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昌玉
摘要:本文以九年級英語課文中的3a這一部分的閱讀板塊為例,闡述了進行任務型閱讀整體教學設計的基本步驟。
關鍵詞:初中英語;任務型閱讀;整體設計
中圖分類號:G63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6)08-0054
學習知識就是為了運用知識,學習英語也更不例外。初中新目標英語新教材(人教版)是依據九年義務教育英語教學大綱,按結構——功能體系編寫的。英語教學大綱把培養閱讀能力作為目標是遵循學生認知規律、符合社會需要的。學生一旦具備了獨立閱讀的能力,也就具備了一定的自學能力和理解運用能力,為他們今后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因此,提高閱讀能力是每一個學習者必須達到的目標。新教材閱讀量較大,話題廣泛,課文的信息量和涉及的語言知識也較多,因此,這種既要讓學生讀,又要適度講解的課型,其操作的難度可想而知。《大綱》對語音、詞匯、語法、日常交際用語(功能意念項目)及聽、說、讀、寫四個言語技能的教學要求都作了明確的規定,而初中階段英語教學的終極目的仍然是培養學生“在口頭上和書面上初步運用英語進行交際的能力”。能否達到《大綱》的要求往往取決于教師的教學模式和課堂決策行為。
一、“任務型教學”教學模式解讀
任務型教學(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是指教師通過引導語言學習者在課堂上完成任務來進行的教學。這是20世紀80年代興起的一種強調“在做中學”(learning by doing)的語言教學方法,是交際教學法的發展,在世界語言教育界引起了人們的廣泛注意。近年來,這種“用語言做事”(doing things with the language)的教學理論逐漸引入我國的基礎英語課堂教學,是我國外語課程教學改革的一個走向。該理論認為:掌握語言大多是在活動中使用語言的結果,而不是單純訓練語言技能和學習語言知識的結果。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應當圍繞特定的交際和語言項目,設計出具體的、可操作的任務,學生通過表達、溝通、交涉、解釋、詢問等各種語言活動形式來完成任務,以達到學習和掌握語言的目的。任務型教學法是吸收了以往多種教學法的優點而形成的,它和其他教學法并不排斥。
二、任務型閱讀整體教學示例
閱讀課并沒有固定的模式。通過多年對教材的研究和教學實踐,筆者認為閱讀課采取任務型教學效果顯著。在人教版初中英語課程設計中,尤其是九年級英語,閱讀部分設計在section A、B中的3a和reading部分,下面筆者以九年級英語課文中的3a這一部分的閱讀板塊為例,來談談如何進行任務型閱讀整體教學設計。
筆者認為英語閱讀教學包括讀前階段、讀中階段和讀后階段。并且《新課程教學課堂教學技能與學科教學》(初中版)的“讀的技能教學”中對讀前階段、讀中階段和讀后階段作了如下要求:
1. 讀前任務。熟悉背景知識,鼓勵學生借助文中圖片、題目、副標題等大膽地對即將要讀的文章進行預測與假設,激發興趣和欲望。因此,筆者通常是以引出話題,激發興趣為目的來設計讀前任務。為了能夠有效地激發學生的興趣,筆者通常會根據學生的特點來設計一些簡單的問題,以問題的形式來引導學生進行閱讀訓練,設置問題目的是讓學生帶著問題有目的性地閱讀,初步了解文章內容。采用問題導向教學可以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有利于開發提升學生設疑和質疑的能力,有利于培養愛問、善問的學生,也能很好體現“課程標準”“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學理念。例如,九年級英語上冊第8單元中的sectionA中的3a部分閱讀,題目是Being a volunteer is great!那么,在閱讀這篇文章之前筆者給學生設計了如下四個問題:一是How many volunteers are there talked in this article?二是 What does Huiping love to do?三是 What does Pei want to do when he leaves school? 四是Why does Ming want to be a singer?根據班上學生閱讀能力不均衡的特點,筆者所設計的問題都與閱讀材料緊緊相扣,一方面,能夠使學生較流暢地完成任務;另一方面,又能有效地激發學習者的學習熱情,使他們主動參與學習。這種設計方式同樣符合任務型教學法的可操作性原則和實用性原則,符合外語教學規律。
2. 讀中任務。根據上下文和構詞法推斷、理解生詞的含義,理解各句之間的邏輯關系; 以多項選擇、設問、判斷填空題等不同層次的任務檢查和促進閱讀內容的理解。同樣以這篇文章為例,學生在完成前一階段任務后對文章內容有了初步了解。因此,在讀中任務這一階段,筆者用“三首曲”設計。首先,主要是讓學生再進行一次精讀,并要求學生根據上下文盡可能的找出文章中的生詞以及動詞短語。其次,待學生第二次閱讀完文章后,找出了生詞和動詞短語,筆者再進行詳細的講解。學生根據教師的講解以及自己的推測來進一步學習語法知識,并進一步了解文章中的語言信息。最后,筆者再以填空題的形式來檢測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例如,筆者所設計的題目形式是: Number 77 high school is home to three very special young people: Li Huiping, Lin Pei and Zhu Ming. These three students all their time other people. This volunteer work takes each of them several hours a week, so it is a major commitment. Huiping loves to read, and she puts this love to by working in the after-school care center at her local elementary school. Here, she helps young children to read .Lin Pei loves animals and plans to study to be a veterinarian when he leaves school. Not only do I feel good about helping other people, I get to spend time doing what I love to do.” Lin Pen says he has learned more about animals. Zhu Ming says he has met some wonderful people at the hospital.筆者將這篇文章中的重點短語去掉,設計成填空題,要求學生填寫出這些動詞短語。這樣既能使各種任務之間銜接好,保證教學的流暢性,又能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提高學生的各項語言技能。同時,這種設計也體現了任務型教學的連貫性原則和趣味性原則。
3. 讀后任務。閱讀的最后階段也就是語言運用階段。筆者的設計思想是活化教材,創造思維。讀后的拓展任務是借助閱讀材料和先前的理解或分析,開展其他技能的訓練,促進綜合技能的發展。模仿重點句型寫句子或是寫故事梗概,也可以改寫閱讀材料,以閱讀技能助寫作技能的提高,讓學生以自己的理解朗讀喜歡的語段,欣賞英語語言的美,讓閱讀不僅成為技能的培養,更是審美能力的提升。例如,改寫閱讀材料,并就閱讀話題中的觀點組織討論。還可以讓學生演繹閱讀教材。同樣,以這篇(上接第54頁)文章為例,在完成前面兩個任務之后,筆者向學生提出如下三個問題:Do you want to be a volunteer ? Why do you want to be a volunteer?How could we help people?通過這三個問題讓學生圍繞話題,用閱讀文章中呈現的重點詞語和句型,進行命題發言、話題討論。這樣,既鞏固了學生在這一篇文章所學到的語言知識,同時又實現了對學生進行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
總之,不論教師采取怎樣的方法或模式進行英語閱讀課教學,我們都應該明確新課程理念下英語閱讀教學到底應該教什么。明確了英語教學目標,我們才能設計學生課堂閱讀任務,在任務設計中體現教法,在每一個環節的落實上體現課堂教學中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原則。只有這樣,才能談得上是在進行有效的閱讀教學。
參考文獻:
[1] 董蓉蓉.淺析初中英語任務型閱讀的題型[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教育),2015(19).
(作者單位:湖北省公安縣楊家廠初級中學 434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