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楓逸
據《成都商報》報道,有網友發微博稱,其妹妹在成都市金堂縣福興中學讀初一,這學期剛開學,班主任就要求班上同學每人交100到200元保證金,“保證學習不下降,如果犯錯或者下降就扣錢,一般交100元,不好管的交200元。”據當事班主任介紹,這筆錢“是學生主動提出交納的保證金,用于規范學生的行為習慣,且在開學時一一告知家長,家長也同意。”對此該地教育局回應,已將錢全部退還給學生,并將嚴格處理此事。
收取保證金事件再次說明,應試教育在一些教育者心里依然根深蒂固,是否“聽話”、“乖順”依然是判斷學生好壞的依據之一,哪些是“優生”,哪些是“差生”,在一些教育者眼里依然涇渭分明。可見,教育改革真的該提速了。
對于成都市金堂縣福興中學的班主任收保證金用于規范學生的行為習慣一事,該班班主任肖老師給出的解釋是,班長組織班干部、小組長開會討論后,決定讓同學交納“保證金”,作為規范行為的動力,期末結束后便退還。這種說法也得到了學生們的證實。不過,盡管并非出于自己的本意,但對于荒唐的“學習成績保證金”,老師居然“覺得這個建議可以,也同意了”,這本身就值得深思。
在明眼人看來,“學習成績保證金”有三宗罪,其一是違規。開學先交保證金,成績下滑要扣錢,這種做法實際上就是變相罰款。而罰款作為行政處罰的一種方式,其實施主體只能為國家行政機關或是被授權組織,教師沒有權利這樣做。《教師法》第七條明確規定教師享有的六項權利,并不包含對學生的經濟處罰。
其二是侵權。受教育權是公民的一項基本權利,學生上學是為了增長知識,不是為了老師而學習。在教育部三令五申“不得以考試成績對學生進行排名”的背景下,有老師還私自訂立“成績下降扣錢”的“班規”,這顯然侵犯了學生的受教育權和隱私權。
其三是歧視。從報道看,成績保證金的標準還分三六九等,根據學生的表現情況不同,上交60元至200元,“越調皮的學生交得越多”。難道同樣是犯錯或成績下降,所謂的“壞學生”就要被另眼相看,接受更重的處罰?這無疑是錯上加錯,涉嫌對學生的歧視。
歸根結底,“學習成績保證金”是一種教育懶政。學生成績下降往往有很多因素,包括教師也要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是否有問題;至于學生行為舉止不規范,更要教師耐心細致地加以引導。如果這一切問題都只是用扣錢來解決,這種想法也未免過于天真。交保證金非但不能解決問題,反而會給學生帶來“金錢萬能”的極壞暗示——有錢就可以任性,隨便犯錯誤,不用好好學習。
如何加強對學生的教育管理,督促學生規范行為、提高成績,需要廣大教育工作者們拿出大智慧。還是那句話,“沒有教不會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