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雯
摘要:文言文作為漢族母語發展史上最重要的一部分在高中的語文學習中扮演著重要角色,相關教學也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有著極大比重。但是,大部分學生在文言文的學習與運用中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礙現象,不能夠對所學的知識靈活運用,使得目前高中學生的文言文學習不容樂觀,所以本文就高中學生語文文言文教學淺談教學策略。
關鍵詞:高中語文 文言文教學 策略 現狀
文言文由于本身早已退出人們日常生活舞臺的時代性,缺乏鮮活的教學素材,所以在高中的文言文教學中始終是一個薄弱的環節,課堂教學中效率不高,學生們對文言文不敏感,并且存在著一定程度的畏難心理,而其作為考試中的重難點肯定有著存在的意義:努力學好文言文才能夠通讀史書,古代圣賢的典籍中述說的知識,道理,規律才能更好地為我所用,所以高中語文教師面臨著嚴峻的考驗:如何能夠提高高中學生對文言文的理解能力,怎樣進行文言文課堂教學,才能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提高自己的課堂教學效率。
一、培養興趣,引導高中文言文教學
有了學習興趣才有學習動機,產生驅動力促使學生產生學習知識,自主探索的欲望,擴大學生的學習需求。文言文就像現實生活中的一部古裝劇,只不過表達形式不同罷了。文言文具有很強的鑒賞性,思想性也極強,是我們炎黃子孫五千年來的文化積淀與精髓,因此,教師們務必做好自己與學生的興趣工作,積極學習文言文,將歷史寶藏變成自己的才學。教學過程中可以利用先進的教學工具,前衛的教學手段,精彩的引言吸引學生,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將文言文的陶冶功能發揮的更充分,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語感,加深對文言文的理解,身臨其境,將“香餑餑”的角色賦予文言文。
比如,《赤壁賦》的教學課堂中教師可以通過一小段電影資料《赤壁》來激發學生興趣,視頻資料對于學生們來說遠比單調的課本更有吸引力,所以學生們更能沉醉其中。通過影片了解當年赤壁到底發生了什么事,蘇軾這位大文學家,到達赤壁到底基于怎樣的歷史,要表達什么樣的思想感情,用怎樣的方式方法來今昔對比,借古抒懷。“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這是古人的博大胸懷,廣闊胸襟,淡然的處世情懷。基于學生們對赤壁故事的理解,奠定了此處的歷史基調,設身處境的站在當時蘇軾的立場上,懷古,抒懷。
二、營造氛圍,優化高中文言文教學
教好文言文,教師就務必突破傳統的三尺講臺教學模式,將明確的自主學習地位還給學生,將語文課堂還給學生。教師應該營造輕松愉悅的氛圍,讓學生進行思考,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給學生機會發揮自己的想象力,揮灑自己的情感,自己進入文言文的情境,將自己設想成古人,融入到故事情境中去,體會時代變遷,感悟人物形象,體驗渲染的情感。教師可以用喜聞樂見的方式引導學生,親近文學,感悟道理。
教師營造輕松的學習環境,可以幫助學生突破心理障礙,讓學生眼前一亮,有感而發“文言文也不是那么難學嘛”,增強學生對語文的信心,加強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師,學生與文學的互動,使得教師的課堂教學輕松進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課前五分鐘模式,就是營造輕松氛圍的典型,針對本節課即將講授的知識做一個即興演講,大家不必緊張,不必在乎自己講的到底是不是特別符合作者的思想感情,只要將自己的思想講解的淋漓盡致就好。自主自律,互相進行的形式輕而易舉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三、豐富閱讀,拓展高中文言文教學
“書讀百遍,其義自現”,“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書籍是我們通往知識殿堂的階梯,閱讀就是學生們自主學習,自主探索的過程。英語中講究語感,文言文中同樣講究語感。良好的文言文閱讀習慣,熟讀多讀的辦法就會形成語感。即使閱讀過程中會遇到很多的困惑與不解,也可以通過查閱工具書的方式來解決,同時增強了自己的自學能力。其實,文言文只不過是古人的語言,就像現代的語言一樣,有很多的相同之處,通過語言知識點,文言文句式的梳理記憶,完全可以培養自己的文言文理解運用能力,像現代語言一樣運用自如。
比如,《勸學》中“學不可以已”的“已”就是停止的意思,而《師說》中“如是而已”的“已”就不是停止,在這里沒有實意,所以我們可以總結,“已”在文言文中無非就是“停止”“已經”或沒有實意的語氣助詞,這樣在以后的文言文學習中,就可以運用選擇法來試一試“已”到底是什么意思了,其實句式也是這樣,定語后置句,如“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狀語后置句,“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主謂倒裝句,“甚矣,汝之不惠”,賓語前置句,“古人之不余欺也”等,總結特點,充分理解,就可以運用自如了。
總之,教師要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就要重視學生對文言文的學習興趣,要結合古代典籍,考慮教學實際,探索教學方法,轉變教學模式,才能讓學生們全面的學習理解文言文,了解古代圣人的大智慧,并靈活運用,豐富文學素養,也提升自己的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凌青.別樣的文言教學課堂——以文言課本劇促有效教學[J].時代教育(教育教學),2015,(08).
[2]魏忠元.對培養適應未來教育人才的思考與考察——《語文教學論》課堂教學應注意“六引導”[J].昌吉學院學報,2015,(03).
(作者單位:山西省霍州市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