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平
近年來,甘肅把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作為全省義務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通過統籌優化資源配置,改善薄弱學校辦學條件,提高鄉村教師待遇,加強教育信息化建設等一系列舉措,不斷推進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主要做法有:
優化布局結構,大力改善薄弱學校辦學條件
一是合理布局城鄉義務教育學校,結合區域內適齡兒童、少年的數量和分布狀況、地理環境、交通條件等情況,統籌考慮現有教育資源、中小學服務半徑、建設標準和教學保障能力等因素合理布局城鄉義務教育學校。二是加快實施“全面改薄”項目工程。2014~2016年全省累計投入各級全面改薄資金145.3億元,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生均校舍建筑面積增加1.34平方米,更新學生課桌椅131.7萬套,項目惠及1.12萬所義務教育薄弱學校、252萬名義務教育學生,分別占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數和學生數的83%和93%。三是在農村地區建設寄宿制學校。2014~2016年,建設寄宿制學校1928所、新建學生宿舍66.22萬平方米,購置學生用床18.23萬張,基本消除了“大通鋪”現象,實現了寄宿學生一人一床。四是加強教師能力培訓。采取送教下鄉、頂崗置換、專家指導、校本研修、網絡輔導等多種形式,著力提高教師職業素養,2016年共培訓中小學教師和校長10.31萬人次、幼兒園教師和園長1.84萬人次。
堅持因地制宜,積極探索義務教育均衡發展
一是結合實際開展“三六”或“四五”分學段探索。“三六”學段即小學1~3年級學生就近在村小或教學點就讀,4~9年級轉入鄉鎮中心小學或城區學校就讀。“四五”學段即小學1~4年級學生就近在村小學就讀,5~9年級在鄉鎮或城區初中學校就讀。二是探索義務教育區域均衡“一體化”辦學。如蘭州市嘗試“聯校辦學”“聯片辦學”“集團化辦學”等多種辦學模式,實行管委會管理體制,牽頭學校校長任“管委會”主任,各辦學聯合體在管理體制上實行“兩獨立、四不變”:即各相關單位和學校保留獨立法人資格、獨立財務管理;學校現有名稱不變、編制不變、建制不變、隸屬關系不變。三是實施學校發展聯盟校工程。如嘉峪關市選派優秀教師到農村任教,農村學校選派有潛力、可塑性強的教師到城區學校任教,城區學校和農村學校在教研等多方面密切合作,縮小校際差異,“形成以城帶鄉,城鄉一體,優質帶動,共同提高”的互動發展模式,城市學校入學難、大班額和教育不均衡、農村教學質量低等義務教育均衡發展難題得到有效緩解。
落實保障政策,堅定不移辦好義務教育小規模學校
一是保障小規模學校正常運轉。持續落實好農村地區不足100人的規模較小學校按100人核定公用經費等相關政策,提前下達城鄉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公用經費專項基金,對規模小于100人的學校“帶帽”下達公用經費補助資金,確保及時足額撥付。二是加強小規模學校教育信息化建設。為鄉村小規模學校配置數字教育資源接收和播放設備,配送優質數字教育資源,實現全省教學點數字資源全覆蓋,使所有小規模學校及時動態接收優質教育資源。2014~2016年,全面改薄項目配備49400套多媒體設備,實現全省“班班通”全覆蓋,全省中小學互聯網接入率達到86.85%。三是積極探索辦好小規模學校的有效機制。采取對口幫扶、學校聯盟、學區化管理等多種方式,統籌小規模學校課程和教師調配,按照“學生不動資源動”的原則,通過音、體、美教師聯校走教、集中備課等措施,保障小規模學校開齊開足國家課程。如天水市秦安縣在隴城鎮建成了集食宿、辦公、管理于一體的教育園區,實行“六統一”的運行模式,即教師集中在園區統一食宿、統一接送,各校課程由園區統一安排,教師由園區統一調配,學科在園區內實行統一走教,教研教改統一進行,穩定了農村教師隊伍,實現了教育資源共享。四是鼓勵社會公益組織支持農村小規模學校發展。充分利用社會資源,促進小規模學校發展,在教師培訓、捐資助學、農村留守兒童關愛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如借助清華大學舉辦了中小學校長管理能力提高班,對全省58個貧困縣的百名農村校長進行了培訓;依托上海華信公益基金會等援助項目培訓中小學、幼兒園教師4500人。
提高鄉村教師待遇,夯實城鄉教育一體化發展基礎
一是切實提高鄉村教師待遇。2016年將“為58個集中連片特困縣和17個插花型貧困縣鄉村中小學和幼兒園教師發放生活補助”列入省委省政府為民辦實事項目,已發放鄉村教師生活補助資金6.03億元16.37萬名鄉村教師受益,實現人均月補助標準“不低于300元”的目標。二是積極實施“邊遠艱苦地區農村學校教師周轉宿舍建設計劃”。將符合條件的邊遠艱苦地區農村學校教師納入當地政府住房保障體系,2015~2016年共建設教師周轉房3191套。三是加大教師補充力度。加大貧困地區教師補充力度,按需設崗、按崗招聘、精準補充,2016年全省招聘中小學、幼兒園教師5932人,其中鄉村教師占96.4%。
編輯:張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