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瑩仙
摘 要:九龍街道小黃姜(生姜)種植歷史悠久,是羅平縣小黃姜主產鄉(鎮)之一,隨著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向深層次推進,小黃姜產業化發展已越來越重要。本文簡要闡述了九龍街道小黃姜生產的現狀,提出了小黃姜產業開發中存在的問題和困難,分析了小黃姜產業的發展全景。提出了小黃姜產業化發展應合理規劃,加強領導,完善技術服務體系,打造品牌等對策建議。
關鍵詞:生姜;發展現狀;對策
一、種植現狀
小黃姜是九龍街道繼烤煙、油菜、畜牧業之后的又一個重要支柱產業。九龍街道所轄22個村居委會,有耕地面積91699畝,除堵木、撒召、舍恰、啟樂等村委會海拔較高,氣溫較低,種植較少外,其余都可以大面積種植小黃姜。通過多年的生產調查發現,平均每年種植面積約為38500畝,占總耕地面積的40%,總產量達5775萬公斤,總產值5560萬元。
二、生姜產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和困難
1.生產秩序混亂。過去,小黃姜生產是我街道的副業生產,缺乏科學的種植技術和規范化種植。20世紀60年代,生姜主要用來做咸菜和日常佐料,致使市場需求量大大減少。改革開放以后,人民的生活水平越來越高,優質的小黃姜需求量逐漸增加,價格也逐年上漲。在政府的決策引導下,姜農積極性大大提高,開始大規模種植,生姜也成為九龍街道的一項支柱產業之一。但由于缺乏科學的管理,科學的種植區劃,小黃姜生產秩序混亂,嚴重影響了小黃姜綜合效益的提高。
2.栽培管理技術粗放。在小黃姜的生產中,墑面寬窄不一,寬的達5米以上,窄的2米左右;溝的深淺不一,導致墑面積水;農家肥用量偏少,化肥施用不當 , 氮、磷、鉀搭配不合理,特別是鉀肥,有少數農戶直接不用;用種量多,株行距不一:病蟲害防治不到位,整個栽培技術 比較粗糙。據測產分析,有的畝產高達3000公斤以上,有的則不足500公斤,正常產量在1500---2000公斤之間。由于小黃姜規范化種植起步較晚,農民學無榜樣,看無樣板,問無專業部門,傳統種植現狀難以改變。
3 病蟲害防治困難。小黃姜病害主要有:姜瘟病(姜腐爛病)、斑點病、炭疽病;蟲害主要有:姜螟、小地老虎、姜蛆、螻蛄等。其中姜瘟病是最容易發生又是最難防治的病害,一旦發生,迅速擴散,且傳染途徑廣泛,目前國內外無藥可治,只能采取簡單的輪作制,減少復種指數來抑制病害的發生,所以小黃姜的生產受到嚴重影響。
4.加工業落后。九龍街道雖然每年生產的鮮姜近萬噸,但都是在農戶自建的、較簡陋的烤姜爐上用明火燒烤。鮮姜脫皮雖然由傳統的人工去皮發展到機械去皮,但是所用的鮮姜脫皮機也是用粗劣的材料制造,不但沒有達到去皮的目的,而且把鮮姜塊嚴重刮傷,這樣既造成了原料損失,又影響了干姜塊的質量,使原本質量好的姜塊變得毛草、粗糙和去皮不完全,達不到標準,影響了干姜塊的售價。用一些簡陋的爐床烘干,使干姜塊的含硫量偏高,影響了干姜塊的品質。在當今這個崇尚綠色保健食品的年代,這樣難免影響產品的質量,致使銷路難于拓展,從而使姜的產品價格不斷下滑。
三、發展對策
1.加強領導,提高認識,轉變觀念。九龍街道政府及相關部門應成立生姜產業開發領導小組,領導小組各成員在生姜產業發展中要有明確的分工和具體的職責、任務,有相應的技術人員真抓實干,狠抓實踐,把工作一步一步地落到實處。
領導小組對生姜產業化發展要有長遠規劃,在生產技術、生產資料、流通方面,為農民和企業創造良好的政策環境,做好產前、產中、產后一條龍服務是九龍街道小黃姜產業健康、持續、穩步發展的根本保證。
2.制定優惠政策,引進資金辦廠加工生姜。在上級政策允許范圍內制定一系列生姜產業化發展的優惠政策和相應的保障措施。從引進外資,引進龍頭企業,建立生產基地,推廣科技措施,促進流通,銷售等方面做好工作。縣政府通過互聯網廣泛宣傳羅平小黃姜,已引進云南慷葆食品科技有限公司的投資,對羅平小黃姜進行深加工和精加工。同時,我街道要制定優惠政策,擴大融資渠道,引進外資、民間資金,新辦1--2個干姜加工廠,生產不同的生姜制品,以適應不同消費者的需求。對農村生產加工大戶進行重點培訓和技術指導,改造燒烤加工爐床,提高加工技能和科技含量。
3.增加科技投入,建立服務體系。九龍街道小黃姜雖然種植歷史悠久,且勞動人民積累了一定的種植經驗,但綜合生產水平和栽培管理水平不高,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沒有專業的技術人員和機構抓生姜生產,沒有科技投入。因此,建議政府支出一定的科技經費,通過示范樣板,建立示范基地來帶動千家萬戶,循序漸進,逐漸形成規模化生產,實現規模效益,從農技站抽出3--4人成立小黃姜科技推廣小組,專門從事生產服務工作,做好一些試驗示范,如科學施肥、化學除草、生物殺菌、品種選育、病蟲害防治等,建立一套完整規范的生產技術體系。
4.強化規范化種植。精心選地、整地、開墑、掌握播種節令,合理區劃和輪作,能有效地預防病蟲害,特別是姜瘟病。積極宣傳“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一旦發現姜瘟病病株,立即拔除,遠離小黃姜種植區銷毀,同時用生石灰處理病源周圍,或者用5%的硫酸銅,72%農用鏈霉素兌水灌溉根,防止病毒蔓延。
5.加強科技培訓,提高產品質量和生產效益。對農戶進行生產技術培訓,掌握栽培技術,提高商品率和生產效益,加強對示范基地的管理人員、營銷人員的管理知識與營銷策略的培訓與知識估計更新。
6.開展宣傳活動,打造品牌產品。政府應組織有關部門和人員,加大宣傳力度,吸引有實力的企業和能人到我街道投資辦廠,對小黃姜產業進行全方位開發,實行“公司(廠、商)+基地+農戶”的產業規模化發展,解決農戶的后顧之憂。完善市場機制,進一步提高小黃姜產業的綜合效益。
四、結語
生姜產業化發展,面對的是千家萬戶,提高勞動者素質是基礎;領導重視,各級支持、社會關注是保障;經費投入是核心;加強技術指導是前提,辦好樣板是關鍵,只要我們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角印地認真做好各項工作,加快生姜產業化發展,九龍街道農民收入一定能上一個新臺階。
參考文獻:
[1]云南省第二次土壤普查資料第097《羅平土壤》,1987年6月編.
[2]全國中等農業學校教材《土壤肥料學》,中國農業出版社,1993年出版.
[3]羅平縣生姜技術推廣站2005年1月1日發布《無公害食品羅平小黃姜栽培技術規程(試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