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容敏 ,王秀霞 ,劉蘭華
朱家河源于陵縣馬頰河故道橋頭引水涵洞,流經陵城區、寧津縣、樂陵市3地,于樂陵市郭橋村西南入馬頰河,干流總長37.3 km,流域面積585.2 km2,其中寧津縣境內河道長7.9 km。寧津縣境內河道嚴重淤積,水利設施老化損毀。為改善沿河兩岸人民群眾生活條件,對寧津縣朱家河進行治理。
朱家河沿岸的鄉鎮和重點農田保護區的防洪排澇設施設計標準低、數量也不能滿足要求,甚至很多區域未設置任何防御設施,一旦遭遇洪水就有造成大范圍洪澇災害的可能,且近年來向河道內傾倒垃圾、攔河設障、亂堆濫放、違章建筑等侵占河道的現象也日漸增多,加之河道沿岸水土流失嚴重,多年未實現清淤,導致河道萎縮,行洪能力下降,嚴重威脅著所在地區城鄉居民的生命財產安全。
本工程對寧津縣朱家河 (樁號13+870~21+770)進行治理,治理段采用原設計指標,清淤長度7.9 km,邊坡1∶3;河底高程采用原設計,即10.20~8.69 m;排澇水位為 13.46~12.69 m。河道彎道凹岸及臨村河岸和建筑物上下游段岸坡進行護砌和植草,岸頂種植紫穗槐。
1)改建解家節制閘。由上游連接段、閘室段、下游連接段組成。上游連接段包括漿砌石護砌段、混凝土護砌段、各鋼筋混凝土圓弧擋墻段;閘室段共3孔,閘門尺寸6.0 m×4.5 m,設平面鋼閘門和2×10卷揚式啟閉機,檢修閘門為疊梁式平板鋼閘門,并設交通橋、工作橋、啟閉機房;下游連接段包括鋼筋混凝土圓弧擋墻段、漿砌石水力池段、海漫段和拋石防沖槽段。
2)改建小店涵閘(16+640)。設計過水流量為28.0 m3/s,由上游連接段、洞身段、下游連接段組成。上游連接段采用現澆混凝土護坡、護底;洞身為3孔鋼筋混凝土箱涵,斷面尺寸為2.5 m×2.5 m,臨河側設鑄鐵閘門、螺桿啟閉機;下游連接段包括M10漿砌石水力池段(底板為鋼筋混凝土結構),海漫段和拋石防沖槽段。
3)新建蘇陳橋(13+920),改建朱家橋(20+881)、東姜橋(21+378)。 上部結構為鋼筋混凝土預制空心板,設防撞混凝土護欄,設計荷載等級為公路-Ⅱ級,每孔凈跨10.0 m,橋面凈寬6.0 m。蘇陳橋4孔,朱家橋、東姜橋均為5孔。
為確保工程建設質量,寧津縣朱家河治理工程組建了項目法人負總責、監理單位控制、施工及設計單位保證和政府監督相結合的質量管理體制。
1)德州市水利工程建設質量監督站為本工程的質量監督單位,負責工程質量的監督工作。工程建設開工前,項目法人上報德州市水利工程質量監督站,申請辦理朱家河治理工程質量監督相關事宜。
2)工程質量監督方式以抽查為主。監督人員不定期到施工現場進行監督檢查,加強施工期巡查力度,對檢查中發現的質量問題及時提出整改意見,并督促其進行整改。工程竣工驗收前,質量監督機構須核定本工程的質量等級。
1)建設單位質量管理。建設單位根據朱家河治理工程的相關要求建立了質量管理機構并制定了相應的質量管理制度。參建單位進場后,項目法人組織相關人員,認真學習水利部頒布的《水利水電工程施工質量檢驗與評定規程》《水利水電基本建設工程單元工程質量等級評定標準》《堤防工程施工質量評定與驗收規程》等有關工程建設的法律、法規,始終將保證工程質量放在各項工作的首位。同時,項目法人及時組織設計單位和施工單位進行技術交底,對施工質量進行定期檢查,組織相關單位進行工程各階段的簽證及驗收。為檢測工程質量,委托山東龍興工程質量檢測有限公司為第三方檢測單位,對進場材料(鋼筋、水泥、中砂、碎石)、混凝土配合比、混凝土試塊取樣試驗,對清淤斷面進行測量,檢測結果總體優良。
2)監理單位質量控制。監理單位建立健全質量控制體系,制定《監理規劃》,編制《監理實施細則》。同時,嚴格按照監理部工作制度和工作程序開展工作,監理人員認真負責,堅持“公開、公正、公平、誠信”的工作原則。監理工程師對工程施工進行全過程跟蹤和旁站,并及時做好跟蹤旁站記錄。
3)設計單位質量管理。設計單位委派設計代表進駐施工現場,及時解決施工過程中遇到的設計問題,做好現場服務工作。
4)施工單位質量保證。在施工過程中加強質量檢驗,嚴格執行工程質量的 “三檢制”制度,每個單元工程或每道工序完成后,先由施工班組初檢,初檢合格后,報項目部的質量管理部門復檢,復檢合格后報終檢,三檢合格后報監理部復核,由監理工程師檢查認證合格后,方可進入下一道工序。
寧津縣朱家河治理工程完成后的經濟及社會環境效益主要包括防洪除澇效益和灌溉效益。
1)減少農業損失。朱家河治理工程完成后,根據本流域內各類農作物的年產量、單價、種植面積等資料計算得出,年平均減少的農業損失為375.5萬元。
2)減少副業損失。根據本區內的副業生產情況,考慮副業產值所占農業產值的比例,其副業損失按農作物損失的5%計算,則年平均減少的副業損失為18.78萬元。
3)救災及恢復生產等方面。工程實施前,受淹范圍內要恢復生產及正常的生產秩序,須由國家和各級政府提供必要的救災費,按減少農業和副業損失的5%計算,則年平均減少救災及恢復生產等費用為19.71萬元。
朱家河治理后,提高了河道蓄水能力,改善了周邊近290.5 hm2農田的灌溉條件,提高了農作物產量,農民收入隨之增加。
近十幾年來,朱家河流域內未及時做好清淤工作,導致河道淤積嚴重,部分排水系統也處于癱瘓狀態。同時,水利設施退化老化嚴重,致使朱家河的排水泄洪能力大幅度降低,且遠不能滿足河段設計排澇能力,工程效益逐年下降。治理朱家河是沿河廣大人民群眾的強烈要求,通過治理,恢復河道的設計排澇能力;修復排水系統,采用旱、澇、堿相結合的治理方式;加強河道工程管理,完善各方面管理體制,使工程綜合效益得以充分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