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書春
摘要: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民族存在的重要形式和標志,也是一個民族發展的歷史痕跡和共同記憶,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就是保護我們中華民族的精神家園,就是延續我們中華民族五千年來燦爛文明!在全球化時代,更是維護文化主權,保持民族精神獨立,增加文化自信,促進我國經濟、社會、文化向現代化邁進的重要內容。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創新;保護;機制
五千多年的古老文明以及56個民族的多元化生活環境,為我們展現了豐富多彩、花樣繁多、各具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據有關部門統計,全國有將近87萬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同時還建立了徽州和閩南等10余個文化生態區,有500余個博物館和150多個民俗生態館。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民族的記憶和文化生存的基因,也是樹立文化自信的力量源泉!然而,受人才和資金等因素制約,傳承斷代時有發生。因此,加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有著深刻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
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存在的問題
(一)“非遺保護”有法難依
目前,涉及到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法律有專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法》,略有涉及的有《文物法》、《著作權法》以及《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等,有的省還出臺了地方性法規,如江蘇省的《江蘇省公共文化服務促進條例》。相對來說,“非遺”保護的法律體系還是相對完善的。但問題是上述法律所規定的范圍過大,實施細則不太完善。對地方政府鮮有強制性的考核措施,加之地方上的“選擇性”執法,使得職能部門有法難依、執法艱難。特別是保護經費,很多地方政府并沒有依法納入地方的財政預算。另一方面,對能帶來短期利益的“非遺”項目,地方政府又會打著保護的旗號進行過度開發。
(二)管理的制度尚不健全
對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可以說是一個全新的文化課題,目前正處于探索的階段,相關制度還不健全。具體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對制度建設的認識不足,總認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不是當務之急,導致保護制度一直跟不上保護需要。二是制度重制定輕執行,很多地方的制度僅僅為申報而定,并不切合實際。三是因為責任不清、職責不明,導致管理混亂、相互推諉的現象時有發生。
(三)專業人才相對匱乏
非物質文化的保護涉及到方方面面,包括收集、調查、研究等步驟,從業者需要有一定的專業知識才能夠讓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妥善的保護。但是在實際工作中,無論人才的從業數量還是從技能的培養都不盡人意。理論知識的滯后以及實際操作的缺少,使得很多從業人員在工作當中存在或多或少的失誤。
(四)地方保護觀念存在偏差
隨著我國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重視程度的不斷提高,地方政府也相應建立了保護機構,建立了相關檔案,但一些地方認為“申報”就是保護,建檔就是“傳承”,既而掀起了“挖古風”和“申報熱”,部分地方政府大手筆的投入資金,盡力將自己本地的文化遺產申報至國家級甚至是世界級。保護意識存在偏差,特別是輕保護、重開發、不管理的現象較為嚴重,這不但不能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甚至會對非物質文化遺產起到破壞性的作用。
二、構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長效機制
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種類繁多、博大精深,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偉大智慧和杰出的創造精神,彰顯了中華民族的獨特氣質和魅力。但隨著全球化趨勢越來越快,非物質文化遺產受到了許多的沖擊,很多非物質文化遺產找不到接班人,如何讓非物質文化遺產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成為亟需解決的問題。
(一)積極調動政府、專家、企業、民眾四方力量
1.以政府為基礎,加強其主導地位
政府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中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和地位,各個地方政府要把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經費納入到本級的財政預算當中,加大保護經費的投入,重點保護瀕臨消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同時要研究和制定相關的政策措施,積極的調動各方力量參與到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當中去,健全物質文化遺產的報告制度,全力推進保護工作民主化和科學化。
2.支持專家學者參與,加強業務指導
專家學者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在發揮政府的主導核心地位的同時,也不能夠忽視專家學者的作用,其對保護能夠提供有力的理論依據。在對非物質文化遺傳進行保護的過程當中,專家學者需要研究如何指導民眾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培養自己的主人公意識,尤其是面對當前轉型社會的發展,需要更多的民眾參與進來,促使非物質文化遺產有效的發展。
3.引導社會投資,擴大投資領域
有些特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可以轉變為旅游資源的,具有極高的的市場價值,鼓勵不同的市場主體參與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上來,能夠讓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有效的開發和保護,更能夠讓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長足的發展。對一些重點項目,可以引入社會資本,用現代商業手段進行保護性開發。
4.鼓勵民眾自覺參與,營造良好氛圍
很多非物質文化遺產往往都來自民間,都是當地的傳統文化,當地人們就容易成為保護非物質文化的主體,因此,要積極的讓民眾自覺地參與到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動中來,激發他們的主人公意識,讓他們知道每個人都可能成為文化的傳承人,發揮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魅力,讓他們了解傳統文化的精髓和價值。
(二)建立健全配套方案
1.完善法律體系的建設
立法機關應科學立法,及時修改相關法律,對關鍵性的條文做好司法解釋工作。國務院應盡早的制定相關的綜合性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細則,讓保護工作更具操作性。地方政府也應該盡快制定本地的保護措施,細化保護條文,完善相關保護政策,讓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所屬人充分享有自身的知識產權,其收益權能夠受到法律的保護。
2.健全傳承人的保護措施
非物質文化遺產需要靠擁有該技藝的繼承人去保護、傳承和發展。為避免“技隨人亡”,要不斷地鼓勵更多優秀的年輕人去學習傳統文化和傳統技藝,同時要保障相應的物質支持,建立和完善傳統文化的社會保障體系。如剪紙、雕刻等手藝都是一門技術,需要手把手的傳授才能夠得以發揚,會耗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沒有保障措施,靠一己之力是難以為繼的。今年“兩會”上,有代表提出對年老體弱的傳承人,應該納入精準扶貧的范圍。
3.文化設施設備的保障
保證基層的文化設施能夠正常使用,積極鼓勵基層加強當地的文化設施建設,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爭取更大的保障和發揚的空間。同時要完善自身的管理體系,注重博物館、非遺館的建設,投入更多的精力來進行管理,讓非物質文化遺產能夠得到更好的發展。
4.規范文化市場
在如今高速發達的生活中,非物質文化遺產更容易走進到人們的生活當中。不管是以影像、信息、傳媒等高科技的方式來進行記錄,還是以文化資源與旅游資源相結合的方式來進行傳承,都應該建立規范的市場模式和標準,只有這樣,才能促使非物質文化遺產在不斷地豐富人們文化生活的同時,才能讓非物質文化遺產以良好的態勢進行有效的傳承。
三、結論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不僅僅是在于本身需要傳承,更重要的是非物質文化遺產關聯著許多多樣化的文化生活,不同的地域,不同的信仰,不同的民族都有著自己的傳統文化,這對當下生活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鮮活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不是因為主流文化的存在而存在,而是中華文明的生動體現。為使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有效的保護,政府必然要行使其主體責任,轉變傳承的態度和做法,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基礎性工作。面對當前已經起步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大力研究保護的機制創新和可行性措施,將有深刻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楊薇.非物質文化遺產泥塑:古老藝術的現代出路[N].銀川晚報,2009-10-13.
[2]吳衛華.文化自覺:文化遺產的保護實踐[N].光明日報, 2008-10-06.
[3]孫家正.在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保護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J].美術世界,2003(12).
[4]李慧竹.論無形文化遺產的內涵及其基本特征.傳統的回歸與守護[M].山東大學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