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甜甜++葛少英

摘 要 在2008年的全國審計工作會議上,我國審計署審計長劉家義首次提出了審計“免疫系統論”的理論思想,其概念受到了社會各界的關注。但是由于我國法律法規對慈善組織在審計監督方面并不完善,這段時間內我國慈善組織出現了很多問題。鑒于此,本文主要運用相關理論觀點,分析我國慈善組織存在的問題。
關鍵詞 免疫系統論;慈善組織;審計監督
一、“免疫系統”與慈善組織審計
目前我國慈善領域實行的是國家審計、內部審計、社會審計三者共同參與的審計治理機制,正如人體免疫功能一樣,慈善組織審計也具有免疫防御、免疫自穩和免疫監視的職能,以此來保障慈善組織機體的健康。
1.關于免疫防御功能。國家審計從宏觀上對威脅慈善事業生存與發展的風險進行預測,及時發現和抵御各種違規違法行為的侵蝕,通過發布審計公告引起公眾的關注,發揮免疫系統防微杜漸的作用。內部審計則深入組織,發現制度性缺陷和管理漏洞,從源頭上“切斷火源”。由于慈善組織大部分資金來自于社會捐助,社會審計獨立公開的審計報告將形成公眾監督合力,防止外來“抗原”對“免疫系統”的侵襲。
2.關于免疫自穩功能。國家審計、內部審計與社會審計形成制度上的三道防線,及時糾正偏差,有效避免內部人控制、管理層串通舞弊等問題的出現,同時管理審計活動的開展充分發揮了審計的防御、監視職能,從而維持慈善組織自身穩定,對偏離組織目標的行為起到威懾作用。
3.關于免疫監視功能。內部審計更有可能依靠后續跟蹤審計,擴大審計范圍,及時反饋信息,規避慈善項目實施過程中各個環節的風險,像人體的免疫系統一樣形成實時監控體系。
二、我國慈善組織的現狀概述
《慈善藍皮書:中國慈善發展報告(2016)》顯示:截至 2015年底,全國基金會總數達4871家,較2014年增加633家,年增長率為14.94%,社會性質的慈善組織共有65.8萬個,同比增長 8.6%,社會慈善公益總價值更是達到1932億元。慈善組織規模增長較快的直接結果就是審計風險日益凸顯。如2011年郭美美事件引發的一系列慈善丑聞,擊中了我國慈善組織的軟肋——透明度不足。根據民政部門發布的《2015年度中國慈善透明報告》,2015年度中國慈善組織透明度平均得分32.44,雖比去年增長了4.57分,但還有80%的慈善組織得分不及格,同時超過60%的社會公眾對我國現行的慈善組織信息披露程度不滿意。
三、我國慈善組織審計監督存在的問題及分析
(一)免疫防御方面
1.社會審計不全面
在實際工作中,只有少數規模較大的慈善組織或基金會向公眾公布由權威會計師事務所出具的審計報告,其他大多數慈善組織受認識不足、審計成本等因素的影響都未能做到這一點,像中國紅十字會也是在公信力受到嚴重影響后,才考慮引入社會審計。
2.內部審計不健全
目前我國慈善組織的內部審計根本不盡如人意,機構內部設計往往不夠完整,像紅十字會中內部審計獨立性存在問題,嫣然基金其內部機構的設置中沒有內審部門。
(二)免疫穩定方面
1.治理結構的異化
內部機構的設置沒有相應的約束機制和救濟措施,也沒有相應的法律做制衡,同時賦予理事會和監事會的權利并不明晰,也不硬性,因此我國慈善組織中常常有理事會決策職能“被架空”的表現。
2.問責機制的缺位
問責也是慈善機構管理中非常薄弱的環節。首先,由于缺乏相關的法律依據從而導致問責的主體不明確。例如在“郭美美”事件發生后,并沒有相關機構或個人為此出面承擔相應的責任。其次,相關的法規政策中并沒有對紅十字會的責任范圍進行規定,缺少完整可靠的評價體系。
(三)免疫監視方面
慈善組織的社會監督主要包括社會公眾和有關新聞媒體的監督。然而社會公眾的監督難以真正地實現,一方面由于缺少信息來源的渠道,另一方面則是缺少監督權力運用的途徑。另外,新聞輿論監督的力度也相對不足,新聞媒介受制于政府機關,缺乏獨立性很難發揮其應有的監督職能。
四、“免疫系統”理論下的相關建議
(一)免疫防御方面的完善
1.增強社會審計的需求性
慈善組織社會審計的委托方式是由政府部門招標指定的,這就導致了社會審計獨立性的缺失,而且由于自愿性的特征,只有少數慈善組織對社會審計產生需求。因此應首先改變政府招標的委托方式,過渡到由慈善組織自身產生相應的需求委托事務所進行審計。
2.提高內部審計的獨立性
在監事會下設審計委員會,實施對慈善組織的日常監督,這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內部審計的相對獨立,防范組織管理者為謀求私利而出面干預審計部門的工作。同時應配備具有專業能力的內審人員,通過持續性地監督控制環境和活動的有效性,發現執行過程中的缺陷,并及時制定降低風險的策略。
(二)免疫穩定方面的完善
1.構建權責明晰治理結構
構建透明廉潔的內部環境。第一,完善內部制衡與約束機制,建立權責明確、協調運轉、有效制衡的內部治理結構。第二,對慈善組織的工作人員的職責進行科學劃分,做好募款保管與賬務處理職能的分離、資金撥付與實際發放職能的分離、物資盤點與記錄職能的分離。第三,在部署重大決策時,應廣泛征求利益相關人及專家意見,加大對慈善組織重大決策的監督與評價。
2.建立常態化的問責機制
慈善組織應當從問責對象、內容和反饋三個方面出發,全面系統地構建問責機制。一是明確問責對象。建立從上到下的逐級問責體系,將責任明確到人,每個項目或業務的個人責任都應在規章中明文規定;二是明確問責內容。主要應當包括決策嚴重失誤、管理監督不當、濫用職權或不作為等方面;三是建立問責的反饋制度。建立反饋機制,定期向社會公布其工作進展情況,構建與社會的互動機制。
(三)免疫監視方面的完善
提高公民的監督意識。首先增強社會公眾的監督力量,建立一套以社會公眾滿意度為核心的慈善組織考核評估體系,賦予公眾對慈善組織意愿表達、反饋機制的權力和路徑。其次有效利用媒體的監督。積極引導新聞媒體對慈善組織的正面宣傳,提升社會影響力;同時加大負面信息的曝光,為公眾監督提供一個公開、有力的平臺,形成有效的外部社會監督壓力,促進我國慈善事業的良好發展。
參考文獻:
[1]楊團.慈善藍皮書:中國慈善發展報告(2015)[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萬鑫淼.我國民間非營利組織內部控制體系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