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正華,王海倫,丁保衛
東營市南水北調續建配套工程(中心城區供水單元)是山東省南水北調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工程的實施對于緩解東營市水資源總量不足、改善水環境、加快工農業發展、改善民生、保障安全用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順利推進征遷工作,是工程實施的首要前提。
中心城區供水單元工程從引黃濟青輸水渠道引水,自南向北穿越廣饒縣、農高區、東營區。輸水干線全長22.8 km,設計引江流量13.0 m3/s,年引江水量1.75億m3。征地共計永久占地121.21 hm2,臨時用地 102.31 hm2;另涉及農村房屋1.4萬 m2,樹木 100多萬棵,墳墓73座,還有大量油田、電力、通訊、水利等專項設施。征遷總投資約2.01億元。
市、縣分別成立市、縣征地移民工作領導小組,涉及的有關鄉鎮也分別抽調專門人員,固定辦公地點,組建了工程征地移民現場指揮部,市南水北調局作為市級征遷指揮部的具體辦事機構,充分發揮橋梁紐帶作用,與縣區、發改、財政、公安、國土、林業等相關部門密切協作,與工程管理單位、施工單位、監理單位等工作對接,共同形成合力,構筑起上下貫通、左右互聯的工作機制。
征遷工作按照“政府領導、分級負責、縣為基礎、項目法人參與”的原則,對工作任務細化分解,明確職責,落實責任和義務,層層簽訂了征地移民責任書,將征遷任務層層落到實處。同時與市檢察、財政等部門主動工作對接,建立和完善廉潔勤政、信息通報、資金管理等工作制度,保證征遷工作廉潔規范運轉。
按照“依法、規范、公開、公平”的原則,嚴格履行征遷程序,把控關鍵環節和節點,依法推進征遷工作進程。
1)實物量調查確認環節。市(縣)人民政府發布征遷通告后,協調鄉鎮對工程沿線群眾做好宣傳工作;組織征地移民設計、勘測定界、國土、林業、水利等部門組成調查組,與鄉鎮、村等被征地單位、權屬單位(人)一起,現場丈量、清查、核實土地邊界、地面附著物、專項設施等,移民監理對整個實施過程進行監理。工作中實行“六公開”、“三榜公示”和 “六聯單”制度。切實做到地面附著物調查結果由業主、監理、設計、縣指揮部、鄉鎮、行政村六方共同現場簽字認可,確保了各項調查數字透明、真實、準確。
2)征地移民實施方案編制環節。按照六方確認的調查結果、國家征遷補償標準,充分考慮權屬人有關訴求,編制征地移民補償實施方案、專項設施遷建方案及臨時用地復墾方案,經審查、評審后,上報有關部門批復實施。
3)補償資金兌付環節。市、縣設立征地移民專項賬戶,嚴格兌付程序,實行獨立核算、專戶存儲、專款專用,資金及時、足額、規范發放。有關部門跟蹤審計,嚴格監督管理,有效確保了資金安全、干部安全。
4)地面附著物清理環節。本著“全線推進、重點突破、由點及線”的原則,工作中實行“包標段制度”,征遷責任落實到人到村,歷時半年,基本完成了中心城區供水單元地面附著物清理、建設用地交付工作。
積極利用電視、報紙等多種媒體渠道對征地移民政策進行了廣泛宣傳,使群眾充分認識征遷工作的政策法規、工作程序和補償標準,把握了輿論導向,確保了征地移民工作順利開展。
實施征遷過程中,應及早與國土部門進行工作銜接,溝通工作程序、勘測定界、組卷材料明細和格式、費用繳納等細節,確保國土部門及時組卷和報批。占用林地的,需要到林業部門辦理林地使用手續和繳納森林植被恢復費。需要注意的是,現場的現狀可能與林業部門林地數據庫不一致。
水利工程多為線性工程,不可避免會對農田等造成分割,形成很多小面積的“三角地”、“邊角地”。這些“三角地”處于征地紅線以外,很難耕種,實施征遷時,應將這些區域考慮在補償的范圍內。涉及集體土地上水利設施異地復建的,由于土地類型發生變化(由農地變為建設用地),雖仍屬集體土地,但應主動到國土部門辦理土地類型變更手續。涉及電力、油田、電信等專項設施,委托產權方遷建的,要按照有關規定完備相關手續。
在現有征地利益分配機制下,農民話語權較小,這也是征地矛盾頻發、征遷難度大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探索建立失地群眾的生活保障制度,積極開拓以土地經營使用權換取股權等新型思路,讓群眾充分參與征地決策,使得其利益訴求得以表達,切實解決失地群眾在生活與生產方面的困難與問題,享受社會發展紅利。這既是維護群眾合法權益的客觀要求,更是加快水利工程建設的必要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