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欣航+卞文忠
摘 要:在我國社會治理主體多元化的背景下,大學生作為社會各項事業建設的生力軍,在這一過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社會治理的推進與公共精神的培育二者之間存在內在契合性,大學生作為社會治理重要參與主體,對其公共精神培育工作的開展就尤為重要。文章通過對社會治理、公共精神、大學生在其中的地位和作用進行分析,認為應當從課堂教學、信息公開、社會實踐三個方向入手,推進大學生公共精神培育。
關鍵詞:社會治理 大學生 公共精神 課堂改革 管理意識 社會實踐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7)02-046-02
一、社會治理與公共精神關系剖析
1.社會治理的內涵與特點。社會治理這一概念在我國第一次提出是在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上,施政綱領中出現了“創新社會治理體制”一個概念。社會管理與社會治理并不相同,社會管理所呈現出更多是政府的單向性或強制性的政治行為。而社會治理指的是,全國各族人民在黨的領導下,應用政治的、經濟的、法律的、教育的等等多種方式,通過打擊、教育、防范、建設等的各項工作,依靠和組織人民群眾的力量進行社會問題的治理和解決。所以社會治理的實質不僅是公權力的延伸,更多的還有對民主權利的重視,個人權利的保護,通過“善治”的方式來調節社會各方面的生活。
社會治理是與我國現代基本國情相適應而推出的一項治理模式,其具有系統性、有序性、公正性的特點。系統性,指的是在進行自我管理等相關社會治理活動的同時,要注重對社會整體性的把握。有序性,指的是在黨和國家的統一領導下,開展的社會治理模式是以人民自發參與為主的,但是依舊要保證社會的穩定,一切事物的有序進行。公正性,指的是社會治理過程中要認真對待不回避每一個主體的合法權利。
從社會治理的內涵與特點中,可以看出社會治理制度的實施并不是獨立推行,這一過程需要有賴于各種制度的配合,最需要的就是得到民眾的認可,因此公民主體的相關意識就尤為重要。而公共精神作為一種社會主體共同的思想資源,對公共精神的把握就尤為重要。
2.公共精神的核心價值。公共精神是指指人們關心和促進公共利益的意識和行為,是人類生活本身所特有的。公共精神的核心價值包括三個方面:政治平等,參與和責任,信任和寬容。{1}政治平等,指的是社會中的所有公民都平等的享有權利承擔義務,社會治理越采取自治的形式,就越接近社會成員之間的互惠基礎,公民也就越具有公共精神。參與和責任,指的是在享有權利承擔義務基礎上,參與公共事務,對其進行管理,擔負必要的社會責任。信任和寬容,指的是社會共同體中的成員之間應當在處理事務意見不統一的情況下,彼此尊重彼此信任。喪失信任與寬容,將會使利他主義橫行,機會主義泛濫,導致社會秩序的混亂,例如近些年的“謀利型上訪”案件不斷滋生。
從公共精神的特點來看,它對社會治理的推進富有積極作用,二者在內部具有高度契合性,有效開發利用公共精神,是社會治理進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3.社會治理推進中的公共精神要素。在對各國的社會治理模式進行了解之后,筆者認為,一些發達國家的社會治理是比較成功的典范。雖然也有許多需要不斷完善和改進的問題,但還是有許多方面是值得我們借鑒的。比如,他們社會治理成功的重要因素就是民情。這里的民情,是指民族整體的道德與精神風貌,也就是本文所說的公共精神。在一些發達國家,公共精神一種歷史養成的傳統,是責任與義務。他們的民情,是扎根于歷史上形成的鄉鎮自治模式。每個公民都有參與管理公共事務的平等權力,可以說自治模式形成了民情,民情孕育了公共精神,而公共精神不斷的形成促使大家更積極地投身于社會治理中去,形成一個良性均衡發展的狀態,推動社會治理的日趨成熟與完善。而當代西方著名政治學家帕特南經過長達20年的實證研究,同樣認定了公共精神與治理績效之間存在決定性的正相關性。
社會治理模式的推行目的,是最終達到一種社會各項事業發展,政治與經濟發展的良性均衡狀態。我國一些地方目前還難以達到這種良性均衡發展,是因為參與治理的主體缺乏這種公共精神。只有相關主體真正地關心自己的社區、所在鄉鎮農村的各項事業的發展,才有投身于參與各項事務管理的熱情,將個人發展與集體的發展緊密結合起來。
二、大學生在社會治理中的地位分析
隨著我國社會治理的模式逐步轉變,大學生因其自身的科學文化素質高,政治素養高的優勢,將會成為未來社會各項工作的建設者,那么他們的公共精神培育就尤為重要。近些年,我國“三支一扶”計劃的開展,大學生村官計劃的推行,將會向偏遠及農村地區輸送更多的事業建設生力軍,大學生將在社會治理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2}
首先,大學生是黨務建設的中堅力量。參與大學生村官計劃與相應社會治理崗位的畢業生多數均為黨員,具備高的政治素養與能力,能夠在社區與農村的社會治理工作中發揮黨員的素質,同時協助支部書記推動黨務工作的發展。引導基層中的黨員們進行合理的建言獻策,樹立黨員形象,使得農民與基層人員更加相信黨的領導,信任黨,依靠黨,利于政策的推廣實施。其次,大學生是文明建設的使者。經過高等教育的大學生,在思想道德修養上,要高于一般社會群體。走向基層之后,將會對農村農民與社區居民的精神文化予以豐富,從精神文明方面對其加強建設,有利于樹立正確的“三觀”,讓農民與社區居民的思想意識形態不被歪風邪氣所影響,帶動他們積極接觸新思想與新事物。最后,大學生是社會治理的前哨。在目前嚴峻的就業形勢下,隨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不斷深入,大學生的就業觀也發生了轉變。大學生逐步融入到基層中,積極尋找工作。在基層工作,大學生將會常年與村民、居民打交道,化解糾紛。讓基層的工作從無序到有序,社會治理的前哨工作將會由大學生擔任。
因此可以說,大學生在現行社會與未來社會中,將會在社會治理中發揮重要的作用,作為國家各項政策在基層的推行輔助者,作為保證基層群眾生活有序的積極調適者,作為基層群眾精神文明生活的先行引導者,大學生將會承擔重要的角色。社會治理與公共精神緊密聯系,作為社會治理主體之一的大學生,對其公共精神的培育工作,高校應當加以重視并積極開展,只有大學生具有公共精神,才能在公共空間和公共生活中,表現出關愛、互助、同情和救難的品質和行為。公共精神的人性屬性提供了培育大學生公共精神的邏輯基點。
三、大學生公共精神培育的途徑
1.推進課堂教學改革,整合相關課程。大學生在校期間能夠獲得理論知識與思想教育的直接來源就是課堂教學,因此針對大學生公共精神的培育工作,首先要從課堂教學的方面入手。一方面,對高?,F有的課程進行整合,針對公共精神,高??梢蚤_設相關的公共選修課,或者單獨設立一門培育大學生公共精神的通識教育必修課,將其作為核心課程獨立。在進行公共精神的課堂教學過程中,要讓大學生對公共精神有一個清晰的認識,要把公共精神教學、道德培育、德育教育三者緊密結合,并且與傳統文化的弘揚相接洽。在高校中,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的課程是能承擔大學生公共精神教育的最恰當的載體,那么應當對課程的內容進行相應的改革,對教材的內容進行重新的編排,讓這門課程在現行的課程體系中首先承擔起這個重任,做到思想道德課程,法律基礎課程,大學生公共精神培育的有機整合。另一方面,在高校進行課程整合的同時,要加強公共精神與現有其他課程的相互滲透,重點在人文社會科學類的學科,比如哲學、社會學等課程。人文社會科學類的課程其基本任務就是要解決人與社會的關系問題,通過實證研究等方法揭示事物本質,所以人文社科的專業課程其教學目的與教學方式是與公共精神的培育相契合的。那么,教師在進行專業課教學的時候,就要針對性地轉變教學方式與內容,其不僅旨在于傳授專業課知識,更要讓學生在學習專業課知識的同時,接受與公共精神相關情意的培養。
2.提高信息公開化程度,培養大學生的參與管理意識。公共精神要求大學生關心集體,參與到集體事務的管理中來。那么在高校中,培養大學生的參與管理的意識尤為重要,這種意識的養成,將在大學生畢業后走向崗位時發揮重要作用。在校期間,高校應當加強信息公開化程度。高校信息公開制度,為學生捍衛利益參與集體管理提供了一個有效途徑,是催發公共輿論的重要載體。在這一制度中,高校要建立專門的信息公開渠道,通過多種形式,如網絡信息公開、年度座談會等多種形式。在公開的內容上,要對與學生的學習生活切實相關的內容進行全面透明公開,針對相對公開的內容要予以說明,并規定可以通過依規申請公開的方式進行。總之,要賦予學生民主管理、民主監督、民主參與的權利,在一些與學生相關系的校園管理決策上,要提前公開草案意見稿,充分征求學生的意見,召開座談會等。在信息公開的基礎上,大學生參與校園管理,讓大學生感受到民主精神的存在,學會運用權利,履行義務。在接受了公共精神相關課程教學的基礎之上,在實踐中領悟,更為深刻地了解何為公共精神。
3.組織大學生參與社會實踐,開展相關志愿服務活動。社會志愿服務活動與公共精神的培育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首先,二者有著共同的目的。公共精神主張整體利益,提倡奉獻精神,這也是社會志愿服務的核心精神所在,社會志愿服務工作提倡奉獻、博愛、仁心。其次,大學生在校期間,是必須參與社會實踐活動的,這不僅僅是學習培養上的要求,更是對其德育教育的開展。那么志愿服務活動作為社會實踐活動的一種,青年大學生在這個過程中完成自我修養提升的基礎上,通過其自身的行動感染社會上更多的人,是一種公共精神的傳播途徑,喚醒社會群體的公共精神與相關意識。最后,社會志愿服務是學習公共精神的重要載體。社會公共領域是公共精神得以存在和生長的根源與現實基礎,在與社會近距離接觸的過程中,大學生才能夠將理論轉化為實踐,逐漸明白了何為公共秩序與公共規則,逐步提升自我修養,形成公共精神。因此,高校應當組織大學生參與社會實踐,開展相關志愿活動。具體來說,首先,高校應當加強宣傳,弘揚奉獻精神。宣傳工作可以通過兩個方面展開:一方面是通過思想政治課的講述,對奉獻精神有一個具體的詳細的介紹,這是大學生能夠接觸到德育教育的最直接的途徑。另一方面,通過加強輿論宣傳。舉辦優秀學生志愿者經驗交流會,宣傳志愿者的相關事跡,以此來激勵感染高校學生們,在校園中形成一種氛圍。其次,在學校中建立大學生社會實踐基地。學生機構所開展的社會實踐活動,可以分為多項種類。有在校內的圖書館管理員的輔助工作、檔案館管理員輔助工作等,目的在于讓同學們參與到公共服務與管理中來。還可以與校外的企事業單位合作,在保證學生的安全基礎之上,由校外企事業、社會福利機構、其他單位派發薪酬,學生在勤工儉學的基礎上,用自己的學業知識回饋社會。第三,對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做出整體制度設計。學校要對學生的社會實踐與社會志愿活動形成一個整體規劃,從制度設計、學生安全問題、經費預算、指導教師、成果驗收等整體流程都加以設計,讓社會實踐與社會志愿服務活動形成體系,最大程度上調動大學生參與的積極性。
注釋:
{1}潘恩強.論公共精神[N].光明日報,2003.11.5(11).
{2}孫其昂.思想政治教育學前沿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225.
(作者單位:東北林業大學文法學院 黑龍江哈爾濱 150040)
[作者簡介:隋欣航(1996—),女,遼寧鞍山人,東北林業大學文法學院本科生,研究方向:社會工作;卞文忠(1963—),男,遼寧興城人,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中國社會工作協會副會長,主要從事法學和社會學研究]
(責編:若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