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燦燦 樊曉陽 仇晨鵬
摘要:霧霾頻發,危害人類身體健康,給人們的生活造成諸多不便,影響我國經濟發展。加強空氣治理,反思經濟發展方式、民眾生活方式,成為社會普遍共識。文章分析了盲目追求經濟利益加劇霧霾的形成,同時霧霾反作用于經濟發展中,探討了如何尋求霧霾治理與經濟發展的動態平衡,力求實現經濟與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
關鍵詞:霧霾;經濟發展;動態平衡;可持續發展
霧霾,是特定的氣候條件與人類活動相作用的結果。高密度人口的經濟及社會活動會排放出大量的細顆粒物(PM2.5),一旦超過大氣循環能力和承受力,細顆粒物濃度會持續集聚,若遇到不利于擴散的天氣就很容易出現大范圍霧霾。霧霾天氣是一種大氣污染狀態,是對大氣中各種懸浮顆粒物含量超標的籠統表述。
一、盲目追求經濟利益加劇霧霾現象
工業生產排放的廢氣、機動車尾氣、冬季取暖燒煤等導致大氣中的顆粒物(包括粗顆粒物PM10和細顆粒物PM2.5)濃度增加,是產生霧霾的重要因素,建筑工地和道路交通產生的揚塵、可生長顆粒等也是PM2.5的主要來源。如今很多城市的污染物排放水平已處于臨界點,對氣象條件非常敏感,空氣質量在擴散條件較好時能達標,一旦遭遇不利擴散的天氣條件,空氣質量會立刻下滑。
我國的重工業主要集中在華北、東北和西北地區,華北地區高耗能的鋼鐵工業比重過高,冶金建材火力發電廠、石油煉化廠、化工廠、重型裝備制造廠數量的迅猛增加導致工廠污染物排放量增多。城市規模的擴大不但使城市人口數量猛增,同時機動車數量、工礦企業數量和城市基礎設施數量大幅增加,且規模仍在不斷擴張。由此而帶來的過度排放的污染物,不僅對自然環境與人類健康產生重大威脅,還導致并不斷加劇霧霾天氣的形成,嚴重制約著我國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經濟進入快速發展時期,各產業迅猛發展,工礦企業對環境的污染也在加劇。霧霾,是人們過度追求經濟利益、忽略環境保護而產生的惡果。經濟發展方式是生產要素的分配、投入、組合和使用的方式。大氣污染問題,是經濟長期粗放式發展的累積結果,因此大氣污染的治理勢必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事實上,我們的經濟結構與模式造就并加劇了霧霾,而霧霾已反過來開始嚴重拖累經濟發展。整體來看,中國因追求經濟的快速發展,在初期透支了許多資源,雖然收獲不小成果,但環境污染問題也為今后的經濟發展埋下隱患。
二、霧霾對經濟發展的影響
(一)對旅游業的影響
霧霾重災區在嚴重影響居民身體健康的同時,也使得當地旅游經濟受創,多種旅游資源的保護與開發、旅游交通的安全與正常運營均受到負面影響,游客數量明顯下降。霧霾嚴重影響出游決策,游客主動逃離霧霾天氣多發地,“避霾游”受歡迎,這又何嘗不是對旅游環境的一種反諷。“避霾游”等旅游產品受追捧,一定程度上帶旺了旅游市場,但我國在海外旅游推介中宣揚的“美麗中國”旅游目的地形象,卻會因一場大范圍的霧霾而遭受沉痛打擊。自2012年,我國境外游客卻逐年下降,霧霾便是重大影響因素之一。環境污染對旅游業經濟的負面影響不容小覷。
(二)對交通運輸業的影響
霧霾,使得航空、鐵路、公路運輸都受到了嚴重影響。霧霾天氣下,能見度低,航班停運、鐵路延誤、高速公路封閉的現象屢見不鮮,車輛限行更是趨于常態化,給人們的出行帶來極大不便。同時霧霾導致交通事故頻發,造成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對運輸時限要求較高的行業也產生了負面影響,重度霧霾下難以確保運輸的時效性。因霧霾天氣影響而滯留的大量旅客,也給機場、火車站、汽車站的人流疏通工作帶來巨大壓力,影響其正常秩序。因此,如何降低霧霾對交通運輸的影響,提高交通運輸效率、確保交通運輸安全,需拿出可靠可行的運輸方案,減少因此帶來的經濟損失。
(三)對工業的影響
近年來霧霾天氣頻發,促使政府加強對實體工業的監督管理,霧霾重災區大量工廠企業被勒令停頓整改,尤其是化工行業,甚至會造成企業的虧損破產。霧霾治理在短期內會對中國經濟發展產生較大負面影響,例如鋼鐵行業、水泥焦炭行業、銅礦石行業等都會遭受不同程度的打擊。
霧霾對經濟發展也產生了一定的正面影響。霧霾頻發,提高了人們的環保意識,促進環保行業的發展。人們認識到傳統能源的弊端,加強對新能源的研發,電能、太陽能汽車,太陽能空調等開始興起。對于醫藥行業,口罩、空氣凈化器、PM2.5監測設備的銷量都有明顯提升,清肺食品受到熱捧,海南等地旅游大熱。霧霾天氣頻現,催生 “霧霾經濟”。然而,即便霧霾在一定程度上帶動經濟發展,這種損害人類身體健康的污染拉動經濟的畸形模式是不可取的,從長遠來看霧霾對社會經濟的影響弊大于利。
三、在霧霾治理與經濟發展間尋求平衡
在堅持發展經濟的基礎上,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堅持走新型工業道路,構建環境友好型社會,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尋求霧霾治理與經濟發展的動態平衡,把握雙重機遇。
(一)轉變現有的經濟發展方式
傳統的經濟增長模式存在問題,以犧牲環境為代價進行經濟發展雖帶來短期的效益,卻埋下長期的隱患。我們要逐步轉變生產發展方式,從高耗能、高污染轉變為高效益、低耗能的發展模式。取締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低效率產業,淘汰落后產能,減少污染物排放。調整能源結構,提高能源利用率,加強新能源的研發力度。加大對產業的技術投入與支持力度,提倡技術創新,實現對傳統高耗能產業的技術改造。改變傳統的重工業為主的發展思路,積極發展輕工業,努力發展低碳環保的高科技企業,促進新興產業的發展。
(二)堅持走新型工業道路
堅持走新型工業的道路,樹立可持續發展理念,兼顧生產效益與環境保護。對工業生產中的污染環節進行技術革新和優化,減少污染物的排放,同時企業應當加快向新型能源的轉變,不斷提高工業技術,提升空氣污染的處理水平和處理技術。
(三)加強相關部門監管力度
政府相關部門要建立完善的監測體系,定期對企業進行監測,對工業生產環節進行評估。企業建立自我監測的環節,有關部門加強督促管理工作。完善空氣質量標準相關的法律法規,將PM2.5排放總量納到國家約束性指標,出臺PM2.5監測統計和考核辦法。重點細化法規,建立區域環境管理機制,加強執法和監督力度,落實《大氣污染防治法》,在防治霧霾方面,真正做到有法可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可鼓勵民眾力量參與監督。
(四)大力發展低碳經濟
要大力發展低碳經濟,實現對社會經濟整體性的轉型。提高廢氣、廢熱的利用效率,減少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建立完善的低碳經濟推行機制,對于達不到低碳生產、低碳排放的企業進行停業整頓。提高民眾的低碳環保意識,提倡民眾坐公交車,使用電能汽車、電動車、自行車以及步行。
要堅持走環境友好型和資源節約型的發展道路,處理好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的關系,堅持可持續發展,力求經濟發展與霧霾治理的動態平衡,在保證自身發展需求的基礎上,為后代留下綠水青山。
參考文獻:
[1]陳開琦,楊紅梅.發展經濟與霧霾治理的平衡機制[J].社會科學研究,2015(06).
[2]王旭光.霧霾治理與經濟發展探究[J].經濟視角,2013(08).
[3]王文林.試論中國灰霾天氣的成因、危害及控制治理[J].綠色科技,2013(04).
(作者單位:河北地質大學華信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