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蓉
讓學生學習數學、感受數學,培養學生用數學的眼光觀察世界、體驗生活,這就是人人要學有價值的數學的基本要求。本著生活離不開數學,數學離不開生活,數學知識源于生活而最終服務于生活的這一教學理念。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生活化生活離不開數學,數學離不開生活。《小學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經驗出發,創設生動有趣兒的情境,引導學生開展觀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動,使學生通過數學活動,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初步學會從數學的角度去觀察事物、思考問題,激發對數學的興趣,以及學好數學的愿望。”
一、數學教學與現實生活相聯系的必然性
《小學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經驗出發,創設生動有趣兒的情境,引導學生開展觀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動,使學生通過數學活動,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初步學會從數學的角度去觀察事物、思考問題,激發對數學的興趣,以及學好數學的愿望。”小學數學教學的生活化,就是通過創設豐富的生活情境,強調學生的生活體驗,凸現教學的實踐性和開放性,使學生學習的生活技能在生活中加以創造性地運用。數學課堂教學應以“兒童生活世界”為活動背景,以兒童原有的生活經驗為生長點,使兒童主動參與、自主發展,在活動中改變自己并不斷提出新的要求,培養出一種能動的、非順從的、非保守而具主動性的人。比如,我在教學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位置與方向》時,教學情境是這樣的。教師導入:“早晨,陽光明媚,學生高高興興地來到學校。課桌上,板凳上,地面上灑滿了陽光,溫暖和喜悅充滿了每個孩子的心頭。請同學們輕輕地把板凳放進桌子里面,尋找陽光。”學生自然而然地面朝東方站立。這樣的教學導入后面的教學重點,自然而然地就很容易。
二、數學教學與現實生活相聯系的密切性
我們在教學中必須注重聯系生活實際,積極發掘身邊生活中的數學,讓數學教學回歸自然、生活實踐,這樣就會提高學生學習數學、探索數學奧秘的興趣,學生就會主動、輕松愉快的參與到數學探索活動中,提高數學課堂的實效、高效性,迅速提高學生的數學水平和數學能力。
1.在教學中必須注重聯系生活實際,積極發掘身邊生活中的數學
讓數學教學回歸自然、生活實踐,這樣就會提高學生學習數學、探索數學奧秘的興趣。例如,我在教學小學數學三年級《位置與方向》時,我利用百度地圖,高德地圖讓學生尋找方向,辨別地圖上的位置與方向。課后我還留了作業,讓他們打開手機百度地圖根據地圖找方位和地點。學生就會主動、輕松愉快的參與到數學探索活動中,提高數課堂的實效、高效性,迅速提高學生的數學水平和數學能力。
2.數學教學生活化,可以向學生滲透應用數學的意識
向學生滲透應用數學的意識要從小做起。例如,我在教學小學數學四年級《分數的初步認識》時,在課堂上我請學生帶來了月餅親手分一分,學生在分月餅的過程中領悟了平均分的重要性。分月餅的原則:一定要平均分,平均分是《分數的初步認識》這一課的教學難點。在學生動手操作的過程中,親身體驗了分月餅的過程,分月餅的原則。突破了教學難點。生活化的教學氣氛是教育教學活動中學生主動活潑積極發展的基礎,也是學生愉快學習,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實現知識創新的重要條件。
3.數學教學還可以培養學生從生活中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要不斷地培養學生學會從生活中提出數學問題的能力,并通過分析這些問題,從而解決這些問題,最后再通過回顧這些問題與結論的可行性推動數學水平的不斷提高。例如,在教學小學數學二年級《解決問題》,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在課堂教學中盡量讓每一位孩子發言,說說他們的想法,其他同學一起解決。在課堂中主動提出問題的學生在思考,與其擔心因擾亂課堂紀律而打消學生的積極性,不如順水推舟,讓他當回老師,說不定他會有更新穎的想法,讓他成為課堂的一個亮點。
三、數學教學與現實生活相聯系的實踐活動性
教師要善于發現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從孩子的心理特點出發,設計孩子感興趣的生活素材以豐富多彩的形式展現給學生。托爾斯泰說過:“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要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數學知識雖然單調枯燥,但蘊含著豐富的可激發學生興趣的因素。因此,在新課教學時,教師要充分利用這些因素,將數學知識與學生生活實際緊密地聯系起來,把社會生活中的題材引入到數學課堂教學之中,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使求知成為一種內驅力。生活中處處充滿了數學。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可通過創設不同生活環境,讓學生置身于生活的氛圍中,對數學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與強烈的求知欲,不斷學會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發現、思考和認識周圍的世界。使他們充分認識到生活與數學的密切關系,感覺到身邊的數學,對數學產生親切感,激發學習數學、發現數學的熱情。同時,在體驗、分析、判斷、理解生活實例的過程中,不斷學會積累思維方法和數學思想。創設生活情境的方法一般是通過游戲、故事造境,環境營造,媒體輔助等來聯系生活、模擬生活。
四、利用游戲、故事,創設生活化情境
愛玩好動是孩子的天性,寓數學知識于游戲活動和故事情境中,學生在玩中學,學中玩,學生學得有趣、學得愉快、學得主動、學得深刻。如在教學《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一課時,教師創設了“小狗汪汪過生日”的故事情境,讓學生講小狗汪汪過生日的故事,通過拓展故事情節,很自然地引出了許多的用除法解決的數學問題。教師讓學生互相提問、解答,要求學生把問題說完整,在互動中培養學生的數學意識。學生在生動活潑的實踐中親身經歷了探究知識的過程,始終體驗著學習的成功和樂趣從而在不知不覺中學到數學知識。俗話說:“聽過會忘記,看過能記住,做才能理解。”在教學《認識人民幣》時,為了使枯燥的計算貼近生活,把課堂設置成玩具超市,給學生平時喜歡的玩具貼上價格標簽,讓學生從中任意挑選兩種自己喜愛的玩具,并算一算共需付多少錢,自然地將本節課的數學知識蘊含在購買玩具的生活場景中。讓學生玩套圈的游戲,提出數學問題,進行加減計算……這些活動使學生學到了知識,并且搞活了課堂氣氛,大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總之,數學教學中采用“生活化”的教學模式,對于學生更好地認識數學、學好數學、培養能力、發展智力,促進綜合素質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讓學生學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周圍的客觀世界,讓學生會因為數學學習而感受到生活的豐富多彩,讓學生盡情地體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因此,數學教學要瞄準與學生生活經驗的聯系點,并架起數學與生活的橋梁,將數學知識因貼近生活而變得生動有趣。從而增強學生學好數學的內驅力,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濃厚興趣,提高數學修養和實踐應用能力。
參考文獻:
\[1\]小學數學教學論.人民教育出版社.
\[2\]小學數學新課程標準.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