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純偉,周立坤,于坤雷
近年來,莒縣以林水會戰和“清河”行動為主抓手,在全縣上下打響了為期3年的山水林田湖生態綜合治理的攻堅戰,掀起了政府主導、市場運作、群眾參與的水生態建設的熱潮。
莒縣堅持以小流域治理為單元,多措并舉,聚力抓好水土保持綜合治理,為水生態建設夯臺壘基。截至2016年底,全縣已累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 195 km2,每年攔蓄泥沙530萬 t,增加蓄水保水能力1.56億m3。
1)依托水土保持國家重點工程抓治理。抓住被列入國家水土保持綜合治理重點縣的機遇,以打造袁公河上游生態屏障為目標,緊扣生態清潔型治理這一主線,2013年至今,共投入資金3 958萬元,累計治理小流域8條,治理水土流失面積87 km2,建設小型水利水保工程110處,營造防護林 513 hm2、經濟林 424 hm2,封禁治理 1 095 hm2,新修或整修梯田6 600 hm2,新修或整修道路27 km,項目區的坡面和溝道防護系統初步形成。
2)借力資金整合抓治理。充分利用被列為全省涉水涉地資金整合試點縣的契機,借力資金整合,擴大水土保持治理規模、放大建設效應。2015年,莒縣共整合國土、農業、財政和水利資金1.435億元,在生態較為脆弱的莒縣西北部安莊、碁山和果莊3鄉鎮,集中連片實施了山水林田路綜合治理,共建設高標準農田8 000 hm2,發展高效節水灌溉面積3 330 hm2,新修道路 300 km、硬化道路29 km,實施坡改梯工程867 hm2,栽植防護林近10萬株;2016年,將全年度的長遠、上莊小流域治理項目與小農水項目進行整合,共整合資金2 160萬元,建成“旱能澆、澇能排”高標準梯田860 hm2。
3)堅持政府主導與社會資本參與抓治理。在堅持政府主導的基礎上,強化政策激勵,加快社會資本參與水生態治理步伐,先后出臺了《莒縣造林綠化資金獎補辦法》和《莒縣水利建設資金獎補辦法》,確立了造林綠化和民營水保項目的獎補標準,鼓勵和支持民間資本參與“六綠工程”建設,大力實施造林綠化。在一系列政策的激勵下,2016年,共營造生態林1 027 hm2,退耕還林還果1 806.7 hm2;共有80多家民營企業投入1.3億元,建成千畝以上經濟林大片12個、100畝以上大片130個;共吸引民間資本4 900萬元,發展民營水保項目5處,治理水土流失面積32.1 km2。截至2016年底,全縣林地面積達53 340 hm2,有林地面積達到51 330 hm2,林木覆蓋率提高38.4%,有效擴大了水土保持治理的規模,進一步厚植了水生態優勢。
1)以河道全域生態治理為重點,加快實施“清河行動”。圍繞做強安全、做優生態、做大水量、做美景觀的要求,莒縣先后啟動實施治理沭河、袁公河、柳青河、鶴河、宋公河等近20余條河道,以堤防加固、河道疏浚、河道攔蓄、生態綠化和污染整治為主,累計治理河道100多公里。河堤內外綠化實現全覆蓋,治理過的河道呈現出“一河清流水、一條景觀帶”。
2)以大中型水庫綠化為節點,構筑生態安全屏障。為保護青峰嶺水庫、仕陽水庫、嶠山水庫的生態安全和防洪安全,從2016年開始,對三大水庫實行路林統一規劃、一體實施,對青峰嶺水庫周邊500 m、仕陽和嶠山水庫200 m范圍內實施退耕還林,共實施退耕還林面積達9 335 hm2。
3)以生態濕地建設為關鍵點,提高水生態自我凈化能力。莒縣把濕地建設作為水生態保護修復的重要舉措,不斷提高沭河、袁公河、柳青河等主要河流自我修復、自我凈化的能力。目前,全縣正在建設濕地有5處,規劃面積達2 300 hm2,規劃投資6.6億元。其中,沭河濕地公園、桑園北溪省級濕地公園和白鷺灣濕地已全部建成,西湖煙雨省級濕地公園和袁公河濕地公園將于年內建成。
1)治污截污。莒縣以強化對涉水企業的排污監管、規范農村畜禽養殖、農業面源污染防控、城鄉環衛一體建設為重點,不斷深化對重點污染源的源頭治理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
2)環保執法檢查。2014年以來對26家規模化涉水企業采取了限產、停產整改等措施;206家塑料加工戶完成入網治理;整治石子、石材加工企業149家,強制關停16家;拆除取締小企業52家,強制關停41家,有效減輕了水系污染程度。
3)農村畜禽養殖治理。2014年以來投入1 000余萬元,對全縣3 312處鴨棚進行了發酵床集中改造,目前已改造完成鴨棚2 309處,停養1 003處,年實現減排養殖污水約265萬m3。在此基礎上,投資2 600余萬元,對全縣養豬業實施沼氣池治污,全縣共建設養豬沼氣池4 701個。
4)農業面源防治。通過積極推動農藥減量、化肥減量工作、綠色防控技術、拓寬秸稈綜合利用和推廣可降解地膜等方式,有效減輕了農業面源污染對水生態的破壞。加快鄉村衛生一體化建設。在全縣20處鄉鎮街道和經濟開發區的1 195個村逐步建立起了“戶集、村收、鎮運、縣處理”全覆蓋、無縫隙的城鄉環衛管理體系。
5)水庫生態修復。2012年11月至2013年6月,縣政府投資2 000余萬元,開展了青峰嶺水庫網箱養魚集中清理行動,清理養殖網箱29 800余個;積極開展水庫漁業資源增殖放流活動,投入197萬元在青峰嶺水庫和仕陽水庫放養各類魚苗260萬尾,水庫水質明顯提高,水域生態環境得到了極大改善。
6)河庫采砂監管。2012年起,縣政府加大河庫采砂管理力度,組建聯合執法隊伍,對全縣采砂點進行了拉網式清理整頓,共查扣非法采砂裝載機69臺,運砂工程車48臺,拆除采砂機具53件,強行撤離抽砂船92條,依法查封沒收黃砂15.02萬m3,震懾了非法采砂分子。
水生態保護與修復是一項系統工程,事關民生福祉和社會經濟長遠發展。各級政府應該扛起水生態建設的責任,對水生態建設負總責。各級水利、環保、林業、農業、國土等相關部門應立足職責、密切配合抓落實。同時積極搭建平臺,制定激勵引導政策,廣泛吸引社會資本參與水生態建設,真正形成“政府主導、部門協作、社會參與”水生態建設格局。
水生態保護與修復需要統籌謀劃、系統推進。應設立水生態紅線,在面上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圍繞“山水林田湖”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的理念,樹立一盤棋的大局觀,搞好部門之間規劃的無縫對接和融合,持續抓好以水土保持綜合治理為基礎,以生態河道治理為支撐,以水庫、濕地為節點的水生態建設,構建點、線、面相結合的水生態體系。
堅持治標與治本相結合,在消除影響水生態建設薄弱環節的同時,重點在建立水生態管護長效機制上下功夫。建立起縣鄉村三級河長制責任體系,履行好保護水資源、防治水污染、改善水環境、修復水生態職責,凝聚起水生態建設的合力,建立對河道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全流域齊抓共管的水生態保護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