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歡
立足中職德育課教學實際,從“行動導向法”的含義、特征以及在德育課程教學中的具體運用等三個角度,淺析行動導向法對促進中職學生學習主動性、提高職業能力、提升職業道德境界的良好教學效果。
行動導向法德育課應用德育課是學校德育工作的主導渠道,是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陣地。《職業道德與法律》課程是中職學校德育課程的主干課程,整個課程體系分為:道德部分與法律部分。通過此門課程的教學,將社會需要的政治思想、道德準則、法律觀念等多方面的規定和要求,轉化為學生的思想、覺悟以及行為準則和行動指南,從而幫助學生增強道德意識、養成道德習慣與樹立法治觀念,提高維權意識。
一、“行動導向法”的含義
行動導向教學理論是20世紀70年代在德國職業教育界出現,對世界職業教育界產生了較大影響的教育理論。行動導向法并非某種具體的教學法,而是一系列有利于提高學習自主性、提升職業能力、提高教學實效性的教學方法集合。行動導向法強調教學過程中的學生中心,它通常圍繞某具體問題或課題和項目開展教學活動,它強調教師要準備教學情境、營造教學氛圍、組織和引導教學過程,并幫助學生在自主探索中獲得行動方法和思維鍛煉,從而形成一定的職業技能。行動導向法注重學生學習過程,重視培養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對知識能力的內化與運用,重視培養學生敢于實踐、主動探索、精益求精的品質。行動導向法的核心在于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
二、“行動導向法”的特征
第一,強調學習主動性。中職生是學習的主體,也只有當他們成為學習的主體時,才能真正進入自覺的、積極的良好狀態。只有他們“發揮自主性——以自我獨立的思考和觀察為基礎做出自我選擇和決定,體現主動性——積極主動的思考和觀察為基礎做出自我選擇和決定,具有獨立性——能獨立參與學習活動,獨立支配自己行為的意識及能力,那么才能實現創造性——以探索和求新為特征實現對現實的超越”。行動導向教學法將學習者看成積極的行動者,提倡學生對學習過程的自我控制,教師轉變為引導者、咨詢者,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咨詢與自由行動的空間,從而使學生有更好的發展。
第二,注重職業能力。“以能力為本位”是中職學校的教育理念,加快培養素質高、本領硬、就業競爭力強的勞動者是中職教育的任務。行動教學法強調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旨在將學生培養成具有可持續學習本領的勞動者,在信息化時代和學習型社會中建立起自主學習、終身學習的嶄新理念,以及良好的環境適應能力和獨立思考、敢于質疑、勇于探索、勤于實踐的品質與素養,從而讓學生在競爭激烈的社會中立足與發展。
三、“行動導向法”的具體應用
1.選擇采購方案,培養職業道德意識
采購難題:本部門需要購進一批獼猴桃,進口獼猴桃10元一個,本地貼牌“進口”5元一個,甜度及口感與進口產品幾乎一樣。采購部需進貨總額1萬元,如何選擇進貨商品?(A方案為采購進口獼猴桃,B方案為采購本地“貼牌”獼猴桃,C方案為AB方案各進貨一部分。)
將學生分為7個學習小組。采購方案選擇如下:A方案3組;B方案0組;C方案3組。從小組選擇的采購方案分析:AB方案的選擇反映了大部分同學有一定的職業道德意識,他們清楚在職業活動當中要銷售優質產品,不能夠有弄虛作假的行為,懂得要合法經營、信守承諾、真實無欺。C方案選擇的小組表示,高端品牌超市,首先要樹立品牌形象,不能夠虛假經營,破壞企業的信譽。但因進口與本地“貼牌”的商品進貨價格相差甚遠,但在外觀上并無差異,適當采購一些“冒牌”產品,既不會讓消費者發現,影響超市名聲;又能夠獲得高額利潤,增加企業收入。此種方案在對利潤與誠信的權衡中,存在僥幸的心理,看似兩全其美:既能謀得利益,又可維護聲譽;但實則風險與隱患并存。在此,教師指出:在職業活動中,要堅持慎獨,入暗室而不欺!一個人在公眾場合,有人監督的情形下容易遵守職業道德規范,而在獨處、無人監督時,則難以遵守職業道德。在職業道德上要做到慎獨,就需要在職業活動中的“隱”“微”處下功夫,要有堅定的職業道德信念,要誠實守信、童叟無欺。
誠實是為人之本,守信是立事之先,雖然社會上存在投機取巧、坑蒙拐騙、短斤缺兩、弄虛作假的現象,但是這些都只能獲得眼前利益,稍有不慎,便會作繭自縛。一個企業要取得長期的發展,一個人要獲得長足的進步,就要堅持誠信的理念,守住道德的信念,嚴格按照道德要求來行動,在職業活動中堅持慎獨、慎微、慎初,堅守職業道德規范,做道德品質高尚的職業工作者。
2.制定銷售計劃,提高職業能力
銷售困難:根據超市對本部門盈利的要求,本月獼猴桃的銷售盈利要達到2萬元。根據活動一中本組購得的商品,制定促銷方案并派代表進行展示。
通過讓學生制定銷售方案,迎合學生的興趣和需求,引導學生在與專業對應的職業情境中,在動手實踐中,構建起自己的知識、經驗、態度、能力體系,從而提升學生的職業能力。
學生在此活動中,計算成本、分析需求、制定價格、預設風險、謀劃盈利,充分運用了會計專業知識和技能,通過將教學內容與專業知識結合,充分關注了學生的興趣與需求,學習者全身心投入,腦心手結合,從而提高了專業能力。同時,小組在制定銷售計劃時,結合時下的“雙十一”“雙十二”銷售熱點,綜合考慮大眾消費心理,提出促銷方案,并與其他小組展開競爭,充分展現了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學會學習的方法能力。另外,要求小組間互評他組銷售計劃,通過相互發現問題、指出風險、提出建議,共同完善銷售計劃,從而提高了學生間學會共處,學會欣賞、學會合作的社會能力。
職業能力是職業教育的核心。職業教育所倡導的“能力為本位”不僅僅是技能,也包括了職業道德規范、思維能力、表達能力、團隊協作能力、繼續學習能力等關鍵能力在內的綜合職業能力。專業能力為個人的生存打下基礎,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是為個人的發展打下基礎。行動導向法通過在教學中將專業能力、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綜合起來培養,以形成使學生具備未來職業發生變更或是崗位產生流動時,能在社會上重新定位的關鍵能力。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通過實踐實現能力的內化與運用,不斷提升自身綜合能力,從而適應職業的需求和時代的發展。
3.發表公關聲明,提升職業道德境界
危機處理。超市被新聞媒體曝出“貴族”獼猴桃的真實身份——用本地貼牌產品冒充進口產品。消費者紛紛退貨,超市形象大受影響,超市應該如何處理此次誠信危機?小組討論并為超市寫一份聲明。
采購環節中,C方案看似能獲得高額利潤,但以次充好、以假亂真的風險時刻存在,媒體曝光的事實產生的信譽危機就是最好的說明。通過讓學生小組合作書寫公關聲明來化解誠信危機的活動,旨在讓學生意識到職業活動無小事,職業道德不能馬虎,貪圖一時之利終究會釀成大錯。在職業活動中,要做到省察克治,要對照職業道德規范不斷地反思自我,找出思想和行動中的不足,在發現不足的基礎上,努力對其進行克服與修正,同時要不斷提高自身明辨是非的知識和能力,嚴格按照職業道德規范約束自我,積極養成良好的職業習慣、努力提升職業道德品質,從而讓自己成為一個優秀的職業工作者。
“行動導向法”在中職德育課中的運用中,教師從知識的傳授者轉變為課堂組織者,學生從知識的接納器轉變為學習的主體,教學過程從教師主宰課堂轉向為師生共同參與、積極互動。讓學生在富有吸引力的課堂氛圍中獲取未來職業生活的能力,并能夠自覺在實踐中踐行職業道德,從而提升自身道德水平和文化修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