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寶智
東營市位于山東省北部黃河三角洲地區,地處黃河最下游。根據埋藏條件,區內的淡水主要有淺層淡水及深層淡水兩種。區內地勢平緩,地面平坦,地下徑流緩慢,土壤含鹽量高,咸水廣泛分布,淺層地下淡水資源分布范圍只占全區面積的13%,僅在小清河以南的廣饒縣,地下淡水資源貧乏。通過長時間的監測,由于地下水超量開采嚴重,造成大面積的漏斗區及咸水分界線的南移,為此需要進一步加強限制開采地下水并對地下水位的預警預報進行監測。
東營市位于山東省東北部、渤海灣西南岸,是我國三大三角洲之一。黃河三角洲總的地勢是西高東低,南高北低,地形沿黃河走向自西南向東北傾斜。小清河以南地面高程為25.0 m左右,近海地面高程一般為2.0 m左右。地貌按成因除小清河以南為泰沂山北麓山前沖洪積平原外,其余為黃河近代三角洲沉積平原;微地貌形態有高地、坡地、黃河故道、海灘地等類型。根據區域構造特征和地下水賦存條件,區域內的水文地質單元可分為黃泛平原和山前平原2個水文地質單元。
淺層地下水主要分布在廣饒南部及利津——陳莊沿黃河一帶,此外黃河故道多處分布上層滯水,廣饒南部含水層厚度10~20 m,頂板埋深5~10 m,以細砂、中細砂為主;利津——陳莊沿黃河一帶黃河沖積層為中等富水區,巖性為粉砂、粉細砂,厚度為 5~15 m,底界面埋深 10~20 m,分布不均。淺層地下水主要補給來源是大氣降水、地表水體入滲和黃河側滲,主要排泄途徑為潛水蒸發、人工開采、河流側向排泄。
東營市深層淡水 (承壓水)主要分布在東營——利津以南地區,地下水賦存條件受古地理環境及淡水頂界面制約,小清河南部與北部有明顯差異。小清河以南,受山前沖洪積扇影響,強富水區砂層巖性以中細砂、中粗砂為主,砂厚20~30 m,頂底板埋深120~180 m。小清河以北沖積海積平原以弱——中等富水為主,砂層巖性為粉細砂、細砂,砂厚20~50 m,頂界面埋深大于200 m。深層地下水的補給來源主要受南部山前地區及西部鄰區水平徑流補給,地下水自南向北和自西向東北緩慢運動,在靜水壓力下,小清河一帶形成高水頭自流區。
東營市多年平均地下水資源量為27498萬m3/a,多年地下水資源模數約為3.4萬m3/km2·a。其中:分布在黃河灘區約2 000萬m3,廣饒縣境內2.5億m3,其中淺層地下水約1.8億m3,深層地下水約0.7億m3。根據2001—2010年東營市地下水多年平均供水量10 017萬m3,地下水開采率為36.4%,地下水開采程度稍高,廣饒南部井灌區地下水開采處于超采狀態。
由于黃河三角洲地區鹽堿地分布面積大,大部分地區地下水為咸水,僅有小清河南部的廣饒縣地下水大規模開發利用,地下水遭受了高強度的開采甚至超采。早在20世紀80年代,小清河南部淺層地下水就出現2個漏斗區和負值區,一個漏斗區在石村鎮西高村,中心地下水位-0.75 m,埋深11.3 m;另一個漏斗區在稻莊鎮東水村,中心地下水位-0.09 m,埋深8.06 m。當時漏斗區面積32 km2,地下水負值區面積5.2 km2。為了增加供水量,在過去一段時間內,廣饒縣地下水開采量大,持續時間長,地下水采補嚴重失衡,地下水位持續大幅度下降,地下水降落漏斗形成并不斷發展。至2010年底井灌區超采漏斗區面積擴大到355 km2,負值區面積達310.6 km2,漏斗區中心水位達-12 m。
東營市的地下水監測始于20世紀70年代,目前有18眼人工觀測井,地下水位監測一般井每月監測6次,重點井每天觀測1次或者實行自動化在線即時監測;2016年建成國家地下水監測工程自動監測井26眼,以投入監測運行,實行在線跟蹤監測。
地下水長時間超量開采,采補嚴重失調,產生了一系列環境地質問題,突出表現在:一方面大量淺井抽空吊泵而報廢,需不斷地更新機井和提水設備;另一方面海水入侵日益惡化,累計入侵面積63 km2,咸淡水界面平均向南推移約200 m,最遠達400 m。另外自1984年以來南部井灌區還出現地面裂縫10余條,裂縫最長1 000 m、寬 0.3 m。
全面實施取水許可制度和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對嚴重超采的區域要嚴格管理,原則上不應立項審批新建、改建和擴建新的建設項目;對于超采區內持續用水的部門,制定壓采政策,有計劃、有步驟地削減地下水開采量,實現采補平衡。
2013年東營市編制了《東營市水資源保護規劃》,把地下水的開發利用與保護作為水利基礎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強領導,認真做好地下水資源保護規劃,實現地下水的可持續利用。通過地下水超采治理工程、地下水水質保護工程等實施,逐步壓采地下水,實施地下水開采總量控制與水源替代方案,有效保障地下水質和水量控制目標的實現,遏制地下水超采產生的地質環境災害的發生,維護地下水資源生態安全。
廣饒縣南部地下水環境脆弱,既受海水入侵的威脅,又面臨地下水污染的風險。為此,需要在減采、壓采的同時進一步推廣實施相關的水環境修復技術。一方面要積極推廣應用海水入侵防治技術,利用河道、渠道等構建淡水帷幕,遏制海水入侵發展;另一方面針對地下水污染嚴重等問題,推廣應用滲透性反應墻等技術進行地下水環境的修復。
地下水監測的實施和管理由水文系統負責,但東營市水文局剛剛成立,地下水資源監測管理要加快完善,加大地下水量、水質監測、海水入侵監測、水環境監測。同時,加緊水資源與水環境監測中心的規劃建設,推進監測中心實驗室能力建設,人員崗位技術培訓和考核、儀器設備監督、質量管理監督體系檢查等內容。
建設與水資源“三條紅線”控制相適應的監控體系,建立完善地下水位預報預警制度,建設與水資源“三條紅線”控制相適應的監控體系,建立健全地下水動態監測站網,加強對地下水開采利用的實時監督監控,進行地下水情的預測預報,在地下水位預報系統發出預警信號時,根據研究級別實施相應的應對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