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冬梅
摘要:作為我國高校辦學模式和體制新產物的高等獨立學院,與普通高等教育相比較存在很多的特殊性,就思想政治理論教育而言,其教育的定位、格局、軟硬條件都存在更多的不足。本文從獨立學院的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特點出發,以心理學領域中的學習動機理論和管理學領域的激勵機制理論為依據,在獨立學院思想政治理論課一線教學的基礎上,探究激勵機制在思政課教學方法和改革中的運用,以期創新思政教學激勵機制,提高思政教學的實效性。
關鍵詞:激勵機制 獨立學院 思政教學 運用與思考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由精莢教育向大眾教育轉變,獨立學院應運而生成為新形勢下高等教育的“新事物”,盡管辦學模式和體制與普通高等教育有很大不同,但作為高等教育機構的一員,其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接班人的社會責任是一樣的。因此獨立學院的思想政治教育,特別是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必須根據學生的學習特點,通過觀念的創新、方法的創新、體制的創新,提高思政教學的實效性。
一、獨立學院學生的學習特點
以高考分數作為門檻的高校大門具備篩選的功能,所以生源水平的特點是形成獨立學院學生特點的主導因素。就總體而言,獨立學院的學生大多數家庭經濟條件較好,思維活躍、思想觀念前衛、價值取向多元,具備一定的文體特長,內在潛力與外在的組織和活動能力較強等優點,但在文化成績基礎、學習能力和自主性方面存在普遍的不足。
1.學習動機不足
學生的學習受多方面影響,其中主要是受學習動機的支配。按照心理學中“需要動機行為”的發展模式,動機與需求直接相關,個體的需求很大程度上是家庭和社會需求內化的結果,所以學生的學習動機是與學習的社會意義、家庭意義和個人意義相聯系。首先,大多數學生的高考志愿在選擇專業時是以父母的意見為主導,將社會需求作為專業選擇標準,而忽略了學生本身的興趣愛好及理想愿望,這使得大多數學生對學習缺乏源動力。其次,獨立學院學生大多數是初、中級教育階段學習成績的“低空飛行者”,在沒有升學壓力的大學學習環境中,缺乏學習主動力。同時,社會對獨立學院“三本”的定位,使學生對教育和文憑的含“金”量,以及畢業后前景和待遇等信心和底氣不足,也是對學習動機的一種挫傷。
2.學習能力較低
雖然獨立學院的學生入學分數低于普通招生,但二者生源在智力上的差別并不大,拉開二者學習成績的差距是學習能力。較差的學習基礎和較低的學習能力,在新的學習模式下體現出新的不足。首先,在學習習慣上,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學生在學習習慣的養成上缺乏自主的自我知識獲取能力,同時獨立學院的學生對大學“引導式”的教學模式的適應時間較長和適應程度較低。其次,學習的方法不當,將應試教育下的“中學考試背一學期”的學習方法和模式應用并對應到大學的學習中,就變成了“大學考試背一星期”,這樣的學習方法無法達到預期的學習和認知目標。第三,學習態度不佳,集中體現在學習的韌性上,獨立學院學生中獨生子女較多且多數家庭條件較為優越,父母對他們比較嬌寵。因此在學習中表現出怕吃苦,惰性強、缺乏學習的毅力和耐力。
3.學習環境較差
美國著名學者約瑟夫·耐將國家的實力做了硬實力和軟實力的區分,借鑒他的思路,學生的學習環境也可分為“硬環境”和“軟環境”兩個部分,學習的“硬環境”主要是指學校為學生學習提供的硬件設施的方面,比如:師資、教室、實驗室、圖書館等學習場所以及校外的實踐學習基地等;而學習的“軟環境”主要是指校風、學風、班風以及校園文化和人文精神等方面。與普通的綜合性大學相比較,高等獨立學院在學習的軟硬環境上都存在著不同程度的不足,并集中表現在學風上。獨立學院學生在文體活動、才藝表演、社會實踐、科技競賽潛力等方面表現往往比較突出,但文化課和理論基礎的學習卻很難形成嚴謹、認真、積極、濃厚地學習風氣,甚至有部分同學將學習當作是一種消費行為,認為上大學就是花錢買學分和文憑。
此外,獨立學院思想政治教育也具有特殊性。一方面,獨立學院是教學型大學,辦學宗旨多以“實用”為主,人才培養的理念注重學生的專業知識和各種實用技能的培訓,而忽視思想政治的教育,無法自覺地將思想政治教育放在全局和戰略高度。另—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特別是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其具體的教育過程又具有一定的“選擇性”,比如其教育的內容具有抽象性和其理論性,同時它對受教者的文化基礎具備一定的需求,這與獨立學院的生源水平存在著一定程度的不對稱性。因此獨立學院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實踐中存在著:教學與實際脫節,注重考試結果,而不注重過程教育,教學方法單一、缺乏創意,教師敷衍,學生厭學;實踐教育不到位,缺乏因材施教和生命化教育等不足,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感和實效性普遍偏低。
二、激勵理論、激勵目標和實踐
1.激勵理論和激勵目標
從心里學術語看,激勵就是指激發人的內在動機和需求,鼓勵人朝著所期望的目標采取行動的過程。從管理學角度看,“所謂激勵機制,是指某團體為了達到激勵成員的目的,采取某些手段或政策,形成對成員的吸引鞭策,促進成員行為效能的提高,進而達到團體行為的總目標。”根據獨立學院學生學習特點,在思政教學中引入激勵機制,包含三個層次的教育目標,一是,知識獲取層面,這是最直接的層面即通過激勵機制,激發學生的學習需求和學習動機,引導學生開展學習行為,實現知識獲取的學習的目標;二是,能力養成層面,通過激勵機制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生掌握自我激勵的方法,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自我激勵能力;三是,品格塑造層面,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引導學生正確的自我認識和自我評價,培養頑強的毅力和堅定的信心。
2.激勵機制在思政教學中的運用
(1)流動分組法,激發群體認同。思想政治理論課作為公共必修的通識性課程,在獨立學院基本上采取的是由2至3個行政班組成一個大班授課,為了更好地組織和開展教學,通常情況下教師都會采取一定的方式和比例對學生進行分組。因此,可以因勢利導,通過團隊協作來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行為。按照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愛和歸宿需要是繼溫飽和安全感之后個人的客觀需要。在學校和班集體的學習生活中,作為個體的學生都有被尊重和被認同的需要,因此可以將這樣的客觀規律運用于思政課的教學中,通過合理的分組、分工和協作,運用群體認同來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學習興趣。同時,多數獨立學院的學生是出生于家庭經濟條件較好的獨生子女,他們在人際交往中往往表現出更多地“自我為中心”、甚至孤僻和任性的性格特點,所以分組和團隊協作也是培養學生團隊意識、集體主義精神的重要途徑,而團隊合作能力也是學生將來融入社會生活的一項基本生存能力和職業素養。但是分組教學對學習動機的激起和動機水平的維護是有限的,特別是固定的團隊協作模式,通常都是團隊的“領頭羊”在發揮作用,對于激勵而言,這樣的團隊模式可能產生兩個方面的消極影響,一方面是“領頭羊”的作用過大,剝奪和抑制住了團隊其他成員的機會和積極性;另外一方面是“領頭羊”的壓力過大,使其動機水平降低并影響整個團隊。所以可以考慮采取流動分組的方法,也就是分組后,組員并不完全固定,讓團隊成員之間可以互相選擇和替換組員,進行雙向的互動和監督。
(2)生命化教育法,激發求知欲。學習動機不足是獨立學院學生普遍存在的學習特點,因此如何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并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是思政教師特別應該思考的問題。以“應試”為主的中學階段的思想政治教育,使得大多數學生對思政課有個先人為主的“定位”,認為是枯燥無聊的理論“灌輸”,甚至還有學生把思政課稱為“洗腦”課,再加上公共課的標簽以及獨立學院學生自身的學習能力,使得學生在面對思政課的時候處于極低地學習動機水平。所以應當采取生命化的教育法,以學生的自主成長為教學定位,通過科學的思維訓練,激發學生的內在求知欲,提高生的學習能動性。思政教學在內容和方法上要杜絕死板枯燥,要多聯系社會和學生的生活實際,多引入思維訓練的內容,可以通過案例教學、任務教學、觀摩教學等方法來激活學生的大腦,開拓學生的思維和眼界。筆者在教學過程中,針對獨立學院學生的身心特點,采取了“模擬投標法”來分配學習任務,即以小組為單位,通過公開的模擬投標來分配教學中的學習任務環節,讓學生以自己的特長和興趣為出發點來爭取學習任務,在求知欲、好奇心、興趣、成就感和競爭的激勵下,學生參與任務和完成任務的動機水平都能維持在一個比較高的水平,提高了教育針對性和實效性。
(3)過程評價法,激發成就動機。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是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中的高層次需要,遵循此規律,可以有效地發掘成就動機在激勵機制中的應用。而根據心理學家約翰·威廉·阿特金森的理論,個人的成就動機可以分為兩個部分,一是力求成功的意向,二是避免失敗的意向。因此建立一個科學化的評價機制激勵,科學的評價機制既能為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內容、方法制定選擇和運用提供正確的依據,又能驅動學生的學習動力和學習熱情,鞭策學生克服困難完成學習,并從中收獲、成長、實現自我價值。傳統的思政課教學評價的方式比較單一,主要以學生的作業和期末成績來進行機械量化的考核和評價,這樣學生無法從平時的學習過程中的反饋和評價來獲得學習的成就感和激勵感。故而,科學地評價機制應該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