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正興,陳延寶,朱 瑞
(槐蔭黃河河務局,山東 濟南 250000)
大力推進治黃信息化的進程,全面提高治黃工作科技含量,是保障黃河治理與國民經濟發展相適應的必然選擇。根據2013年黃委印發的《黃河水利信息化發展戰略》,濟南黃河治黃信息化的目標確定為 “到2020年將基本建成 “智慧黃河”,實現信息化與治黃工作的深度融合、同步發展。”即:基本實現水利信息化與治黃工作各個環節的深度融合,全面提高治黃工作管理水平;基本實現黃河水沙情勢可感知,資源配置可模擬,工程運行可掌控,調度指揮可協同;基本滿足治黃現代化的要求,為有效履行流域管理職能、黃河長治久安和維持黃河健康生命、治黃事業和流域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提供支持。
信息化規劃必須遵循統一規劃分步實施的原則,以黃河總體治理目標、各職能部門的目標與要求為基礎,同時結合應用實踐和對信息技術發展趨勢,制定出治黃信息化的遠景和目標,從而達到全面系統地指導治黃信息化進程和協調地進行信息技術應用的目標。
每年項目預算中信息化建設的投入所占比例很小,各單位往往通過其他渠道解決經費不足問題,有些系統不能保持正常運行,或長期不進行更新。部分單位的信息化領導小組由處室負責人擔任,執行力度不足。
由于缺乏統一的規劃和指導,各個部門過分強調自身的“特殊性”,條塊分割現象嚴重,突出表現為一些縱向信息網絡自成體系,不能實現互聯互通等,形成了許許多多“信息孤島”,甚至會形成混亂的數據環境。
信息化投入前對項目的需求分析不夠深入,缺乏深層次需求的挖掘,表層“業務處理單子化”向深層次流程的進化程度不夠。
針對信息化人才進行的培訓和業務交流的機會較少;為了完成某項信息化項目而專門舉辦的培訓又不成體系,缺乏針對高層決策者的信息化培訓,不利于全員信息化推進。
由于部分治黃業務涉及國家機密,而大部分職工對信息安全沒有一個清楚和正確的認識,安全意識薄弱。保障單位機密、黨政信息安全和個人隱私已成為提升信息化水平的緊迫任務。
一是建立治黃信息化技術創新和戰略研究機制。建議科技部門提出治黃信息化建設的創新項目課題,為創新成果的研發方向、路線選擇、創新要素的配置起到導向作用;在創新成果評審中對信息化技術創新進行政策性傾向。
二是推動治黃信息化交流與合作。加強與其他流域管理機構的交流,參與水利信息化相關組織活動,參與水利行業標準制訂,學習借鑒國內外先進理念,學習引進優質數字水利資源和先進技術,縮小與國內外先進水平的差距。
三是改革治黃信息化管理體制,建立健全治黃信息化管理與服務體系。明確信息化發展任務與管理職責,改革調整現行管理體制,完善技術支持服務體系,建立與治黃信息化發展需要相適應的統籌有力、權責明確的置換信息化管理體制和高效實用的運行機制。
把治黃信息化建設放到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明確職責和任務,把治黃信息化工作的成效列入單位和領導績效考核中,理順規劃、建設、管理和運行的體制機制。
加強黃河內網多源數據融合,將防汛抗旱指揮、水資源監測、安全生產監管等已建設辦公系統進行整合,最終實現在“濟南黃河一張圖”上完成大部分治黃業務工作。同時,建議建設“信息化中央控制室”,形成新的機構專門推進多源數據的整合。
建議協調市防指其他部門完成綜合管理信息資源的整合與共享,搭建濟南市水信息基礎平臺。抓好濟南黃河電子政務網與濟南市政府電子政務網對接的統籌協調工作,做好“數據資源整合共享、業務應用整合共享、基礎設施整合共享和安全體系整合共享”工作。
濟南黃河現有各類水位站31處,其中雷達遙測水位站19處,超聲波遙測水位站3處,還有9處純人工觀測水位站。雷達遙測使用率只有61%。建議在濟南黃河所有水位站安裝雷達遙測水尺,提高水位測報的頻度和精度。加強入黃河流水污染控制,在重點部位安裝水質監測設備,及時阻止污染水源排入黃河。
濟南黃河信息中心現有的通信設備為華為CC08程控交換機,建議更換為軟交換平臺,進一步補充監控點,在濟南河段已建成的十幾座浮橋實現監控全覆蓋,開發配套的移動APP,以便隨時隨地查看監控情況;對于部分距離河道較近的監控,可增設水位測量、激光測距等設備,擴展功能供各業務部門共同使用,充分利用基礎設施資源。
建議在黃河防洪工程信息展示、防汛物資管理、檔案管理、水政水法宣傳、安全生產宣傳等方面,全面應用二維碼標識,使管理便捷、多樣化。
積極推廣移動辦公模式,推進治黃開發業務的應用移動化,構建濟南黃河移動門戶,按照“一站式”目標,完成門戶平臺建設項目,使其成為包含防汛簡報、水情信息、水行政審批、建設項目申報、物資管理、人力資源等綜合性APP。
建議在濟南黃河各單位,分別配備不同精度和功能的無人機,在水行政執法、工程管理、工程建設、抗洪搶險等工作中挖掘其能力,開發相應業務部門數據處理軟件并在無人機上安裝不同功能設備,拓展其功能。
建議開展網絡保密相關工作,做好個人保密自查,開展要害部門、門戶網站及計算機網絡保密專項檢查。加強信息系統管理人員的保密教育。建議從各級領導到基層全員,都要進行信息化新技術培訓,可根據各部門職能,組織不同內容和層次進行學習。
建議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強各類教肓機構和學校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等方面的合作,培養治黃信息化復合型人才。積極鼓勵水利類專業學生選學計算機類課程,申請信息技術類第二學位;加快系統內部專業技術人員選拔培養,組織熟悉計算機應用的水利技術人員到高校進修深造。
[1] 曠國平.以水利信息化帶動水利現代化的技術應用研究[J].建筑工程技術與設計,2016(24).
[2] 李旭鵬.以信息化提升黃河治理開發能力探討[J].科技經濟導刊,2016(16).
[3] 張波,景云.黃河水利信息化發展形勢研究與展望[J].數字通信世界,20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