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恒,梁曉宇,王德旺
河長制是我國嚴峻水污染形勢下水環境行政治理模式的創新,由各級黨政主要負責人擔任河長,負責轄區內河湖水資源保護、水域岸線管理、水污染防治、水環境治理、水生態修復等工作,是從河湖水質改善領導督辦制和環保問責制所衍生出來的水環境治理制度。據資料顯示,全國共有25個?。ㄗ灾螀^、直轄市)在全省、區域縣市、流域水系開展了河長制探索,試行地區河湖管理水平均得到顯著提升,治水管水成效顯著。
德州市地處海河流域,主要干流河道西北有漳衛南運河,南有黃河,內有徒駭河、馬頰河和德惠新河3條骨干河道,另有流域面積50 km2以上支流河道89條。德州市河道管理實行分級管理和屬地管理相結合的管理模式,黃河、漳衛南運河2條大型河道分別由作為水利部流域管理機構的黃河河務局和漳衛南運河管理局直接管理;徒駭河、馬頰河和德惠新河3條干流河道上攔河閘由德州市水利局負責具體管理與調度,河道堤防則按照屬地原則,由工程所在地水務局具體管理,市水利局負責業務指導,其余支流河道由河道流經縣(市、區)水務局負責具體管理。
2015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對水生態保護與修復、水環境污染防治、生態紅線和生態補償等提出了具體要求。德州市高度重視,積極開展水生態文明建設先試先行,制定印發了《德州市水生態文明建設實施方案》,積極部署引導全市水生態文明建設。開展水生態文明建設,要求加強水資源節約保護、實施水生態綜合治理等,河長制的實施對于保護水生態環境、落實河湖管理和防治水污染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可強力助推德州市水生態文明建設,有效改善水生態環境,不斷鞏固和提升水生態文明建設水平和成效。
按照《意見》要求,全面推行河長制,要建立責任明確、協調有序、建管嚴格、保護有力的河湖管理長效機制,維護河湖健康、實現河湖功能永續。對河湖實施長效管理,是建立河長制的一項重要目標任務,水利部、環境保護部貫徹落實《意見》的實施方案,對建設河湖管理長效機制從人員、經費等方面提出了明確要求,為地方開展此項工作提供了遵循和指導。按照中央和水利部要求,德州市將逐步探索落實長效管理經費,加強長效管理隊伍建設,健全完善河湖管理長效機制。同時,河長制的實施也有利于在全市范圍內形成良好的社會監督機制,營造全民參與、共同監督的良好氛圍,從而促進河道長效管理。
德州市河道管理實行分級管理和屬地管理相結合的方式,在此管理模式下,地方河道管理部門配合不力,造成干流堤防管理標準不統一、發展不平衡等問題突出,也有部分縣市堤防管理存在重建設、輕管理等現象,制約了工程效益發揮。河長制的實施,一方面明晰了河道管理與保護的層次性,把河道管理提到了地方各級黨委、政府的重要議事日程,提高了地方黨政領導對河道管理的重視程度;另一方面也強化了河道管理的協調性,使水利、環保等部門力量得到有效整合,形成協調一致、通力合作的河道管理強大合力,這些都將極大促進德州市河道管理效率和質量的顯著提升。
隨著工業化的快速發展,德州市水污染正從支流向干流延伸,從城市向農村蔓延,從地表向地下滲透,從淺層向深層發展。近年來監測資料表明,全市河流水質所評價的10個河段,只有馬頰河李家橋閘為Ⅳ類水,占總體評價河段的12.5%;其余均為超Ⅴ類水,占總體評價河段的87.5%。污染主要來源于上游和本市工業企業排放的污廢水。從開展河長制試行的省份來看,河長制實施后,試點省份均不斷強化河湖管理,積極有效開展水污染防治,水質水環境得到了較為顯著的改善和提升,為后續開展省市提供了很好的示范。同時,《意見》的印發,精準瞄準了水環境治理與改善這一嚴峻問題,明確了加強水污染防治和水環境治理這兩大主要任務,按照《意見》要求,德州市將建立完善的河道排污管控機制和考核機制,加大對工礦企業、城鎮生活和禽畜養殖等污染的治理力度,嚴格控制入河排污總量,實現河道整潔優美、水清岸綠。
2015年11月,山東省水利廳下發《關于加強河湖管理構建長效管護機制的實施意見》,德州市按照省水利廳要求,在河道管理模式創新方面進行了大膽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要在此項工作的基礎上,結合河長制有關要求和德州市實際,大膽探索創新符合本地實際的河道管護具體舉措。同時,要堅持走出去,積極學習河長制先進省份、地市的好政策、好做法、好經驗、好舉措,助力德州市河長制順利進行,取得積極成效。
市、縣、鄉3級要成立河長制工作領導小組,由黨政主要領導親自掛帥,并組織水利、環保、紀委等部門成立河長制辦公室,明確牽頭單位,搭建工作平臺。同時,要根據河道具體情況,因河制策,明確河長、相關管理部門的責任目標和相關要求,使職責和治理目標相匹配。要理清責任者、參與者、受益者、監督者的權利和義務,明確相關人員承擔的責任內容,避免職責不清、權限不明而出現相互推諉扯皮的現象。
要強化對河長制實施過程的監督,建立以紀委監督考核為主體,社會公眾積極參與的監督機制,形成治河管河強大合力。要在地方主要媒體向社會公告河長名單,在河道岸邊顯著位置設立河長公示牌,明確河長職責、管護目標、監督電話等,公開接受社會監督。同時,聘請河道沿線鄉鎮、村莊的老黨員、老隊長或有威望的老同志擔任河道義務監督員和宣傳員,不斷擴大河長制群眾監督基礎。
要建立河長制會議制度,定期不定期召開,協調解決重點難點問題。要建立信息共享制度,及時通報河道管護情況,及時跟蹤河長制實施進展。要建立工作考核制度,制定完善相關考核辦法,明確考評內容、考核方式、獎懲辦法等具體規定,對河長制實施和河長履職情況進行考核,對成績突出的給予表彰獎勵,對失職失責的嚴肅問責。
河長制的主體是各級黨委、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要當好參謀,主動作為,反映真實情況,介紹先進經驗,推動促成河長制建立,并積極向河長建言獻策,認真貫徹落實河長決策部署,確保河長制真正落地生根,取得實效。同時,要做好河長制實施宣傳工作,充分利用傳統媒體和新媒體,主動發聲,積極引導,不斷增強社會公眾對河道保護的責任意識和參與意識,營造全社會關注河道、保護河道的良好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