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家禾,陳焰超
(濟南市水利建筑勘測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山東 濟南 250000)
隨著城市人口的增多以及經濟的不斷發展,生活垃圾以及工業廢料也在不斷增加,部分污染物排放到河流中,使得河流的自我恢復力遭受了較大的影響。因此,研究河流的生態綜合治理,對改善城市居民的生存環境、提升生態城市建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濟南市多數河流在改造過程中,主要偏向于短期內的美化效果。例如,在河道兩邊進行堤岸綠化、設置相應的人行步道及景觀設施等,從表面上改變城市的生態面貌,但針對河流水質改善較少,并不能徹底恢復河流生態。
濟南市在過去河流整治中,大部分是以防洪為主,基本是通過修建混凝土或塊石等工程來建造人工堤岸,使得河流被硬化、渠化,對河流所處的自然生態鏈造成了較大程度的破壞,使得原生態系統所具備的自凈能力有所降低,加劇了污染所帶來的后果。
河流的管理通常是需要相關部門給予長期的監測和運營管護,來構建一個健康的河道生態系統,而濟南市河流目前的相關治理方式比較側重于物質空間的構建,對于河流工程的后期經營管理機制并未得到相應的建設或給予有效的實施,公眾對河流所具備的維護意識不高,使得治理效果并未實現可持續化發展目標。同時,在河流治理中,由于對水域活動引入經營開發等方面涉及不多,不能使河流與城市公共文化生活之間形成一種有機關系。
河流綜合治理是一項系統工程,其主要特征是涉及范圍廣、周期長、成本高等,因此,在河流生態綜合治理的過程中,需要對相對完整的政策和制度進行長期有效的設計。目前來看,將河流的整治視為公益事業,其實施與運行也是由政府來進行管理,由于過分地依靠行政資源,在民間組織及公眾參與度上極為缺乏,從而降低了整體的監督與配合程度。由于政府主導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相應的技術及管理上,智能化、專業化程度較低,使得河流的管理效率較低,造成一定程度的資源浪費。
人水和諧是河流生態治理工程的重要原則之一,通過河流水環境的有效改善,來滿足人們對物質精神文明的需求,達到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和諧共處的目的。目前,濟南市大多數河流治理中,均對兩岸護欄的進行設置,由于對陸峭護岸的修建,嚴重的影響到了人們與水之間的親近,同時也沒有充分的發揮出河流在景觀、經濟、文化等方面所具備的綜合效益。因此,河流改造工程中,需要在河流的親水和服務方面存在的功能給予充分開發,對基礎設施進行科學合理的構建,基于保證安全的條件下,充分展示河流的親水性,實現人水和諧相處的景觀環境,來為人們提供一個更加健康、生態的生活環境。
濟南市河流在河道處理方式上較為單一,主要采取裁彎取直、硬化河床、硬質護岸等方法進行整治,對河流的自然狀態造成了極大的影響,更對河流與周邊區域之間的聯系產生了嚴重阻礙,從而形成了一系列新的環境問題。因此,在進行河流的生態綜合治理過程中,通過對生態化的修復方式的積極采用,來對河道的自然曲線進行復原,展現出自然景觀原本所擁有的生態美,開展河流區域生物多樣性的保護措施,從而增強水體的自凈能力,可對生態型濱岸帶景觀帶進行構建。此外,應對混凝土式的硬質護岸進行適當的減少或改進,需要對生態型護岸進行構建,通過對卵石、泥土以及各種形式的石材等自然材料的使用,不僅可以對地下水和地表水之間的交換和循環進行提升,同時還能有效促進生物的生存與繁殖,強化水體自凈能力,有效改善水質,重現河流的自然景觀。
濟南市河流存在著水污染嚴重、水資源短缺等問題,大部分城市所具備的供水能力不足,為緩解水源短缺問題,必須對現有污水處理系統進行相應的改造與升級,逐步的對再生水處理技術進行提升,不斷的完善技術管理模式,擴大再生水的利用范圍。將通過了深度凈化的水體作為城市河流的主要水源,涵養地下水,對城市用水壓力進行緩解,促進城市環境生態平衡。
濟南市河流的綜合治理,除了對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進行提升,促進小康社會的全面建設,更為重要的是對民生在較大程度上進行改善。因此,政府需要在規劃階段,搭建一個多方參與的建設平臺。積極響應社會公眾存在的利益訴求,促進政府與公眾之間相互溝通,不僅需要在治理工程實施前,來對公眾給予一定的參與權和建議權,同時,對于建設過程中所產生的新問題,也應認真地考慮到公眾的擔憂或顧慮,并對相應的計劃或策略及時作出調整。應當吸取以往的教訓,避免由于理念落后,產生不必要的經濟損失和生態破壞。
對于濟南市河流生態綜合治理的開展,需要結合考慮生態、環境、景觀以及地方歷史文化等方面的有機結合,從而構建河流治理的生態化自然景觀;根據近自然河流治理法的積極采用,制定出水環境生態治理措施,基于人水和諧的理念,將河流與經濟發展相結合,通過對再生水的利用,提升濟南市河流環境,加大資金的投入力度,通過多部門協作管理,以及加強公眾的參與力度,來構建城市河流綜合治理與生態建設的管理新模式。
[1] 艾曉燕,趙立峰.關于黑龍江中小河流綜合治理中存在的問題及建議[J].中國水土保持,2012,0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