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剛
素質教育是以培養人的全面素質為目的教育。它要求我們在體育教學中,不但要教會學生鍛煉身體,而且要關注其情感的陶冶以及人格的形成。這就要求擺脫傳統的以教師為主的教學模式,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變要我學為我要學,使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題作用有機結合起來,大力挖掘體育教學中蘊涵著的極其豐富的育人因素,在體育教學實踐中發展和培養學生的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實踐“體育育人”。
素質教育體育教學道德素質實施素質教育,既給體育教師帶來了機遇,同時也帶來了挑戰。傳統的體育教學由于長期主張“以教師為中心”,片面的注重對體育運動的精細講解,把以練為主的體育課變成了以講為主、以教為主,且在組織上,過分強調集中化、統一化、紀律化,因而忽略了對學生能力和素質的培養,使得體育教學不能與全民健身計劃、終身體育有效接軌。由于這些弊端的存在,體育教學失去了應有的生機,使不少學生產生了厭學體育的思想,不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的發展。那么,如何讓學生愛上體育課,在體育教學中有效地實施素質教育呢?
一、應該著力提高體育教師自身素質
實施素質教育的最后落腳點主要是課堂教學,沒有高水平高素質的體育教師,就培養不出高水平高素質的學生。素質教育對學校體育提出的要求即是對體育教師的要求,因為體育教師是體育活動的組織者,對學生的發展起主導作用。作為體育教師,首先,要樹立高度的事業心、責任感。熱愛本職工作,熱愛學生,善于處理各種人際關系,具有高度的協同能力。其次,要有明確的工作目標,要端正教學思想,從適應社會需要,培養人才的素質出發,樹立以育人為目標的現代教育觀、人才觀、質量觀,樹立學校體育為健身、益智、育德、促美的觀點。能運用現代先進的教育教學理論進行教學。不斷精進行體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體育教學效益。第三,體育教師要有淵博的知識和多種技能。從理論到實踐掌握體育教學的各種專業知識和技能技術,并能根據教改的需要,不斷地學習和掌握其他新的與體育教學有關的知識與技能技術。為此,教師除對所任學科知識的融匯貫通之外,還要對相關學科有一定的造詣,同時還要具備較好的語言表達能力和課堂應變能力等。這樣,教師在執行體育教學任務時就會得心應手,提高教學效果。
二、精心育人,努力提高學生的道德素質
體育教學中,教材和課堂組織教學的特點是需要學生用身體參與練習,學生之間相互配合來獲得知識和技能,這在客觀上為培養學生的道德品質提供了條件,同學之間互相配合,友好相處,培養了同學之間的團結友愛,互相幫助的好習慣,同時也培養了學生愛國主義思想,集體觀念。增強了自尊心和自豪感。通過體育教學培養學生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的思想品質,樹立正確的體育道德觀,讓學生具有勇敢頑強、團結進取、活潑開朗的精神面貌,以及誘導學生養成維護道德規范、遵紀守法的良好習慣。
體育教學的思想品德教育是教學中結合課的內容的傳授進行的,不能空洞說教和脫離教材生拉硬扯,要細心構思巧妙安排,以畫龍點睛的揭示、引導學生去感悟,使學生在鍛煉身體的同時,不知不覺地受到思想品德教育。比如,游戲教學可以培養教育學生遵守規則,友好相處,增強競爭意識。武術練習,讓學生了解武術是中華民族傳統體育,向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教學中,教育學生對應做的事自己要堅持不懈,培養學生克服困難的意志和毅力,體育課的學習很苦很累,要求學生必須具有吃苦耐勞的精神,必須具備不怕困難,勇往直前的品質。例如,在技巧“跪跳起”教學中,有些學生不敢做,這里面既有技術問題,也有害怕心理。因此,教師應根據循序漸進的教學原則,耐心講解示范,由易到難地引起學生逐步掌握動作,培養學生堅強的意志品質。
體育課上,教師要求體質好的學生幫助體質差的學生完成教學任務,幫助有困難的同學解決問題,培養學生助人為樂的好思想。教育學生樹立見義勇為、敢于同壞人壞事做斗爭的思想,培養學生為他人服務的意愿和行為。
根據學生的身體素質、接受能力、個性差異、隱性適度地分層教學,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心理、生理的需求,激發學生體育學習的興趣。使學生對枯燥的教材教學不是苦學,而是“樂”學。讓學生動起腦筋,邊想邊練。這樣的學習興趣高,學習效果好。培養學生的自信心。
三、精心設計教法使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同時提高能力
傳統的體育教學往往以教師為主,學生沒有自由表達的機會,總是教師教什么學生學什么練什么,在一般情況下,都是教師講解示范動作——學生模仿(徒手)練習——學生(持物)練習等環節,扼了學生個性的發展,實施素質教育,必須以學生的活動為主,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和主動精神,變“要我學”為“我要學”,讓學生做體育學習的主人,使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有機地結合起來。
建立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雙邊教學活動關系,才能把課堂教學活動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因此為了讓學生能更好地配合完成教學任務,在備課的基礎上必須設計教法。備課應做到一是備教材,聯系學生實際,明確重點與難點抓住教學中的關鍵;二是備教材的設計,在鞏固舊知識的基礎上學習新知識,重視學生能力的培養;三是備教學中的器材運用;四是備教材之間的聯系;五是備集體或分組體育小助手的活動程序和內容,使學生養成閱讀課本的習慣;敢于發表意見的習慣;課外閱讀體育刊物的習慣;集中注意力,專心致志的習慣;使用體育器材進行體育鍛煉的習慣;講普通話的習慣。從而提高學生能力,增長知識。
四、深化體育教學改革,提高體育教學質量
由于傳統體育教學存在諸多弊端,不適應素質教育的需要。因此,只有深化體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體育教學效益,在體育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才能有可靠的保證。
提高認識轉變觀念。要提高素質教育的戰略意識和緊迫感,在輿論導向、體育課程、教材建設、師資隊伍、科學管理、評估等方面為素質教育創造條件。提高對學校體育在素質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認識,充分發揮體育教育的功能。在此基礎上,要實施素質教育還要轉變觀念,總的是要牢固樹立面向全體學生觀念、育人觀念,讓學生生動、活潑、主動發展的觀念。傳統的體育教學過分強調教師的主導作用,管得過嚴,課堂氣氛嚴肅有余,活潑不足,這不利于學生的主動發展和創造力的發展。實施素質教育應當把教學氛圍變得寬松和諧,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充分發揮他們的主體作用和主動精神。要充分相信學生讓學生放手去做,這樣學生才能由被動變主動,真正在體育課中體驗到運動的樂趣。因此,推行體育素質教育,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重視學生的個性需要與發展,要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為出發點。
總之,實施素質教育,對學校體育工作和體育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了更好地發揮學校體育在素質教育中的作用,體育教師必須努力提高自己的政治思想水平與業務素質,善于吸收先進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結合實際,把學校體育改革推向深入,全面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在培養學生“體育意識”“興趣”“習慣”和“身體鍛煉能力”的同時,尊重學生個性并使之得到充分發展,讓學生在運動場上獲得較大的自由空間與時間,發揮自己喜愛的活動方式來進行自主體育鍛煉,并由此養成良好的運動習慣而受益終身。
參考文獻:
\[1\]蘇克娜.對體育教學實施素質教育的幾點認識.吉林體育學院學報.
\[2\]朱榮菊.走進新課程.與課程實施者對話.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3\]季瀏.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解讀\[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