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南京市大廠區育英第二外國語學校小學部 江 蘇
“悅”讀數學繪本,樂享思維之趣
——初探低年級數學繪本教學
江蘇省南京市大廠區育英第二外國語學校小學部 江 蘇
如何讓抽象的數學知識與數學繪本進行有效融合,從而讓低年級學生更有閱讀的興趣、思索的樂趣?本文在結合實踐的前提下,通過繪本課“誰是四邊形王國的王子”,將在備課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想法與大家進行交流。
數學繪本;低年級;繪本教學
繪本教學原本在語文教學中運用較多,近年來數學繪本的教學活動也像雨后春筍般開展起來。教師利用繪本,以故事情節與數學知識點相融合串起整堂課的教學,從而完成教學目標,就是繪本教學。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應該使兒童的時間充滿使他們入迷的事,而這些事又能發展它們的思維,豐富它們的知識和技能,同時又不至于破壞童年的情趣。”
筆者根據一年級學生的特點,認真、仔細地找尋適合開展數學教學的數學繪本。可事實并沒有想象中那么美好,在實踐活動中所達到的效果卻往往滯留于“紙上談兵”“差強人意”的漩渦。
筆者經過反思和及時地再調整實踐后,發現:
1.一些繪本內容的設置并不太適合本校、本班學生的已有經驗和發展需要。
2.過分依賴數學繪本,教學過程的設計被故事的情節牽著鼻子走。
3.教學活動難易程度的把握尚欠火候,不太適合這個年齡特點的孩子。
根據以上分析,究竟怎樣才能合理地選擇、使用繪本呢?筆者以修改過的《誰是四邊形王國的王子》為例,談談自己使用繪本教學的體會。
數學繪本教學目前還處在起步階段,繪本中蘊含了豐富的數學教學資源,但不是所有的數學教學都適合繪本教學。首先,我們要對教學進行研究,深入挖掘,根據教學目標和學生年齡段的特點,設計場景故事,這樣才能使繪本充分發揮多元化的教學價值。如臺灣《漢聲數學圖畫書》,它的作者是美國的馬爾科姆·韋斯,雖然故事語言幽默,圖文并茂,但是有些內容更適合剛剛幼小銜接的學生,將一些概念通過故事直接闡述;而有一些關于長度、面積等內容的知識,一年級學生目前沒有基礎,一節課的容量并不能完成教學任務,并不適合有些基礎但數學知識經驗還不夠豐富的一年級學生,可能更適合中高年級的孩子。
在翻閱了大量的數學繪本后,我選擇了《從小愛數學》系列中的《誰是四邊形王國的王子》,作者是韓國的鄭延京。這本書將數學知識融入一個有趣的比賽故事中,在輕松活潑的氛圍里,什么是四邊形,什么是斜線,平行線的特點,直角的判斷等數學知識被悄悄地詮釋出來,四邊形的共同點、不同點以及四邊形的分類方法等內容也變得活潑起來,并且與這些充滿童真的故事相配的,是一幅又一幅夸張可愛、色彩鮮艷的漂亮圖形,數學知識就隱藏其中,淺顯易懂,趣味十足。更棒的是這個故事里預留出了學生可以動手操作的活動內容,非常適合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喜歡動手動腦的特點。
新《綱要》指出:教育活動的組織與實施是教師創造性地開展工作的過程。因此,在拿到繪本之后,要善于反復賞析,深入解讀,“吃透”繪本的核心思想,將繪本的內容進行有創造性的“增”與“減”,尋找繪本與本班孩子知識經驗的最佳契合點,重新整合,為本班學生“量體裁衣”。這促使我們必須緊緊地抓住數學繪本的靈魂,即中心線索和重點問題。
數學繪本《誰是四邊形王國的王子》,以其扣人心弦的故事推理情節、鮮明有趣的圖形形象、生動簡潔的語言描述,將觀察、比較、測量等多方面的數學知識融于一體,比較適合一年級學生的閱讀。這個故事通過四邊形的尋親之旅,展現了梯形,平行四邊形,菱形,矩形和正方形這五種四邊形的差異。為了尋回兒子,國王設置了四個關卡,對四邊形們進行層層考驗。四個條件好似一幅準確的尋人畫像,幫助孩子跟隨四邊形們一起闖關的同時,了解了各種四邊形的性質。在反復欣賞、閱讀之后,筆者發現選拔最完美的四邊形,就是始終圍繞著正方形的邊、角等特點與其他圖形進行比較,最后突出正方形的特殊性、完美性。
1.增的必要——突出理解圖形的定義
“第二天,四邊形王宮的腳下,紅色四邊形和其他五位選手準時出現。”
對一年級學生來說,“四邊形”這個概念在蘇教版的教材中還未正式出現過,目前大家對“四邊形”的理解僅僅是故事中所說的“這些由四條線段圍成的圖形”,并非兒童觀察習得,為了加強孩子們的直觀理解,筆者對繪本內容作了增加,在參加的選手中故意添加了一個五邊形,增以問題:“這些圖形都能參加比賽嗎?”誘發孩子們主動觀察,學生們經過觀察比較,一下子就找出了那個五邊形,說道:“有一個圖形不能參加,因為它是五邊形。”對繪本點綴式的增加看似簡單、輕巧,卻道出了一個值得玩味的思考:“增”并不是長篇大論,并不是無為而“增”。
2.刪的果斷——保持數學的嚴謹性
“生活中的四邊形:在我們周圍,可以看到許許多多的四邊形物體,桌椅、電視機、門窗、信封等等,為什么人們會喜歡用到四邊形呢?打個比方,瓷磚大多數都是正方形或者長方形,把它們鋪在地面上,能做到既不重疊,又不留一絲縫隙。像我們的書籍、作業本等等采用長方形,不僅裁剪方便,還能最大限度地利用紙張,盡量減少浪費。如果將筆記本制成三角形或圓形,不但剪成紙張的時間會增加、紙張會有浪費,而且筆記本的使用空間也會縮小。”
這里桌椅、電視機、門窗等都是立體圖形,而四邊形屬于平面圖形,這樣表述容易給孩子帶來困惑,也容易給以后的教學帶來不便。并且用舉例子的方法來解釋原因,本身也是一種不嚴謹的邏輯思維。因此,筆者果斷刪去了繪本中的這段后續補充。
3.重新整合——迸發出思維火花

圖1

圖2
圖1是書的封面,但筆者在課堂上并沒有使用封面圖片,而使用的是圖2。
師:今天這節課老師要給大家講一個繪本故事,故事的名字叫——《誰是四邊形王國的王子》,讀完這個題目,有疑問嗎?
生1:什么叫四邊形?
生2:四邊形王國在哪里呢?
生3:真想知道王子究竟是誰呢!
……
師:哎呀,還有這么多同學有問題,那就帶著問題,讓我們一起來走進這個繪本故事吧。
孩子們如果一開始就通過觀察封面知道了結果,課堂上面就缺少了觀察和推測,他們的思維就會死死地被繪本捆綁住,沒有興趣繼續探索下去了。
原繪本每個關卡的內容:
第1關:只有上下平行的四邊形才能通過這扇門。
第2關:不僅上下要平行,而且左右也要平行,才能通過這扇門。
第3關:這里有兩扇門。看守左門的士兵說:“左邊的門只有四個角都是直角的四邊形才能通過。”看守右門的士兵說:“右邊的門只有四條邊都相等的四邊形才能通過。”
第4關:終于來到了最后一扇門,要是順利地通過這扇門,就能成為最完美的四邊形。士兵指著門說:“只有四條邊長都相等,并且四個角都是直角的四邊形才能通過。”
修改整合后每個關卡的設計:
第1關:只有上下平行的四邊形才能通過這扇門。
第2關:通過的五個四邊形來到了第二關,看!第二關的門在老師的手里,這個門會動哦!根據這個門的特點,想想看,第二關的規則是什么?
第3關:一共四關,他們已經過了兩關了,還剩下幾關?我們知道最后一關一定只能有一個四邊形過關,否則就找不出誰是王子了,對吧?那咱們這第三關可要好好設計一下了,如果你是國王,你會怎么設計第三關的規則呢?可以將你的想法向同桌演示一下。(師請生展示自己的設計方案)大家和國王的設計是否一樣呢?
第4關:現在只剩下三個幸運的四邊形闖到了最后一關。如果你是國王,你認為什么樣的四邊形最完美?如果你想讓他獲勝,你會怎么設計最后一關的規則?和你的同桌討論討論。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課程內容要反映社會的需要、數學的特點,要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它不僅包括數學的結果,也包括數學結果的形成過程和蘊含的數學思想與方法。課程內容的設計要有利于學生的體驗和理解、探索。在繪本教學中,應牢牢把握學習的宗旨——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避免把繪本課上成閱讀課。比如在教學過程中應當特別注意,不能將故事直接拋給學生,教學過程都按著繪本的講述“循規蹈矩”,會使繪本閱讀的優勢大大降低,導致學生的興趣大打折扣。我們要堅持“用繪本教”,而不是“教繪本”。基于上述思考,我讓孩子先猜游戲的規則,再出示繪本中的規則:先了解第一關的規則,帶著第一關的經驗觀察第二關老師手里的活動圖形,推測出第二關的規則,再結合前兩關和最后一關的規則,自己創設第三關的規則,在最后剩下的三個圖形中要選出最完美的四邊形,并為此打造出專屬的設計規則。這樣的學習過程看似不經意,卻在將學生的思維能力層層推進。觀察——發現——創造——閱讀——推理——結論,這個過程不正是鍛煉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嗎?
如果說對繪本內容“量體裁衣”式的大膽增刪和重新組合,能有效提高數學繪本的運用價值,那么小小的繪本教學還有另一個重要使命,就是能使我們比較深奧的概念化教學活動更加“可口”。
本課中的第一關的過關規則就是要求“上下平行的四邊形才能過關”,而關于“平行”的定義及判斷方法要在四年級學到,如果將四年級的學習要求落實到一年級的學生身上,顯然違背了“教學要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以及已有的知識經驗”這一基本要求。

蘇教版“認識平行線” 繪本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使學生感知平面上兩條直線的平行關系,認識平行線,獨立畫出平行線感知兩條直線“平行”的關系,認識平行線
根據上表對比發現,筆者對數學繪本“什么是平行”的學習起點要求較低,只是為以后學習“認識平行線”的數學知識通過繪本教學提前孕伏。數學繪本的數學知識不適合挖掘太深,而在于感受。既然應用了繪本這種教學方式,教師更應該注重的是理性與感性的融合,因為對于小學低段的學生來說,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更重要。
在讓學生感知兩條線平行的關系時,考慮到“無限延長”這個詞對于一年級學生來說比較抽象,所以筆者將平行的兩條線放到生活中常見的鐵軌上,如圖3所示,他們雖不知道鐵軌就是互相平行的關系,但他們知道鐵軌一定不能相交,再從鐵軌上抽象出兩條直線,將它們通過動畫演示出無限延伸不相交的效果。平行的教學中還有一個難點,就是學生會誤認為平行只能是兩條直線朝一個方向傾斜,換個方向傾斜他們就不一定平行了,因此,我將剛剛抽象出來的兩條直線演示旋轉一周的效果,讓學生充分感知不管朝哪個方向傾斜,這兩條直線都不會相交,最后再通過一組題進行判斷。從學生的掌握情況來看,在判斷四邊形是否上下平行時,大家全都能準確進行判斷。
有人說:“繪本閱讀是高雅的閱讀。精彩的圖畫、精妙的故事、精巧的設計……就像在富麗的音樂廳欣賞美妙的演奏;繪本閱讀是高尚的閱讀,就像春天的雨露滲入孩子的心田;繪本閱讀是高貴的閱讀,與大師對話,盡享童年的精妙,分享和陶醉穿越時空、跨越文化、直抵心靈的溫暖與感動。”是的,在孩子們享受閱讀帶來的樂趣時,如果我們能花點心思,加上一點點“數學味”,讓數學繪本教學像一道既美味又有營養的佳肴,我想大部分孩子都能“吃”得開心,“吸收”得良好!讓我們共同走進繪本,一起努力,優化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效率,充分體現繪本閱讀教學的真正價值。讓孩子愛上繪本,愛上閱讀!
[1]鄭延京文,樸在姬圖.從小愛數學“誰是四邊形王國的王子”[M].湖南:湖南少兒出版社.2011.
[2]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專家工作委員會.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版)解讀[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圖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