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華
【內容摘要】物理學習的過程不應該是灌輸,而應該是在教師的指導下由學生自主探究,指導作用的發揮可以通過“問題”的設置來完成,以問題作為載體可以有效激活學生的思維,載著學生進行理論探究和實驗探究,促進知識和規律的自主建構。
【關鍵詞】初中物理 問題 實驗 學生
新課程強調學生是教學的主體,倡導自主探究學習模式,但是一個新的困境隨之而來——“有限的課時與探究的需時之間的矛盾”,這個矛盾如何破解?其實在新課標中就有答案,充分發揮好教師的主導性作用,而其中設置“問題”引領學生自主探究應該是最有效的方式。
一、導入環節:問題激活學生的思維
“好的開始等于成功了一半!”基于“問題”的初中物理課堂教學的導入環節更應注重問題的設計,好的設計如一塊投入平靜湖面的石頭,一石激起千層浪。
例如,筆者在和學生一起學習《大氣壓強》這節內容時,從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出發,設置問題,在復習提問中導入新課,幫助學生實現發展區的跨越。
問題1:液體壓強的產生原因是什么?
生:液體受到重力的影響,因此產生壓強;又因為液體具有流動性,因此液體對各個方向都存在壓強。
問題2:那么空氣是否也具有壓強呢?請比較一下空氣與液體是否具有相似的特征。
生:空氣也受到重力,也具有流動性,因此空氣也具有壓強,而且也是對各個方向都存在壓強。
總結并完成導課:剛才你們從類比的角度,得出了一個猜想:空氣也具有和液體相似的壓強。這也是本課的主要研究方向,一般我們把周圍的空氣環境,稱為“大氣層”,因此空氣如果有壓強,就稱為大氣壓。事實是否如此呢?我們通過實驗來說明。
設計意圖:學生都不是空著腦袋來學習物理知識的,我們在導入環節,進行問題設置的時候,應該注重問題設計的有效性,將問題設置在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內,讓學生通過對問題的思考完成原有認知的復認,激活學生的思維和探究的興趣,并以該問題為線索,為學生建立導向目標。
二、探究環節:問題領引學生實驗探究
與導入環節相比,自主探究環節是整個課堂的核心板塊,好的問題如“一葉扁舟”送給正出去知識海洋中的學生,舟輕不畏風,引領學生乘風破浪,由表及里,認識規律。
問題不僅僅是要將學生帶入物理課堂,在實驗探究的過程中,還應該借助于實驗讓學生的觀察點凝聚,促進學生思考和規律的發現。
例如,我們在演示“覆杯實驗”時,可以邊正確操作邊提問:
(1)在水杯上口放上一個硬紙板,將裝置倒置過來,發現紙片掉落;
(2)用清水注滿杯子,再用硬紙板封住杯口,提出問題1:倒置后,硬紙板會掉落嗎?學生眾說紛紜。
(3)將裝置倒置過來,硬紙板沒有下落。提出問題2:為什么硬紙板沒有下落,什么力托起了紙板以及整杯水呢?
而在學生思考和討論的整個過程,教師也應該適時介入討論,啟發學生以更加科學的視角,審視問題。
追問1:前后兩次,硬紙板所處環境有什么不同呢?為什么前一次,紙板掉落;后一次卻沒有呢?
生:應該是大氣壓強的作用,前一次硬紙板上下都是空氣,因此兩份壓強抵消;后一次上面是水,但是水的壓強較小,因此可以認為是大氣壓強將其托起。本實驗證實了大氣壓強的存在。
總結:僅僅只是一個實驗是無法說明問題的,請同學們研究自己身邊的物品,尋找一下大氣壓存在的證據。在教師啟發下,學生紛紛研究身邊的物品,有的拿出飲料瓶,研究起用吸管吸飲料的過程;有的則將目光放在桌側的橡膠吸盤掛鉤上,研究其固定的原理;有的則研究起鋼筆吸墨水的過程……
三、結課環節:問題促進學生反思與總結
每節課都有總結環節,傳統的“總結環節”通常是教師直接拋出,這樣的總結方式缺失了學生的參與,不利于成就動機的有效激發,筆者認為在規律總結環節,也應該引入“問題”,問題似劍,斬斷荊棘,斬獲真知灼見。
例如,《大氣壓強》這節課的節課,筆者為了幫助學生深化對大氣壓強的認識,進行了如下的問題設置。
情境1:演示實驗“自動上移的試管”,做法:(1)取一大一小兩個試管,一個試管的口徑略小于另一個試管;(2)將大試管注滿清水,然后將小試管投入其中,迅速將其倒置;(3)水不斷向下流出的同時,小試管不斷上升。
問題1:為什么小試管能上升呢?
生:大試管中的水逐漸流出,小試管上方的氣壓較小,幾乎為真空,則下方大氣壓產生的推力發生效果,大氣壓將小試管推上去了。
情境2:播放視頻“馬德堡半球實驗”,用模擬視頻重演十七世紀這一著名實驗,場面依然震撼,學生為此瞠目結舌。
問題2:你對該實驗有何感觸?
生:這一實驗形式上很壯觀,但是原理很簡單,它和吸盤掛鉤吸附在桌面的原理是一樣的。但是讓我們最有感觸的是,大氣壓強如此之大,得十幾匹馬才能拉動,不可思議。
總之,我們每節初中物理課,尤其是概念課,都應該像本節課一樣每個環節都應該注重“問題”的設計,借助于問題引導學生探究與思考,借助于問題滲透物理觀念,提升學生的物理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 葉瀾. 教育研究方法[M]. 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1991.
(作者單位:江蘇省海門開發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