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霞
【摘要】本文用堅實的社會、歷史實證系統分析和解讀了檔案意識與社會經濟、國家政治、社會文化之間的內在關系。以便更深層次地了解檔案意識,為普及和提高檔案意識奠定基礎。
【關鍵詞】影響;檔案意識;因素
檔案意識不是從來就有的,它是人們在長期的生產生活過程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是一定社會經濟基礎、政治基礎和社會文化作用的產物,因此研究檔案意識必須科學把握和深刻揭示其得以產生、賴以存在和發展的深層社會基礎,系統分析和解讀檔案意識與社會經濟、國家政治、社會文化觀念之間的內在聯結關系,將研究奠定在堅實的社會、歷史實證基礎之上,對檔案意識作出歷史唯物主義的解釋。
一、經濟基礎決定了檔案意識的內容和結構
社會經濟基礎與社會上層建筑共同構成一個社會的有機整體,對社會整體系統的存在和發展發揮著重要作用,是最基礎和最重要的因素,它作為社會上層建筑的內容,決定著上層建筑,一切社會文化現象都能在經濟結構上尋找到它的根源。
檔案意識作為一種社會文化現象,屬于社會上層建筑,與經濟基礎之間的關系符合上層建筑和經濟基礎之間的決定與反作用的關系。
在社會發展的不同時期,檔案意識的內容和結構是有所差異的。在我國的農耕經濟時代,簡牘檔案是我國封建社會初期的主要書寫材料。同時,我國封建社會發達的“男耕女織”小農生產,促進了縑帛檔案的產生和發展。紙張的發明是檔案載體的第一次歷史性的變革,對于推動整個檔案事業的發展有重要作用,對于檔案意識的變革也發揮了重要作用。另外,在我國的農耕經濟時代,由于我國“重農抑商”的經濟發展模式,使得對農業檔案和商業檔案的重視和保管也相差甚遠,在統治者的眼中,農業檔案才是檔案家族的成員,對其的保管和利用都比較重視,而商業檔案則是民間文書,對其缺乏足夠的重視,致使我們今天看到的古代商業檔案非常有限,例如趙躍飛在《未見平民史》一文中寫到:“筆者查尋有關晉商的史料,翻檢磚頭厚的《清史稿》上下兩卷,竟無記述。……原來,晉商是民商,《清史稿·食貨志》記載的是官商……”
近代中國,鴉片戰爭使得自然經濟開始解體,洋務運動讓商品市場開始形成,隨之經濟文書檔案開始大量形成。例如,太平天國時期出現了“商憑”“執照”等等經濟文書檔案。
當代中國,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檔案事業和檔案意識有了空前的發展和進步,檔案意識從多方面豐富化和多元化,但是與歐美發達國家相比,我們還有距離。例如,我國的檔案開放利用率不足5%,而歐美一些國家的檔案開放利用率超過60%。產生差異的根本原因還是在于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
二、國家政治直接決定了檔案意識中檔案的屬性和功能定位
國家政治的涵義是社會在一定的經濟基礎之上所產生的階級圍繞國家政權的取得和運用所形成的各種關系、制度、體制、文化和行為及其發展過程的總和。
檔案自產生以來,就與國家政治密切相關,法國學者雅克·勒高夫曾指出:“自古以來,掌權者決定誰可以說話,誰必須保持沉默,即使在檔案材料中也是如此。”因此檔案意識與國家政治密切相關.
在君主專制的國家中,國家的所有權力都屬于專制君主及其統治階級,檔案自然只能是維護專制統治、維護統治階級利益的一種工具。與此同時,在專制制度下,為了達到對人民群眾的控制,統治者最重視的是土地、戶籍檔案的保管和利用,除了皇家檔案外,這兩樣檔案因其人身控制職能而備受統治者青睞。另外,由于權力的高度集中,所以檔案的形成、管理、利用的權力也高度集權,牢牢掌握在統治階級手中。
現代民主政治體系下,國家的權力不再為某個私人或是少數人所有,而是屬于廣大人民,這樣檔案就不再是維護統治集團利益的工具,而是更多地成為社會信息資源,成為歷史文化遺產。
檔案意識作為社會意識系統的一部分,和其他的社會意識相比,如法律意識、政治意識等,國家政治因素對其的影響更為直接、更為重要,即檔案意識與國家政治的發展大致同步。
三、社會文化的延續和變遷對檔案意識的繼承和發展產生重要作用
本文所指的社會文化等同于社會的精神文化,指人類在勞動過程中所產生的特殊成果,指人類在通過勞動改變外界自然界,使之符合社會和人的需要,創造社會制度,結成社會關系的過程中所形成的思維方式、情感世界和價值信念等精神文化成果,是凝結于社會物質產品和社會制度體系內部的深層社會價值體系,是各種社會文化的內部耦合,整體協調的價值觀念基礎。檔案意識是社會文化的一部分,必然受到社會精神文化的深刻影響。主要體現在:不同的社會群體對檔案的重視程度不同,直接影響人們對于檔案的情感、態度等等。在我國,宗法制度是存在了幾千年的與社會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關系極為密切、影響特別深遠的一種社會制度。它被認為是產生于商代后期。它在各個歷史時期的存在形式雖有所不同,但基本精神是一脈相承的,它以宗廟制度、分封制度、家族制度等為主要形式制約和規范著古代中國社會文化,并深刻地影響著古代中國檔案事業的發展,突出的表現是使得我國家譜檔案長盛不衰,從皇家玉牒到官修譜牒、到私修譜牒,我國譜牒檔案由于宗法制度的延續而一直延續,并且一直興盛不衰。這說明在我國整個封建社會時期,“家天下”和“家國同構”的社會文化使得無論是皇族還是平民百姓,對于要形成家譜檔案、保管家譜檔案的意識是非常強烈的,這種意識甚至一直延續到今。
【參考文獻】
[1]國家檔案局,中央檔案館編. 第十三屆國際檔案大會文件報告集([加]特里·庫克.1898年荷蘭手冊出版以來檔案理論與實踐的相互影響)[M].北京:中國檔案出版社,1997.
[2]張岱年,方克立.中國文化概論(修訂版).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