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秀蘭
【摘 要】數學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教師要轉變教學觀念,在教學時要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及知識,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充分挖掘和利用生活中的教學資源,創設生活情境,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生活中,體會到數學的應用價值,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提高教學效率。
【關鍵詞】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策略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隨著教學改革的深入,我們的數學課堂教學開始變得更自由、更靈活,學生也始終在愉快的狀態下積極地學習數學,這的確是我們數學教學改革的一個可喜變化。著名數學家華羅庚曾說:“就數學本身來說,是壯麗多彩、千姿百態、引人入勝的……”入迷才能叩開思維的大門,智力和能力才能得到發展。新的《數學課程標準》更多地強調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從生活中捕捉數學問題、探索數學規律,以及主動運用數學知識分析生活現象、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在教學中,教師應注重從學生的生活中抽象數學問題,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挖掘學生感興趣的生活素材,以豐富多彩的形式展現給學生。具體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起:
一、創設生活情境,進行有效的數學教學
上課過程中,老師應該注重課堂氣氛的活躍性,通過營造輕松活躍的氣氛,為學生學習效率或者是能力的提升打好基礎。在課堂上通過引入一些生活情境,讓學生在課堂上能夠切實的感受數學知識解決日常生活問題的重要作用,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積極性和熱情。例如,在進行兩位數乘法的教學中,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門票問題,大人門票一個人20元,小學生10元,如果人數超過50人,那么票價一律15元,一所小學其中教師15人,學生100人,問怎么購票才比較合算?針對這種生活情境,可以讓學生通過現場模擬的方式,間接地介入現實生活,找到最合適的購票方式,熟悉兩位數乘法的相關規則方法,培養了學生運用所學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另外,例如在學習“三角形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章節時,通過劃定出一個三角區域,讓學生分別沿著三條邊線行走并進行計時,最后通過計算得出結論來確定課本知識是否正確,這樣既提高了學生上數學課的熱情,同時還可以通過實踐活動鍛煉自己的相關能力。
二、用數學的知識去創造現實生活
數學學習是與“現實”生活密切相關的,學生從現實中學習數學,再把學到的數學應用于現實中去,這樣就可以通過自己的認知活動,實現數學觀念的構建,促進知識結構的優化。由于實際問題是錯綜復雜的,因此,只有讓學生在參與社會生活后,才能得真正地學好數學。例如,許多學生都夢想設計出他們的理想臥室。在高年級學生學習了面積和體積的知識后,可以安排如下一道作業:設計你的臥室。在這個練習中,學生的設計受到尺寸和價格的限制。他們必須先做好地面的設計,包括家具擺放的位置,還要選擇適合室內空間的地板覆蓋物、粉刷墻壁和天花板的涂料、空調和供熱設備等。學生興趣盎然,他們設計好圖紙后,有的去建材市場咨詢地板和油漆價格,有的在網站上查找空調的型號、功率、價格……活動的結果令人驚喜,他們已經開始評價布局的合理性、物品的性能價格比、美觀與實用的關系等。在這一活動中,學生既能將已學知識應用到實際中去,又要考慮實際生活中的各種問題,這就大大提高了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創造力,同時又從中了解了社會。
三、數學語言運用生活化,從生活經驗入手,調動課堂氣氛
數學教育家斯拖利亞爾曾說過,數學教學也就是數學語言的教學。同一堂課,不同的教師教出來的學生,接受程度也不一樣,這主要取決于教師的語言水平。尤其是數學課堂教中不能設置同一目標要求,而應該針對學生之間的差異性,實施分層講解指導活動,并組建起合作學習探析小組,開展問題解答分析活動,以此保證作業指導的實際效果。如“簡易方程”一節課作業指導中,教師根據該節課教學目標要求,針對好中差三類學生群體采用分層講解的教學方法,組織小學生組建合作學習小組, 開展小組共同研究分析學習活動,借助于群體的力量,實現問題的有效認知,從而帶動中下等學生群體更為深入的認知和掌握解題方法要領,推動全體學生共同進步發展。
在以上論述內容基礎上,教師還要善于抓住數學知識點之間的內在聯系,將已學的數學知識內容融入其中,滲透將要學習的內容,以此培養小學生數學綜合運用能力,為更好學習新知做好鋪墊。
【參考文獻】
[1]李秀月.談如何提高小學數學作業課講解的有效性[J].小學教學參考,2011年27期
[2]徐珂.論數學方法在小學數學作業教學中的應用[J].科技創新導報,2011年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