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娜
摘 要:農產品流通在促進農村經濟發展中起著重要作用,然而當前我國農產品物流還存在著諸多問題,諸如農產品物流主體發展不完善、農產品物流基礎設施和技術落后、農產品物流信息化水平低等。對此,為了促進我國農產品物流產業進一步的發展,應積極發展第三方物流龍頭企業,培育農產品物流主體;加快物流基礎設施建設,促進農產品物流信息的整合與優化配置;加強農產品物流信息平臺建設;建立農產品物流人才培養體系。
關鍵詞:農產品物流 問題 對策
中圖分類號:F2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7)02-246-02
研究我國的農業發展史,“重生產、輕流通”的思想對農業經濟發展影響甚遠,思想上的保守和農業流通理念上的缺失導致運輸農產品的費用增加,供應不順暢的情況,正是由于這種情況造成了我國的農業以及農村經濟出現發展遲緩的現象。經過多年的不斷發展完善,農產品流通也得到了一定的改善。然而,面對農業現代化發展的現實要求,需要不斷提高農產品物流的供給能力,由此來看,建立系統、完善、有效的農業物流體系就顯得尤為重要,經過多年的發展,我國農產品運輸能力提升了不少,不過縱觀全局,至今尚未建立完善的農產品物流體系,與發達國家相比相差甚遠。從物流成本來看,我國農村產品物流成本占比高達50%~70%{1},遠超發達國家。由于這種高昂的運輸農產品物流成本,不但導致了農產品價格的不斷攀升,直接增加了消費者的生活成本,并且農產品價格的上漲并沒有體現在農民收入的增加上,農民進行銷售農產品還是非常困難,很多時候徒有產量,沒有給自己帶來任何利益。對此,全面評價當前我國農產品物流中存在的問題,并據此提出相應的對策,對于我國農產品物流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意義。
一、我國農產品物流存在的問題剖析
1.農產品物流主體發展不完善。當前,我國的農產品物流還有很多不足,比如其規模太小,而且沒有強大的市場競爭力與服務能力。近年來,雖然我國的農產品物流發展迅猛,不過至今仍未形成具有行業代表性的企業。目前,國家A級物流企業競低于1000家,而可以營銷超過500億的僅有十多家{2}。我國現有的農產品物流存在著規模小、質量不高、效益較低等多方面的問題,而且技術和經濟實力都不足。另外,雖然我國農產品物流主體很多,但很大一部分是小販和合作社之類的,由于物流不集中,由此導致消費者購買農產品要經歷多層次中間商交易,造成其物流周期增長、成本上升。
2.農產品物流基礎設施和技術落后。我國的農產品物流發展緩慢,主要原因在于農產品物流基礎設施建設較為滯后,跟不上時代的發展需要,這體現在:(1)我國農村尚未建立完善的物流交通網,導致產品無法及時輸出,無意間造成農產品的物流費用與經營風險增加。(2)農產品物流缺乏完善的設施與裝備作保障,與世界農產品物流發達的地區相比,我國尚未建立系統的標準體系,尤其在農產品物流的服務標準、技術標準、物流作業、物流用語、計量標準以及數據傳輸標準等方面還較為欠缺。
3.農產品物流信息化水平低。當前,我國運輸農產品的信息化建設還較為滯后,農產品物流信息缺乏快捷的傳輸通道,無法滿足大量農產品運輸和交易的需要。即使現在建立了很多關于農產品的網站,但從實際狀況來看,這些網站由于缺乏技術維護,難以對農產品物流信息進行及時更新,以至于我國進行農產品的交易,很多還是依靠以前的模式去了解供求與價格信息,導致農產品信息網站的作用大大減少,沒有預期的效果。不但如此,當前我國農村電商發展還不夠成熟、完善,農村電腦、網絡普及化程度還不高,農民的信息化素養也處于低位水平,使得農民無法保障及時有效的了解與掌握農產品的價格,也無法進行有效的農產品流通信息傳遞。甚至一部分市場投機者利用這種信息不對稱,對農產品進行肆意炒作,對農產品物流相關信息進行錯位傳遞,在一定程度上誤導了農業生產。
二、優化我國農產品物流體系的對策
1.發展第三方物流龍頭企業,積極培育農產品物流主體。我國的農產品物流可以用四種形式來概括,首先是屬于直銷型的,它是最初級和原始的運輸方式,所有的產品都是農戶與生產基地親自派送運輸,直接交到消費者或批發市場中。這樣的方式與運輸距離短,數量不大的交易很匹配,由于當前農產品物流日益壯大,所以這種模式難以繼續發展。其次就是契約型的。它是說農戶或合作社跟企業簽訂合同進行合作,農戶拿出農產品,然后合作社與加工企業來將農產品投入市場。這樣農產品一方面可直接投入交易,另一方面做加工再放入市場。對于城郊農業而言比較適用這種物流形式,不過這里面也有一些問題,因為簽合同的是小農戶,在簽合同時沒有優勢,無法確保他們的利益,并且其加工生產的產品過于單一,規模也小,考慮未來的發展,它是無法滿足社會發展要求的。再者就是聯盟型的。這樣的形式主體是農產品批發商場,有生產農產品的人、運輸商、批發商、零售商、加工保鮮等一起來參入,本著互利共贏的方針進行合作結盟,不過其也有自己的短板,那就是流通需要很多的環節,損耗的產品就會增多,使得成本增加,這個模式也要再完善。最后一種形式是第三方物流。由于市場的不斷普及,與不斷提高的農產品商品化,慢慢有了專門做第三方的中間機構,其不會去生產或者進行銷售農產品,只是負責將產品運輸的一種新型服務類,我們叫作第三方物流。而第三方物流成立的條件是:物流知識要專業、設備要專業、管理技術要專業、人員也要受過專業培訓,而且自我的管理有成熟的體系。建立農產品第三方物流體系,能夠對農產品進行有效的統計整合,不但有利于減少農產品物流成本,提升物流的效率,而且能夠保證生產者、經營以及消費者都能夠從中受益。因此,發展第三方物流龍頭企業,是我國農產品物流的發展方向,也是當前和未來一段時期內的重要任務。
2.加快物流基礎設施建設,促進農產品物流信息的整合與優化配置。加強建設農產品物流的基礎設施,不但要建設批發市場與儲備倉庫,還要進一步完善交通網{3}。做好了物流基礎設施建設,能夠促進農產品物流信息傳遞效率的提升,促進農產品市場的發展。基于當前中國現有的農產品物流發展形式,只有重視和發展完善我國的農產品批發市場,才會為農產品物流的發展帶來質的飛躍。我們要縱觀全局去考慮和規劃建設農產品的批發市場,布局要科學合理,結成一張便利的交通網。積極打造多層次的農產品物流的交通樞紐以及節點區域,形成航空、鐵路、公路和水運等多形式的物流運輸系統。各個地區的農產品物流網要保障層次性,并且各個交通網都有一個合理科學的中心樞紐。借力于農產品物流交通的大發展,應該集中精力去開發口岸物流,實現農產品物流的節點、通道、載體的現代化,進而使得物流成本降低。另外,還應努力地促進農村道路建設,進一步加強農業生產的機械化與現代化,建設農產品配送中心。
3.加強農產品物流信息平臺建設。實現農產品物流信息的有效傳遞和共享能夠降低農產品銷售的盲目和不確定因素,而建立農產品物流信息平臺是保障信息傳遞和共享的基礎{4}。依據當前我國農產品物流信息平臺,針對性的開發與建設市場需求信息中心,使農產品物流信息可以實現實時的上傳共享。并且農產品信息平臺管理者要積極地對農產品信息進行統計分析,及時進行信息公開,達到信息的共享目的,以降低農產品生產和經營的風險,進一步促進農產品運輸效率的提高。而且,國家應建立信息化平臺,去服務于那些中小型農產品物流企業,降低他們的相關費用,進一步提高農產品的發展效率。
4.建立農產品物流人才培養體系。在當今知識化的經濟時代,人才是最寶貴也是最核心的資源。對于農產品物流企業而言,只有培養了優秀的物流人才,才能夠進一步促進農產品物流的發展與進步。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專業物流人才儲備不足,特別是嚴重缺乏與冷鏈物流相關的人才。對此,我們要積極培養專業的冷鏈物流人才。這不但需要政府做出相應的戰略規劃,大力推進校企合作,建立物流人才培養的體制機制,為農產品物流的發展提供人才儲備。另外還要積極鼓勵企業完善自己的人才培養體系,可以邀請專家作相關培訓,給在職員工作進行技術指導培訓,為農產品生產與流通企業的發展提供更多的技術支持。
注釋:
{1}許凡.我國農產品物流的發展現狀、問題及對策研究[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4(8):105-108
{2}白潔宇.陜西省農產品物流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陜西農業科學,2015(05):119-122
{3}陳凱田,張吉國.我國農產品物流體系發展現狀、問題及對策[J].山東工商學院學報,2011(4):5-8
{4}賀盛瑜,馬會杰.農產品物流體系發展的問題與對策——以四川為例[J].農村經濟,2015(8):94-97
(作者單位:山西青年職業學院 山西太原 030032)
(責編:呂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