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捷
摘要: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日益提高,貿易合作、文化交流日益頻繁,諸多企業和公司紛紛走出國門,所需的小語種人才也就越來越多。從近幾年企業對小語種專業人才需求的趨勢來看,小語種專業人才出現了供不應求的狀況。因此,對高職小語種專業合作培養人才的現狀與模式的研究,是勢在必行的。
關鍵詞:高職 小語種專業 合作培養人才 現狀分析
一、引言
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日益提高,貿易合作、文化交流日益頻繁,諸多企業和公司紛紛走出國門,所需的小語種人才也就越來越多。以對外貿易為例,在“中國制造”走出去的大背景下,相關企業無疑加大對小語種人才的儲備。同時,中國各大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在國外紛紛設立分支,亦迫切需要當地小語種人才。據海關統計,2016年,我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24.33萬億元人民幣,貿易涉及世界各地。其中,東盟、東北亞、歐盟、獨聯體等經濟體與中國的貿易往來日趨頻繁。
從近幾年企業對小語種專業人才需求的趨勢來看,小語種人才,如德語、法語、西班牙語、日語、葡萄牙語、阿拉伯語、意大利語、韓語、俄語等專業畢業生供不應求,黨政機關、高等院校、新聞傳媒機構、外企及合資企業、大型企業的涉外機構、外貿公司、旅游公司、留學培訓機構等單位均是小語種畢業生的就業主渠道。因此,筆者認為,對高職小語種專業合作培養人才現狀的研究勢在必行。此外,如何推動高職應用外語類,尤其是小語種專業人才培養全過程,提升學生競爭力,更好的為區域經濟社會建設服務,這也是我省建立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推動教育結構戰略性調整亟待解決的問題。
二、高職小語種專業合作培養人才的現狀
1.高職院校自身優勢弱,合作穩定性差
高職小語種專業“訂單”培養即使簽訂了合作的協議,也只是院校每年固定向公司輸送一定數量的畢業生,解決就業問題,但是在培養目標、培養規格、課程設置、實踐實訓教學等方面仍然是學校全權負責,企業除了接納合同數量的實習生之外不參與其他事情。但是,由于每年學校招生人數多,教師少,真正做到能到企業掛職的教師非常少,學生的實踐機會也由于課時過多工作量大而無法實現,導致小語種專業教師無法真正達到“雙師”水平。
2.企業參與度低,合作缺乏積極性
高職小語種專業“訂單”培養模式要做到三方供應,即企業、學校、學生。最基本的合作方就是學校和相關企業,并且企業處于該培養模式的核心地位。企業熱情度低,學校尋找合作方的困難程度就加大,企業積極性不高,就無法有效實現“訂單”培養模式,這也是很多國家高職院校實現“訂單”培養模式時很多國家的高職院校普遍存在的問題?!坝唵问健迸囵B模式必須與市場緊密結合在一起,充分關注個體的職業發展需要,因此,只有企業有高漲的熱情才能保證合作的順利。
3.學生參與性差,家長支持率低
有的學校有想設置訂單班的意向,可是通過問卷調查發現想要參與進來的學生不多,都是將信將疑的態度。很多學生想要參加,可是家長不同意,覺得“訂單”就是把自己的孩子像貨物一樣推銷出去,惟恐就業時學生利益受損,所以很多家長都不主張孩子參與訂單班。
三、高職小語種專業合作培養人才的建議與舉措
1.基于企業視角,提高企業對小語種專業訂單式人才培養的積極性
訂單培養是指企業根據崗位需求與學校簽訂用人協議后,高職院校以企業“訂單”為導向確定教育目標,由校企雙方共同參與選拔學生、組織教學、考核上崗等一系列教育教學活動的合作模式。而這種產學合作培養人才的實質是以“或有雇傭合約”為基礎的企業專用性人力資本投資。小語種專業校企合作將基于企業視角,通過對企業在選擇校企合作條件分析基礎上,從降低企業交易成本的角度提出校企合作的新思路:校企合作應尊重市場規律、尊重企業利益;積極探索校企合作共贏的辦學模式,加強小語種專業特色建設、品牌建設,提高交易專用性和企業合作培養的積極性。通過“訂單”式人才培養、“工學交替”模式等方式,提高學校為企業培養的人才專用性,切合企業對人才的需求標準,改變職業教育的校企合作普遍存在“學校熱、企業冷”現象,建立緊密的穩定的校企合作關系,形成了良性互動的雙贏甚至多贏局面。
2.構建校企共育、工學結合的“基地—公司—企業”雙語多維遞進人才培養模式
小語種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應以企業高職崗位、職業活動需要為主體;人才培養規格應體現“雙素養+雙技能+雙證書”的要求,培養目標與培養規格應明確具體,凸顯外國語職業學院的培養特色。小語種專業將在廣泛調研、分析典型職業工作任務(過程)的基礎上,借鑒新加坡“教學工廠”的教學理念,以學院與企業聯合培養為基礎,以強化實踐教學為主要目標,進一步完善具備企業特點的實踐環境,開創校辦工作室(企業),將課堂教學與小語種專業人才需求緊密結合在一起,使學生通過“學中干,干中學”來掌握實際工作中所需的知識和技能,更加突出專業技能和職業技能并重的教學特色。充分利用相關行業、企業資源,將課堂移植進公司和企業,將企業移植到基地課堂和公司,突出雙語教學、雙語服務、雙語研發的特色,實施校企共育、工學結合的“基地—公司—企業”雙語多維遞進人才培養模式。
3.加強“訂單式”培養模式,促進“雙師型”隊伍的建設
以湖南外國語職業學院為例,我院小語種專業加強了“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先后與瀏陽花炮有限公司、廣州棒谷網絡科技有限公司和上海厚龍等多家企業簽訂了訂單培養協議,通過校企合作,學校從這些企業中聘請大量的企業專家教師來進行講座或實訓教學,邀請他們參與開發校本教材,制訂人才培養方案和探討人才培養模式。同時,小語種專業為培養專業“雙師型”教師,使其具有較高的職業素養和專業技能,能夠帶領學生進行實習實訓,參與生產實踐應用,每學期選派3名左右專業教師到企業進行30~90天的掛職鍛煉,這樣不僅提高了教師的雙師技能水平和業務能力,還提升了專業實踐教學的水平和質量。
4.增強學生和家長對專業“訂單式”培養模式的理解和認識
“訂單式”培養模式對于我國高等教育來說是一個新名詞,許多學生和家長都沒有聽說過,更加不了解,難免在認識和理解上存在偏差。學校對于“訂單式”培養模式應該做好相應的宣傳和闡述,努力爭取得到學生和家長的理解和支持,盡量用訂單班培養的優勢和亮點來說服學生和家長參與和支持“訂單班”的建設。同時,學校一旦選擇了訂單培養模式,就要增加許多工作量,加大開支,不要為了避免麻煩選擇放棄,否則訂單培養模式也就“流產”了。
四、結語
綜上所述,雖然企業參與高職小語種專業人才培養存在著一些問題,但是基于企業視角,從降低企業交易成本的角度提出校企合作的新思路,使企業與小語種專業進行實質性的訂單式人才培養,構建了校企共育、工學結合的“基地—公司—企業”雙語多維遞進人才培養模式,這不僅從根本上解決了企業用工難、招工難的棘手問題,而且拓寬了專業學生的就業渠道,提高了專業教學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實現了多方利益,達到了互利共贏甚至多贏的局面。
參考文獻:
[1]閆玉華,曹永鏵.山西省小語種人才培養的現狀分析與反思[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5,(02).
[2]劉志勇.企業視角下的校企合作選擇條件研究[J].職教論壇,2013,(21).
[3]劉志民.企業參與產學合作培養人才的機理研究[J].高教探索,2013,(05).
[4]楊桂玲.環首都經濟圈小語種外語人才培養新模式研究[J].時代教育,201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