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小玲
小學生思維活躍,精力旺盛,厭煩枯燥無味的說教。小學語文新課改也在呼喚扎實、靈動的課堂教學。因此,教師必須要改變教學方式,創設具有可動性的學習情境,把課堂交給學生,使學生在課堂表演、辯論、PK中“動”起來,展示自己的同時獲得知識,實現高效的語文課堂。
課堂表演學辯式教學PK游戲小學語文新課改呼喚扎實、靈動的課堂教學,該怎樣實踐和把握呢?這是教師們普遍關心而又感到困惑的問題。小學生天性好動,精力旺盛,喜歡在無拘無束的環境中學習知識,厭煩枯燥無味的說教。從心理學角度來看,只有在“動”中才能更好地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也只有“動”中,人的思維才會更加靈活和主動。因此,教師要改變教學方式,把課堂交給學生,創設具有可動性的學習情境,讓學生“動”起來,在展示自己的同時獲得相應的知識,實現高效的語文課堂。
一、課堂表演展風采
課堂表演是指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通過聲音、表情、動作、想象等來展示、豐富教學內容,從而提高課堂學習效率。小學生表現欲強,也喜歡熱鬧,各種各樣的角色能激起他們的好奇心,滿足他們的表演欲。在投入的表演中,學生對教材中的人物語言、動作、行為以及情感都會有更深的理解,同時也訓練了其語言表達能力和表現能力。
1.片斷表演
片斷表演是指在教學中對其中的一個角色說的某句話、做的某個動作進行表演。這種表演在課堂教學中運用最廣泛,它耗時少,參與面廣,可以幫助學生體驗、領悟、品味文本內涵。例如,在教學《將心比心》時,文中的母親在年輕的護士兩次扎針失敗的情況下,“輕輕地對護士說:‘不要緊,再來一次!”此處安排同桌片斷表演,通過角色互換互演,學生走進母親內心,理解這句話所蘊含的寬容、理解、鼓勵、關愛,讀懂母親的將心比心。
2.全文表演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教學方法的選擇必須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意識,讓學生在興趣中全面提高語文素養。”小學生愛表現,在閱讀教學中,讓學生全文表演,學生興趣盎然,氣氛活躍。如《將相和》教學,教師激趣:“明天的兩節語文課,我們要演《將相和》,誰想參加?”教室里頓時炸了鍋,學生們情緒高漲,紛紛舉手要參與表演。這時教師提出要求:“誰根據學習單將課文研究透徹,就請誰演。”
《將相和》學習單
(1)讀書我能行
自由朗讀課文,讀準字音。
(2)詞語大闖關
擊缶允諾膽怯鼓瑟諸位上卿廉頗藺相如
完璧歸趙絕口不提負荊請罪同心協力
(3)寫字小能手
仔細觀察每個生字,認真地寫兩遍,難記的多寫幾遍。
(4)文章內容我知道
每位學生都熟讀課文,積極預習。第二天學習單反饋交流后,教師請全班學生自由組合,排練。在分組表演過程中,教師巡視指導,而后各組分別上臺表演展示。學生們自導自演,品評人物,不亦樂乎。整個教學過程,所有學生非常投入,參與其中。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可見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激發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才愿意克服困難,樂學不疲。
3.創造性表演
創造性表演是指在學生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根據一定的語境進行大膽、合理的創造所展開的表演。創造性表演不僅能提高學生的想象力、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還能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教師可以從《揠苗助長》《扁鵲治病》等寓言故事和《巨人的花園》等童話故事中感受到學生精彩的表演。創造性表演讓學生感受、領悟、積累、運用課文語言,從而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表演進課堂,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參與閱讀,有利于學生準確理解語言文字,培養創新思維能力,有利于學生展示自己的才華。
二、“學辯式”課堂揚個性
“學辯式”教學是指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先通過獨立學習、同桌互學、小組合作等形式學習本堂課的內容,提出不懂的問題,并以問題為中心展開分析、辯論,獲得真知的教學。這種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使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在辯題的引導下積極展開思考探究,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有利于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提升。
辯論要有辯題,辯題要緊緊圍繞文本內容提出,要有針對性、可辯性。教師要幫助學生選擇適合的辯題,引導學生辯明道理,受到教育,使學生對文本的內涵理解得更透徹。《中彩那天》一文,講得是父親買彩票中了夢寐以求的汽車,但是中大獎的彩票卻是他幫同事代買的。經過思想斗爭,他把大獎還給了同事。初讀課文后,學生質疑:中獎了,父親為什么不高興?為什么不讓“我”坐車?教師引導學生從這些問題中找出癥結所在:父親正面臨著要不要把汽車還給庫伯這樣一個道德難題。從而提出辯題:面對大獎,父親是什么態度?“我”又是什么態度?你認為誰有道理?學生分成“父親”和“我”兩方進行辯論,從文中找證據,各自闡述自己的觀點。經過辯論,父親誠實、守信用的形象就深深地烙印在學生的頭腦中,同時也明白了“我”的情感變化更突出了父親的高尚品質。當教師把學習的主動權充分地下放到學生手中時,學生責任感自然被激發出來。在辯論中,學生對父親的認識和感受一次比一次深刻,這樣有助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解讀文本,全方位了解文本中的人物,使學生對文本所要表達的內涵認識得更加深入。
“學辯式”課堂是自主的課堂,辯論的課堂,展示的課堂,開放的課堂。教師根據教材文本的特點,靈活運用“學辯式”的教學方式,能真正張揚學生個性,使語文課堂煥發出勃勃生機!
三、PK游戲激斗志
PK:一對一的決斗或單挑的意思,通常是比賽一定分出勝負的動名詞。莎士比亞指出:“游戲是小孩子的‘工作。”小學生貪玩,愛比拼,好勝心強,對游戲有很強烈的興趣。PK游戲重在“比”,以“比”來激起學生的興奮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達到有效的課堂教學效果。
1.生字詞PK
同桌兩人為一組,發給每組學生一張“登山”圖片,兩人互相輪流讀生字或詞語,讀出一個爬上一級臺階,先爬到山頂的獲勝。組里會讀的教不會讀的,比賽的同時互相幫助,共同提高。也可以組與組之間挑戰賽,男生組和女生組對抗賽,擂臺賽。通過一系列PK,激發了學生主動識字學詞的欲望,同時也增強了學生的集體榮譽感。
2.文本內容PK
信息獲得的多少與快慢直接關系到閱讀能力的強弱。在教學中應培養學生信息搜索能力,注重課文內容的理解。如在教學《記金華的雙龍洞》時,可設計100秒快速答題。在100秒內回答以下問題:⑴用“蜿蜒”說一句話。⑵課文按什么順序寫的?⑶洞口有什么特點?⑷孔隙有什么特點?⑸作者運用哪些方法突出孔隙的特點的?⑹內洞有什么特點?⑺找出文中的過渡句讀一讀?這種教學環節的設計不僅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了課堂氣氛,也鍛煉了學生搜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
PK游戲符合小學生爭強好勝的性格特點,能激起學生的學習斗志,誘使學生自主學習,是一種值得提倡的教學方式。
蘇霍姆林斯基說:“如果學生對學習沒有一種歡樂和喜愛……那么就說不上熱愛科學,熱愛知識。”面對活潑好動的孩子,小學語文教師應加以引導,改變教學方式,創設具有可動性的學習情境,這樣才能讓孩子們“動”得可愛,“動”得聰明,課堂也因“動”而更加精彩紛呈,智慧飛揚!
參考文獻:
\[1\]陳肖.以人為本,讓語文課堂"動"起來\[J\].小學教學參考,2013,(0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