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尚禮
新課程實施以來,仍有部分教師在認識上不深或理解上偏差,導致課堂形、實不一致,教學內容不明確,學習目標定位不準確,課堂結構設計不清晰,課堂教學缺乏讓學生有效探索體驗的過程,學生學習表面化,教學效率低下。為此,教師們都在尋求一種事半功倍的教學方法。近幾年,立足改進教法、著眼指導學法,取得了較理想的教學效果。
摸底調查目標定位操作流程實現形式教學結構
一、摸底調查要“細”
多年以來,每學年開始,我們都采取多種調查手段,統計入學成績,召開男、女生座談會,分別對優、中、后進生進行學習興趣測驗,自擬診斷性學習能力檢測題進行考試等方式,收集統計大量的數據進行調查研究,摸清學生原有知識水平和學習習慣,為制定有效的教學指導方案提供依據。
二、目標定位要“準”
在第一步的基礎上,得出結論,學生來自全縣14個鄉鎮的不同學校,若“一刀切”的統一要求,難免“饑”了優生,“難”了后進生,不能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針對這一現狀,把學、導的思想和目標定位在找尋一種適應于優、中、差不同層次的學生互說互助共同提高的教、學方法上;著眼點放在了縱向以改進教師“啟”為主,橫向以引導學生“議”為主的兩者交匯處,在借鑒了李庚南等名師教學方法基礎上提出了“分層教學法”和“五環(預習、聽課、看書、整理和回味)四人交流合作學習法”兩種“教”與“學”方法的同步改進方案。對“教”和學生的“學”有了準確的指導性。
三、操作流程要“實”
學、導應該是貫穿于教學的課前、課中和課后各環節中的循序漸進的過程;是體現于課前預習、課中聽講、自學讀書、整理知識(包括能力方法)和回味思路等五個環節上的動態思維系統、調控反饋系統和評價優化系統。忽視了“教”與“學”的任何一個環節,都會直接影響學導整體功能的發揮。據此想法,我們在“分層”教和“五環”學中,步步抓了落“實”。
1.提前一天預習——求落實。為改變以往預習應付、流于形式的惡習,重點抓了預習的兩步具體措施的落實。一是教學生準備了專門的預習筆記本,把本子中間對折分為左右兩半,左邊記預習筆記,記下預習日期、課題、目標、重點、難點、自認為典型的問題和好的學習方法;二是第二天早自習教師檢查組長、組長檢查組員、層層檢查簽字、落實預習筆記和作業。這一舉措,從根本上改變了以往學生只簡單讀讀原文,不動筆,不動腦應付了事的不良行為習慣,提高了預習的效果。
2.課堂聽講——求扎實。聽課始終是學生獲得知識和學習方法的主渠道。為此主要從三個方面要求、指導學生扎實地聽課。一要詳記、會記、巧記聽課筆記,教學生把課堂筆記記在預習筆記的右半頁,便于同一知識點左、右對照。筆記上詳細記錄那些老師“點”出的、課本上沒有的內容,這樣極大地減小了學習的難度,增強了識記效果。二要指導學生超前思考問題。教學生對重點詞句、思路方法在聽講之前先思維討論片刻,當老師講時再對照自己的想法,找出兩種思維的不同、優劣之處。這樣的指導和訓練,使學生親自經歷了成功愉快的享受和失敗挫折的洗禮,增強了學生學習的自信心和動力。三要教學生多感官發動聽課,課上不要求學生坐的端正,而要求學生眼、耳、手、口、腦一齊發動,時而寫、時而面對面講、時而動手做實驗、做游戲,甚至可以左顧右盼、跑來跑去……外行看似亂糟糟,但內行就懂這是在上活動性課,指導學生多方面學會學習。這樣用多活動替代單一的端坐上課,能使學生消除疲勞,保持持久的學習興奮性。
3.指導讀書——求務實。教科書始終是學生獲取知識的基本工具。有效指導學生讀書,是知識鞏固的過程,也是智力開發的過程和能力形成的過程,必須務求實效。為此每節課教師都要給出啟發性、引導性的讀書提綱(多是找重點、難點知識或方法思路),強制學生讀書五分鐘以上,教給學生圈、點、批、畫的方法。
4.整理知識組塊——求嚴實。每學完一節、一單元或一類知識,都要增加一節復習課,引導學生把那些前后呼應的系列內容及時組合成便于掌握的“類”和“塊”,強化知識、方法的組合和聯系,防止知識的隔裂和脫節。如“乘法公式的結構記憶法”等。
5.指導反思回味——求精實。陜西師大羅增儒教授曾經說過,要指導學生咀嚼已學過的重點知識和典型思路,推敲品嘗個中滋味,以獲取真正的奧妙,為今后所用。
四、實現形式要“活”
“分層教學法”和“五環學習法”指導實驗有機結合幾年來,我的實驗班學生較之對比班,在閱讀能力、理解能力,敏捷思路,解題速度,一題多變、寫作能力等方面都有了顯明的優勢。學生學習興趣、動機、意志和學習習慣等品質都得以優化。“分層教法”和“五環學法”指導,基本適應我縣少數民族學生學習實際。我們現已在全面推廣,初步改變了過去那種教師“一鳥入林”學生“百鳥無聲”的僵化學習局面,實現了每節課人人都“動”起來的新課程三維教學目標。
五、課堂教學結構要“明”
雖然目前課堂教學設計中,大部分教師已經關注到塊狀設計,能根據內容制定相應的教學目標要求,但仍有相當一部分教師在進行具體教學設計時混亂不清,前后內容顛倒,層次感不明,特別是在常態課的教學中這種現象更明顯。例如數學新授課的教學設計有一種非常有效的板塊設計,就是:情境引入——探究分析——構建模型——解釋分析——應用拓展。這種教學設計的五步結構既有利于學生學習數學知識技能,又能較好地讓學生經歷探索的心理體驗,還能充分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六、教學情境要有“趣”
數學是一門理性概念比較強的學科,它的思維性強,邏輯推理嚴密,內容比較抽象。因此,學生學習數學時常感到單調、枯燥、難學、無興趣,以致學生在課堂上不能積極主動的學習。要想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數學,教師要注意改進教學方法,培養學的學習興趣。學生的心理活動處于激活狀態,富有滿足感和愉悅感,從而激發學生的積極性,達到思想活躍。小學生以好動貪玩為天性,掌握了學生的年齡特點,抓住學生心理上的要求,努力創設快樂的教學情境,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只靠教材本身的圖文和教師抽象的語言,學生感到難學,而且覺得枯燥五味。如果教師能根據教材的需要,多使用教具、圖片演示,或師生共同自制簡單形象有趣的教具,或通過畫線圖等方法來理解內容而達到解題的目的,學生在學習中就會感到獲取知識的樂趣。
主動設置讓學生參與的教學環境,滿足學生貪玩的興趣。教學是師生雙邊互動的活動過程,學生是主體,我常用講故事、猜謎語活動進行課堂導入,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根據需要穿插游戲活動,使學生參與其中,讓學生在做中學,學中做。另外,我常用新奇有趣的現代化教學手段,滿足學生的好奇心。如在教學圓柱的表面積時,學生身邊不難發現圓柱的物體,這樣就可以引導學生自己動手,用一張紙去包一包自己的圓柱物品,再計算出它的表面積;又如,利用學生經常玩的積木,演示增減其中小塊積木,面積發生的變化就一目了然。常言道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以新穎、奇特的教學設計,有效地集中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在新奇有趣的活動中萌發對知識的要求,達到優化課堂教學的目的。
總而言之,“細、準、實、活、明、趣”應是我們數學課堂教學應有的特色,只要把它們有機地融會貫通、落到實處,我們的數學課堂就會綻放奪目的光彩。
參考文獻:
\[1\]劉健康.初中數學活動課程初步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1.
\[2\]劉毓慶.數學活動教學的研究與實踐\[D\].遼寧師范大學,2008.
\[3\]水玉鳳.初中數學活動課的實踐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