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經濟形勢和國際環境的變化, 社會的進步和時代的發展,不可避免地會引起人們的精神領域的深刻變化,這就要求思想政治工作必須根據高校的工作實際情況不斷進行改革和創新,要緊跟時代發展的步伐,加快研究新情況,應對新問題,形成新認識,開辟新境界。這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感召力、生命力之所在。因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一定要與時俱進,不斷創新。
關鍵詞:高等學校;思想政治;育人;創新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發表了重要講話,立意高遠,思想深邃,從全局和戰略高度,充分肯定了高等教育事業發展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取得的成績,深刻回答了事關高等教育事業發展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系列重大問題,具有很強的政治性、思想性、和針對性,是指導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綱領性文獻,對于堅持走我國自己的高等教育發展道路,扎實辦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校,意義重大而深遠。
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之所以需要創新,從宏觀上講,一是我國形勢發展的需要、是全面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必然要求。新時期黨中央所開展的“兩學一做”黨員主體教育活動的重要任務就是要首先引導黨員干部做合格黨員,要分清正確和謬誤,把黨員同志的思想和行為納入正確的軌道,使黨員同志在正確的思想支配下,率先發揮中國共產黨人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服務,在此基礎上高校黨委要進一步做好高校的黨建工作,掌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導權,要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同為人民服務,為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服務,為鞏固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服務,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緊密結合起來。因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就必須與時俱進,發揮其思政工作的優勢。人的全面發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也是高度教育發展的核心目標,這給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賦予了新的內涵。
二是國際形勢發展的需要、隨著各國經濟和教育聯系共融,整個世界范圍內的教育文化沖突、教育觀念的碰撞、各種思想的滲透、多元價值的并存,互聯網絡信息充斥著整個大學校園,信息傳播的半徑在逐漸擴大。大學生在逐漸引領新文化、新思潮、新時尚成為當今思想文化領域的客觀事實。這種諸多文化價值的矛盾沖突必然會對世界觀尚處于形成階段的大學生產生較大的影響。例如:“裸條”貸款、“網紅”等不良現象。在這種形勢下,我們應該以唯物主義辯證的眼光全面、科學地分析機遇與挑戰,放眼海內外,融會中西,在激濁揚清中發揮中國社會主義文化的引領作用,成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嶄新而艱巨的任務。
三是信息網絡化發展的必然要求。在信息網絡化時代,互聯網作為信息傳播的有力媒體,逐漸成為高校師生獲取知識和各種信息的重要渠道,并對大學生的學習、生活乃至思想觀念發生著廣泛和深刻的影響。同時,網絡的開放性、交互性、高速性及自由性也為思想政治工作帶來了全新的發展機遇。這主要表現為,網絡的發展不僅打破了傳統思想政治工作的時間空間限制,也進一步拓展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媒介和渠道,例如:“微博、微信、貼吧、論壇、QQ”。進一步增強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影響力,而且豐富、充實了思想政治工作的資源和視野。但是,網絡在給高校學生思想政治工作帶來便利的同時,也提出了一系列亟待解決的新課題。例如,網絡信息的良莠不齊,特別是一些違法分子借助網絡進行意識形態的滲透,電信詐騙、網絡傳銷易于引起青年大學生的思想混亂甚至造成人身傷害和財產損失;網絡的虛擬性和隱蔽性往往會弱化青年大學生的社會道德感和責任感,同時會誘發某些心理疾病。為此,我們必須主動出擊,積極思考應對,借助互聯網的優勢,充分發揮互聯網在培養人、塑造人中的新型載體和重要手段作用,開闊視野,拓寬陣地,增強活力。
此外,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創新,還必須結合新形勢下大學生思想行為特點。首先,當代大學生政治態度基本穩定,具有高度的愛國熱情。我國高等教育課程設置中關于 “馬克思主義理論課與思想道德修養和法律基礎課”(簡稱“兩課”)的教學工作,要真正做到教學計劃,教材、課時,師資的落實,努力使學生的法制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更加規范化、課程化,更加深刻,更具效果。“兩課”教師要挖掘學科教材中蘊含著的豐富的法制、規則和思政教育元素,進行卓有成效的滲透,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堅定了對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信仰,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心,對黨和政府的信任。他們關注國內外大事,關心涉及國家根本利益、民族尊嚴以及影響國家和社會發展的重大問題,對國家的發展和民族的未來充滿希望和信心,政治上更趨堅定、理性,具有強烈的政治責任感與使命感。絕大多數學生對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堅持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指導地位等態度明確,認識正確。
其次,當代大學生價值取向日趨成熟和務實,他們重視自我完善和自我提高。大學畢業生雙向選擇及畢業生就業、創業制度的改革,促使當代大學生的觀念發生深刻的變化,他們更加注重自我價值和利益的實現,關注自身素質和專業能力的提高,競爭意識和自強精神不斷加強,尤其是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和大學生就業創業課程的開設為大學生求職找工作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大學生求職、創業呈現出理性、務實的特點。一方面,當代大學生熱衷于追求有價值、有意義的人生,主動尋求個人需要與社會需要的結合點,他們開始主動關注國家關于大學生就業創業的優惠政策,積極利用政策,因勢利導不斷科學合理的規劃自己的人生,充實自己,把個人的職業發展主動納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使命當中來,希望通過自己的勤奮努力,來改變未來的生活狀況。另一方面,當代大學生過分的自我,張揚的個性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團隊意識和責任意識,淡薄了團結協作的優良傳統。第三,思想開放,注重競爭與參與,喜歡標新立異。當代大學生時代賦予了他們開放的特征。同時,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對外交流與合作的不斷深入,競爭意識已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身處象牙塔內的大學生無不感受到壓力的存在。于是,在校園里他們思維活躍,敢想敢為,積極參與,善于表現,勇于競爭,知識面廣,視野開闊,反應靈敏,喜歡捕捉新思想、新潮流、新觀點,充分展示了當代大學生不甘落后、奮發向上的精神面貌。同時,部分學生自我期望值高,過分要求自己,造成現實與理想的落差。還有部分學生因就業制度的改革,實行雙向選擇后,就業心理壓力增大,特別是學基礎理論專業的同學,心理負擔很重。致使在日常學習生活中自尊與自卑同在,理想與失落并存,產生一定程度的心理障礙。為此,高校學生思想政工作的創新一定要結合大學生思想行為特點的新變化,才能更有針對性、更有實效性。
【參考文獻】
[1]黃勇華.關于我國高校實施創業教育的思考[J].中國西部科技,2006(11).
[2]伍處文.切實加強高校思想政治建設[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3(04).
作者簡介:趙亞齊(1982—),女,河南鄭州人,助教,碩士,研究方向: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