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趁麗 陳小平
摘要 提高公民意識是大學生法治教育的重要內容。本文以公民意識養成為視角,從公民意識視閣下大學生法治教育的意義出發,全面考察了大學生法治教育的現狀,指出對大學生的法治教育要從法治理念、定位、環境建設、對教材內容和教學形式、教師隊伍素質的五方面進行。
關鍵詞 公民意識 大學生 法治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6.12.384
公民意識是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思想基礎。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加強公民意識教育,樹立社會主義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義理念”。大學生公民的身份,決定了他們的社會行為、思想方式應該符合建設法治國家的要求。探究在公民意識視閾下大學生法治教育,能使大學生更加明確接受法治教育的重要意義及自己肩上的責任和歷史使命,對于增強大學生法治教育的目的性、時效性,建設發展成熟的法治國家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公民意識視閾下大學生法治教育的意義
(一)公民意識視閾下大學生法治教育是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內在要求
黨的十五大報告中指出,依法治國“就是廣大人民群眾在黨的領導下,依照憲法和法律規定,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保證國家各項工作都依法進行,逐步實現社會主義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法治化起步較晚,我國公民法治素養還不高、公民意識還不強,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離不開對公民法治教育和公民意識的培養。在我國,大學生是我國公民的重要組成部分,培養大學生提高公民意識是增強社會主義法治建設事業的精神力量的主要內容。要使大學生對我國法治認同、理解和信仰,就必須在公民意識視閩下對大學生進行法治教育,通過法治教育,不僅使大學生真正樹立社會主義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義的法治理念,也是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內在要求。
(二)公民意識視閾下大學生法治教育是我國經濟建設的客觀要求
改革開放以后,我國進入高速發展時期,建立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必然選擇。就市場經濟和法治建設的關系來看,完善的法治環境將為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創造優良的發展環境,使經濟保持快速、良性發展。大學生畢業后,將作為普通公民直接投身于轟轟烈烈的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將成為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主體,大學生必然要有較高的法治素養,并身體力行遵守和維護市場的秩序,執行相關的經濟法律、法規,完成各種經濟和社會活動,我國經濟就能保持的向前發展的勢頭。因此,在公民意識視閾下培養大學生的法治素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國經濟建設的客觀要求。
(三)公民意識視閾下大學生法治教育是大學生法律基礎課內容的要求
高等學校開設的《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是每位在校大學生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論課之一。不管是否是法律專業的大學生,必須保質保量完成課程學習并通過考試方能拿到相應學分。這門課程內容豐富,包含了對大學生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法制素養、法律知識等知識的教育,通過學習,在一定程度上促進和提高大學生的法治意識和公民意識。有利于國家培養高素質人才和推進我國法治化的進程。值得一提的是,當前《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存在一些問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需要對《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進行理論和實踐的研究,推動《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教學建設和改革。其中包括公民意識養成視閾下的大學生法治教育研究和實踐,比如公民意識養成視閾下的大學生法治教育內容、法治教育途徑、方法等方面的工作,依靠研究促進教學,通過教學深入研究,從而更好完成《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的教育目標,這不僅對課程的改革和完善具有深遠意義,而且也是《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石出》課程內容的基本要求。
二、公民意識視閾下大學生法治教育的現狀
(一)高校普遍認識到公民意識視閾下大學生法治教育的重要性
目前各高校能普遍認識到對大學生公民意識的培養和法治教育的重要性。一方面,從開設課程來看,各高校按照國家教育規劃綱要要求,對在校大學生均開設有必修的法律基礎課,還有相當數量高校同時增設相關選修課程,使大學生在學校接受法治教育成為現實。另一方面,高校對法治教育的理論研究在不斷加強,研究方法不斷探索,研究和成果也不斷豐富。從中國知網檢索法治教育的理論成果的結果來看,數量上逐年增加,內容上涉及面越來越廣,價值上越來越接近現實生活,并且研究者多為高校教育工作者。再者,高校對大學生公民意識的培養和法治教育教學方式重視實踐性,教育方式多樣化。如從傳統的課堂講授走向具體的實踐,其方式主要表現在舉行針對性講座、模擬法庭、調查問卷、微課、設計情景劇等等,這些方式都以高校課堂法治教育為基礎,把課堂理論融入現實實踐中,讓大學生切身體會到作為一位公民,法治的意義和價值。
(二)高校公民意識視閾下大學生法治教育還存在一些問題
雖然當前高校普遍認識到對大學生公民意識的培養和法治教育的重要性,但是由于各種原因的影響,在法治教育在內容、方式、等方面還不夠完善,在教育定位、師資等方面也存在—些問題,導致最終使公民意識的培養在法治教育中效果不是太顯著。最突出是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1.關于大學生法治教育課程的定位——存在邊緣化的危險:
高校在課程安排上,基本都能做到為大學生開設“05”普遍認識到對大學生公民意識的培養和法治教育的重要性方案指導修訂的《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也把這門課程作為大學生在校期間的一門必修課,從課程目標來看,在校大學生除了思想道德能得到塑造和培養外,也應該獲得專業法治教育的大部分內容。從各高校教學實際來看,這門課跟其它課程相比,總課時不多、學分不多,結果是教師教也匆匆,學生學也匆匆,教師對所授內容不能深化,學生對所學內容不宜消化。具體到法治教育環節,在體例上,“法律基礎”部分置于“思想道德修養”內容之后,教材共七章,第五章和第六章是完整的法律內容(第七章有部分法律內容),受總課時限制,“法律基礎”部分常常成為任課教師趕超課時甚至“刪除”的對象。因此,毫無疑問這部分內容被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這就相當于形式上完成了教學目標、教學定位明晰,實際上按照新的修訂的教學要求,法治教育存在被邊緣化的危險。
2.關于法治教育師資——存在不足的問題:
關于師資不足的表現,一種情況是,在法學專業里擔任教學任務的教師均為法學專業畢業或有法學教育背景的教師擔任,他們具備法學專業知識,有相關專業知識和法學素養。但在非法學專業的大學生中,教授他們法學知識、培育他們法治素養的老師大多是從事思想政治教育的老師,比如作為公共基礎課的《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前半部分主要是培養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教材后半部分卻是法的知識,那么,問題是思政教師是不是有足夠的知識和能力勝任此項教學任務?迫于無奈,不得不“邊學邊教”,惡補法學知識,提升自身的法治素養,這種情況顯然不利于大學生公民意識和法治精神的培養。另一種情況是,在一些高校過于看重專業課,輕視公共課,因此,公共課就有兼職教師擔任。術業有專攻,對于接受此項兼職教學的兼職教師來說,這種臨時性,無法使他們找到歸宿感、使命感,他們自然無法把全身心投入到教學教研上,兼職教師多數也不是法學專業,在法治素養和教學水平可能本身存在著不足。因此,他們不一定真正理解法治教育的內涵和目標,,只能照本宣科,使法治教育徒有其表,僅僅為了完成教學而去教學。因此,有沒有高素質的法治教學隊伍直接影響到學生公民意識的培養和法治素質的提高。
3.關于法治教育內容——存在陳舊和局限性問題:
關于法治教育內容的問題表現在,其一,法治教育內容相對陳舊,更新不及時。我國法治建設起步較晚,但是發展迅速,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的迅速發展,帶動社會各個領域相應發展起來,這就對我國法治建設提出更高的要求來應對經濟等各方面的變化和挑戰,特別是當前,我國進入深化經濟改革的關鍵時期,我國法治建設必須審時度勢,不斷完善自身建設,提升公民法治意識,學習法治知識。面對這一形式,高校也應做好準備,應對變化,教授大學生最新的、與時代緊緊相連的公民意識下的法治知識。但是,目前高校所沿用的教材多跟不上法治的發展,往往新法已出,舊法仍在學習。因此內容的陳舊無法讓學生真正學到實用的法治知識,學而無用,激不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其二,法治教育內容的局限性。高校在對大學生進行法治教育時,在內容的選取上往往過于強調抽象的法學理論,而忽視法治教育作為通識教育的特征。作為非法學專業的大學生,法治教育的目標在于培養大學生作為一名普通公民能懂法、知法、守法,具備一定的法治素養,因此,教師若講授過多專注于法學理論的講授,不僅學生理解困難,而且還會打消學生的積極性。因此,在公民視閾下培養大學生的法治精神就要把法治教育的內容作為法治通識課程來設計,要緊緊抓住教學目標,不要緊抓高深的法學理論不放,要把法學理論發散思維從廣的視角結合現實去啟發學生,從而增強大學生的公民意識和法治觀念。
三、公民意識視閾下大學生法治教育的路徑
提高公民意識是大學生法治教育的重要內容,對大學生進行法治教育要圍繞培養、提高大學生的公民意識進行。針對我國大學生法治教育現狀,筆者從注重大學生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培養、法治教育定位、法治教育的環境建設、教材內容和教學形式及教師隊伍素質幾方面入手:
(一)注重大學生法治理念的培養
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是社會主義法治思想體系的精髓,公民一切社會活動,要在法的范圍內活動,這是保證社會正常運轉的重要條件之一,公民對法的認識程度、深度是法治理念的外在體現。大學生作為特殊公民,在校大學生接受法治教育,一方面是為了大學生能夠掌握一定的法律知識,更要注重大學生法治理念的培養。要把法治理念入腦入心,培養要大學實際出發,引導養大學生成一定的法治思維、法治精神,增強大學生基本法治意識,使其樹立法治至上的觀念,養成依法辦事的習慣。
(二)科學準確地對法治教育進行定位
高校對大學生進行法治教育的目標是使大學生具備一定的法治意識和法治基本素質,應通過多種教育形式來提高大學生的法治素質。通過法治教育大學生不僅知法、守法、信法,還可以依靠法律來自我保護。從這個角度上看,高校開展法治教育仍要以向學生傳授法律知識為基礎,讓大學生認識和了解我國依法治國現狀和形勢,通過加深認識幫助其牢固樹立自己的法律信仰。
(三)重視大學生法治教育的環境建設
與大學生成長環境相聯系,大學生法治教育的成效與社會、家庭、學校、個人緊密相關,這四方面的合力最終形成大學生法治基本素質。家庭法治教育作用的發揮伴隨著大學生年齡增大、逐漸成熟,雖然多數家長時刻關心大學生的成長,而大學生進入大學后離開家長的視線又急于擺脫家庭的約束,因此大學生踏入大學校門后,家庭法治教育的作用逐漸削弱。就社會法治教育而言,一方面能為大學生提供寬廣的實踐和學習的平臺,大學生能從中學到浸潤身心,感受到法治精神和法治力量,但另一方面,社會大染缸也會使自制力不強的大學生沾染惡習,甚至淪為罪犯。因此,與社會、家庭環境相比較,而高校則成為大學生法治教育的重要場所,高校應在大學生法治教育方面不斷完善,健全各項規章制度,重視與家長聯系,積極培育法治教育環境,形成系統的高校法治教育體系,培養大學生法治思思維、公民意識,樹立法律法規的權威性,使大學生成長為一名懂法、守法、信法的合格公民。
(四)對教材內容和教學形式及時更新、調整
高校對于大學生法治教育的教材應該是隨著我國“全面依法治國”戰略布局、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升大學生法治能力的需要不斷與時俱進的。因此,教育部門及高校對現行法治教育的教學大綱要及時進行調研,一是要對于陳舊的教材內容要及時更新,教材是適應法治建設的要求修改,但落實的任務在于學校和教師。這就需要必須教師要善于學習、廣泛汲取新教材,并能結合教材現有教育資源進行合理擴充。二是要落后的教學形式要不斷改革。按照教學目標的要求,結合教學內容,鼓勵學生學會獨立思考,要運用研究性學習的基本思維方式為學生提供足夠的選擇空間和交流機會,積極推進探究式教學,利用法治知識,深入分析問題,實現理論與實踐的相統一。
(五)提高教師隊伍素質
溫家寶總理在《百年大計,教育為本》中明確指出:“有好的老師,才能有好的教育。要建設一支獻身教育的高素質教師隊伍。……要為人師表,教書育人。教書者必先強己,育人者必先律己,教師的道德品質和人格對學生有重要的影響。”作為教師不僅道德素質要高,知識能力也必須強。因此,高校除引導法治教育教師對自身素質的自我修煉外,還要創造盡可能多的給教師創造學習、提升文化知識的機會,同時開展多個的學習路徑,為教師的成長和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使教師轉變教育觀念,以學生為本,緊跟時代步伐,緊貼現實生活,使他們能夠切實感受到法治教育的壓力和舍我其誰的自我擔當的意識,為培養優秀大學生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