過問卷調查和訪談這兩種形式了解大學生對跨國婚姻現(xiàn)象的態(tài)度,分析其中的影響因素,從而得出跨國婚姻對當代大學生的婚姻觀產生的影響并從中得到法律、道德方面的啟示,從而得到對全國的借鑒意義和對研究人們對其他中外文化現(xiàn)象的借鑒意義。
二、文獻綜述
作為全球化浪潮下不可避免的社會現(xiàn)象,跨國婚姻在近年來受到了人們越來越多的關注,也成為了一個熱門的研究課題。然而,大多數關于跨國婚姻的研究較為淺顯,僅停留于現(xiàn)象表面,缺乏分析與理論指導。
而為數不多的較為完善的跨國婚姻領域研究文獻,其研究方向十分有限,其中以中國邊境和少數民族為主要研究方向的文獻占了重要組成部分,如董建中(2013)《云南邊境民族地區(qū)跨境婚姻問題研究》和谷家榮(2009)《地域、身份與認同——云南金水河村傣族跨國婚姻調查》。兩者均從中國西南邊境的跨國婚姻這種社會現(xiàn)象出發(fā),主要探討了少數民族的身份意識和國家認同感,相對偏向政治層面。
現(xiàn)存跨國婚姻文獻中另一個熱門的研究方向是我國與亞洲周邊國家的跨國婚姻移民問題,多以外籍新娘現(xiàn)象為載體,如全信子(2006)《“朝鮮族新娘”在韓國——同族異國的文化沖突》和萬蕙(2013)《女性跨國婚姻移民研究述評——以臺灣外籍新娘為例》。前者重點分析了女性跨國婚姻的文化因素,后者著重分析了女性跨國婚姻的社會因素。
在跨國婚姻領域的研究中,鮮少有人將注意力投于中國當代大學生身上,在這方面的研究文獻幾乎空白。事實上,作為中國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學生群體對跨國婚姻的態(tài)度對中國社會的跨國婚姻現(xiàn)象有重要影響,而分析其背后影響大學生對于跨國婚姻態(tài)度的因素更對研究跨國婚姻及預測中國未來跨國婚姻走向具有重要意義。
三、調查研究
(一)研究樣本的個人情況匯總
由表1可知,男性被調查大學生的研究樣本較多,且男女性被調查大學生相差約14.2個百分點。學習社會科學專業(yè)的大學生樣本較多,相比于自然科學的大學生高出約7.6個百分點。另外,64.8%的被調查大學生的學歷為本科,61.8%的被調查大學生來自于農村,69.4%的被調查大學生為非獨生子女,且62.8%的被調查大學生目前尚處于單身狀態(tài)。
(二)大學生對跨國婚姻的態(tài)度
由表2可知,在關于大學生對跨國婚姻的態(tài)度的調查中,其中被調查大學生對跨國婚姻的態(tài)度為“贊同”的人數最多,約占比59.5%(共有179人);被調查大學生對跨國婚姻的態(tài)度為“無所謂”的人數次之,約占比33.5%(共有101人);而被調查大學生對跨國婚姻的態(tài)度為其他情況的人數較少。由此可見,大部分(95.7%)被調查大學生對跨國婚姻均持有較開放的態(tài)度,自己會樂于接受及嘗試跨國婚姻。
由表3可知,在關于大學生是否接受跨國婚姻的影響因素的調查中,68.1%的被調查大學生如果選擇組成跨國婚姻,那么其更愿意選擇來自于日韓或者歐美國家的配偶,這可能是因為日韓兩國與我們在文化觀念、生活飲食習慣等方面較相似,相互之間融合起來會更容易及快速。
被調查大學生考慮跨國婚姻的原因由高到低的排序為:為了下一代的基因及教育>深厚的感情基礎>國內單身男女比例失衡>移民等因素>體驗國外的生活方式>其他。被調查大學生如果選擇組成跨國婚姻,那么其既看重男女雙方是否具有深厚的感情基礎,也更是為了下一代的基因及未來孩子能夠接受更優(yōu)質的教育條件與資源。
被調查大學生在意異國戀人的方面由高到低的排序為:處得來的性格>俊美或姣好的外表>優(yōu)秀的教育背景>能力強,前途光明>殷實的家庭。被調查大學生如果選擇組成跨國婚姻,那么其會在意配偶的外表,但均會以雙方相處是否和諧為大前提,否則即使對方條件再優(yōu)秀,也可能不會選擇相互締結婚姻。
被調查大學生認為跨國婚姻的優(yōu)勢由高到低的排序為:兩地交流>基因優(yōu)化組合>文化融合>沒有優(yōu)勢。由此可見,跨國婚姻可以是雙方相互融合、相互滲透,朝著更優(yōu)秀的方向不斷發(fā)展與進步。
(三)大學生對跨國婚姻的影響因素的看重程度
由表4可知,在關于大學生如果在考慮跨國婚姻時對各個影響因素的看重程度的調查中,其中大學生表現(xiàn)出3.997分的“家人態(tài)度”因素的分值最高;而大學生表現(xiàn)出3.711分的“語言障礙”因素的分值最低。由此可見,由高到低地將被調查大學生對各個影響因素的看重程度的得分均值進行排序:家人態(tài)度>愛情本身>文化觀念>孩子的教育=生活習慣>為了移民>語言障礙。
由表5可知,在關于大學生對各個影響因素的看重程度的因子分析的結果中,“影響因素的看重程度”量表的KMO值為0.752>0.7,表明問卷中“影響因素的看重程度”量表的觀測量數據適合做因子分析,可進行下一步的因子分析過程。提取前4個因子就能夠很好的解釋“影響因素的看重程度”量表的信息,能夠解釋的信息比例為:82.149%,各個因子的因子載荷值均>0.5。綜上所述,將因子1命名為:相處障礙;將因子2命名為:婚姻優(yōu)勢;將因子3為:愛情本身;將因子4為:家人態(tài)度。
結合統(tǒng)計學科的相關專業(yè)知識,筆者將大學生對跨國婚姻的態(tài)度及其影響因素的關系模型轉化成了統(tǒng)計學模型,如下所示:
模型1:被解釋變量為:大學生對跨國婚姻的態(tài)度,解釋變量為:愛情本身、家人態(tài)度、相處障礙、婚姻優(yōu)勢。
由表6可知,相關分析的結果表明愛情本身、家人態(tài)度、相處障礙、婚姻優(yōu)勢與“大學生對跨國婚姻的態(tài)度”的簡單相關系數分別為:0.713、0.591、-0.312、0.409,即愛情本身、家人態(tài)度、婚姻優(yōu)勢與“大學生對跨國婚姻的態(tài)度”之間存在正向的相關關系;而相處障礙與“大學生對跨國婚姻的態(tài)度”之間存在負向的相關關系。
(四)大學生對跨國婚姻的看法
由表7可知,在關于大學生對跨國婚姻的看法的調查中,90.7%的被調查大學生的父母能夠接受自己的孩子選擇跨國婚姻,但還是會表現(xiàn)出驚訝之情。
被調查大學生認為跨國婚姻存在的問題由高到低的排序為:語言交流的障礙>生活飲食習慣不同>思維方式的差異>文化觀念沖突>行為準則的差異>婚姻不穩(wěn)定>其他。所以,語言溝通障礙及生活飲食習慣的差異將是跨國婚姻中男女雙方所必須面對的主要矛盾。
被調查大學生認為跨國婚姻增多的原因由高到低的排序為:與外國人接觸交流的機會較多>文化認同感增強>戀愛自由>時髦洋氣>我國經濟高速發(fā)展帶來的移民>其他。隨著我國與世界其他國家之間交往合作的不斷加深,及自身經濟發(fā)展水平的提高,在未來我國的跨國婚姻將呈現(xiàn)越來越多的發(fā)展態(tài)勢。
四、結論
隨著國際交流的加強,跨國婚姻越來越多,大學生作為新生代的力量,接觸不同的文化,對跨國婚姻的態(tài)度得考慮因素也多樣,這使我們不得不關注影響大學生對跨國婚姻的態(tài)度。
本文首先論述了跨國婚姻的不可避免性,接著通過問卷調查反映出影響大學生對跨國婚姻的因素,對未來的研究帶來意義。
盡管本文試圖解決影響大學生對跨國婚姻態(tài)度的因素調查,但限于只是定性研究且只是以北京大學生為例,整個論文還是存在一些問題,如能擴大研究范圍,也是非常有研究意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