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曉云
著名演員陳道明在《花甲之思》中有這樣一段話:“我從小彈得一手好鋼琴,喜歡到鐘愛。只要在家,我每天要彈上兩三個小時,興致高時會彈四五個小時。我有一臺珍藏版電子鋼琴,有時碰巧劇組有設備,也會彈彈手風琴、吹吹薩克斯。鋼琴對我來說是絕對私密的朋友,混跡于社會,難免有郁結(jié)之事,無用的鋼琴練習便成了我排解心中不平的利器。” 他才華橫溢,琴棋書畫樣樣精通,季羨林贊他可勝任北大的研究生導師。我不羨慕他是著名的國家一級演員,也不羨慕他的經(jīng)濟收入,但我非常艷羨他高雅、清靜的心境,羨慕他能在紛繁喧囂的塵世中保持一池清涼。由此,我們是否應該反思一下教育,追問一下教育究竟給學生帶來了什么?
2016年6月,淡水教育指導中心舉行了中層干部研修班開班儀式暨專題報告會。其中,江西省吉安市永新縣城廂小學尹學工校長的《實施素質(zhì)教育,為學生的終身發(fā)展奠基》講座,使我感觸良多、受益匪淺。
永新縣城廂小學把藝術(shù)教育工作納入學校整體教育計劃中,將藝術(shù)教育作為學校特色建設工作的切入點,創(chuàng)立了管樂班、民樂班、弦樂班、書畫班,為學生搭建了追求藝術(shù)之美的平臺,讓學生“一技傍身,終身受益”。城廂小學的學生是多么的幸運、幸福,能有如此多的機會去參加才藝展示和競賽。學生通過排練、演出、比賽等一系列的活動,培養(yǎng)了熱愛集體、相互合作、樂于交往、善于應變的品質(zhì)和能力,也為他們?nèi)蘸笞叱鰧W校、回報社會奠定了基礎(chǔ)。我想,這不正是我們教育的目的嗎?聽了尹校長的講座后,我覺得我們還可以做得更多,為學生追求藝術(shù)之美創(chuàng)造更多的契機。
個人離不開團隊,成功也離不開團隊,成功的個人,是成功團隊中的個人,個人的成功,是團隊的成功。在以藝術(shù)謀學生終身發(fā)展的城廂小學身上,我們就看到了一個優(yōu)秀的教學團隊。在這個優(yōu)秀團隊里,沒有最專業(yè)的歌唱家,沒有最優(yōu)秀的指揮家,沒有最杰出的藝術(shù)家,而只有相互配合、共同前進的教育家。城廂小學管弦樂隊的指揮教師,她原非專業(yè)的音樂教師,但由于學校的實際教學需求,她毅然去了專業(yè)機構(gòu)進行音樂教學的培訓學習,經(jīng)過艱苦的學習和團隊的合作,她終于完成了教學任務,滿足了學校的教學需求。她的努力就是城廂小學的努力,她的成功就是城廂小學的成功。城廂小學成就了擁有強烈責任感、使命感、歸屬感的教師團隊,教師團隊造就了城廂小學的教育品牌。教育的改革、品牌的打造正是需要城廂小學教師團隊這般的團隊精神,需要超越個人的集體力量。
教育的成功、學生的發(fā)展,不只是一位教師的職責,一所學校的責任,也是每位家長的本分,整個社會的使命。永新縣城廂小學的藝術(shù)特色興校,是學校教師團隊的鼎力打造,是家校雙方的有機聯(lián)動,是多元資源的互補整合。
回望古人所學之琴棋書畫,反思孔子之音樂美學思想,近觀我們的學生,他們學到了什么?又得到了什么?由此我不禁想起《論語》中孔子對子路的評價:“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學生升堂入室之路,需要我們指明方向,需要我們鋪磚架道,需要我們陪伴前行,需要我們裝飾點綴。升堂入室之路,我們?yōu)閷W生鋪好了嗎?
本欄責任編輯 黃日暖
實習編輯 黃博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