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萍
“法者,治之端也。”法治不僅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也是實現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標志。任何改革都離不開法治的護航和約束,學校治理方式的變革也不例外。只有在法治的引領下,才能保證改革不走偏,不變樣。
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已經初步確立一套教育法律體系,并且在學校制度改革方面也取得明顯的進步和成果。但是在學校治理方面,與現行的教育總體目標相比較,依然存在很大的“人治”漏洞,存在著“黑頭(法律)不如紅頭(文件),紅頭不如筆頭(批示),筆頭不如口頭(命令)”的現象,亟需法治的匡正。隨著教育改革進入深水區,學校和學生、教師之間的矛盾日益凸顯,新聞媒體曝光的糾紛現象越來越多,要扭轉這一局面,迫切需要在學校內部治理上下功夫,建立一套適應教育發展新形勢的現代學校制度,明晰學校、家長、教師、學生等不同主體的法律關系,維護各方的合法權益。
一、建章立制,健全以章程為核心的學校制度體系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依法治校的全面實施,必須以完善的規章制度體系為前提和基礎。學校必須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及有關法律法規,從學校的發展定位和辦學特色出發,確立學校的價值理念和發展思路及發展對策,對學校人員的管理、權力的運行和制約、學科和課程制度建設,人才和學校文化的培養等關鍵問題,以制度規范的形式做出明確規定,制定學校章程試行稿。
在學校章程試行過程中,要廣泛征求教職工、學生以及家長的意見和建議,根據法律法規,對章程有異議的地方提出修改申請,再由學校決策機構集體審議修改。在試行過程中,還要不斷修改完善,從而確立學校章程作為“基本法”的地位和作用,同時依據章程和相關法律法規,制定學校管理的相關規章制度,逐步形成以章程為核心的學校制度體系,將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融入學校管理的各個環節,使學校的管理工作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二、完善學校管理體制,深化內部治理結構
學校章程能否體現法治原則的衡量標準在于章程的執行上,在具體的管理工作實施過程中,章程能否實現對權力的優化配置和有效約束,能否在學校內部治理結構改革中起到規范和約束的效用,是依法治校的根本前提。依法治校既是學校深化內部治理結構改革的保障,也是學校治理的目標。在學校管理體制上首先要解決的是權力的配置和約束問題,要確立決策權、執行權與監督權既相互制約又相互協調的內部治理結構,保證學校管理行為和決策行為的規范、廉潔和高效。
學校管理實行校長負責制,完善校長的任職條件和任用辦法,進一步規范校長職權;實行黨支部監督,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政治核心作用;建立由教職工、學生及家長代表參加的校務委員會,健全民主決策機制;成立依法治校工作領導小組,對各個職能部門進行明確分工,規范教師考核制度和學科鑒定標準,定期審查學校日常管理工作;加強與周邊社區合作,組建少先隊志愿服務小隊,積極參與社區綠化和文化建設工作,實行周末與節假日教育資源和公共設施開放制度,選派優秀教師開辦假期公益課堂,完善學校與社區的合作共建體制。
三、堅持校務公開常態化,健全民主管理和監督機制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明確提出,全面推進政務公開,堅持以公開為常態。教育屬于公益事業,是需要重點推進信息公開的領域。全面推進校務公開,有利于廣大教職工了解校情,參與議事、管事,發揮主人翁作用,是加強學校民主管理的重要舉措。
推行校務公開工作,一是擴大公開的內容范圍,涉及學校基本建設項目招標工作和大宗物品的采購工作,實行公開招標和經費公示;在干部任免和教師聘任工作中,實行專家民主評議和結果公示,接受廣大教職工、學生及家長的建議和監督;在招生方式和收費項目上,實行內外公開并舉,接受校內外監督;此外在機構改革方案、辦事程序和辦事結果、教職工崗位設置調整,專業技術評審、人員考核等方面,均實行公開制度,以便廣大師生員工和家長群眾進行監督。二是因內容實行分別公開時間制度,對于學校常規管理工作實行定期公開,如教代會的工作匯報;對于突發性時間和熱點問題實行及時公開,如校園糾紛事件;對于階段性工作的開展情況,實行階段公開,在每個時間節點上公開相應的任務進展情況,如教職工職稱的評定。
為完善學校的民主監督機制,由學校牽頭并由全體學生家長民主選舉產生家長代表,組建家長委員會,學校定期與家長代表進行學校管理工作的匯報和溝通,聽取家長們的意見和建議,讓家長參與和監督學校管理,促進家校的溝通和合作,不斷擴大教職工、學生、家長對學校辦學活動和管理行為的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
四、拓寬宣傳渠道,加強法治教育
法治精神的維護需要全體教職工和學生的共同努力。法治教育不僅僅是對學生的教育,更體現在教師和學校管理者法治素質的提升上。
提升管理者的法治意識,組織學校領導干部和職能部門工作人員定期學習《教育法》《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兒童權力公約》等相關法律法規,要求參與人員保證學習時間,并做好學習筆記和撰寫學習心得體會;實行普法考試制度,定期參加考核,強化學習效果;針對出現管理行為問題的相關人員,除按照規定和行為后果實行相應處罰外,實行專門的法治課程培訓,并由校領導和相關法務人員組建評定小組對其進行評定。
加強教職工的法治教育,組織教師深入學習有關國家教育方針,采取定期、定點的學習培訓;對教師實行教學行為培訓,規范教師的言行舉止,保證教學秩序;制訂學法計劃,宣傳維護教師合法權益、保障教職工民主管理權的法律規定,明確教師的權利、義務與職責,切實提高廣大教職員工依法實施教育教學活動、參與學校管理的能力。
重視學生的法治意識培養,針對青少年的成長規律,除設立法治知識課堂外,學校與相關法律部門合作開展主題法治宣傳日、法律知識競賽、模擬法庭、黑板報等形式多樣的實踐活動,在“12.4”法制宣傳日期間,組織全體師生到社區和街道發放宣傳資料、撰寫普法文章等宣傳活動,豐富宣傳方式和拓寬宣傳渠道,增強學校法治氛圍的營造,提升學校全員的法治意識。
依法治校,是學校治理方式優化升級的手段和保障。學校治理能力的現代化離不開法治的引領,只有在法治的軌道上進行學校治理的改革,才能保證管理工作順利平穩地進行。在學校治理的過程中,需要不斷完善各項規章制度,依靠完善的制度體系形成完善的管理體制,更要秉承現代法治精神結合本校實際情況,不斷革新辦學理念,形成本校的辦學特色,推進學校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形成具有良好辦學質量和充滿人文關懷的校園,使依法辦學成為現代教育的新常態。
本欄責任編輯 羅 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