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宏遠
[中圖分類號] F326.1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 (2017)02-0066-01
園參,指的是五加科人參屬植物,經集約化、規范化生產,其生長周期5~6年出園。
在現代化中藥科技產業中,中藥農業是第一產業,是為中藥工業、中藥市場和中藥商業提供“安全、有效、可靠、穩定”的原料基地產業。衡量園參質量標準除自身含的有效活性成分外,還包括環境、化肥、農藥的污染和重金屬的超標,這是造成園參質量下降的主要原因,并成為制約園參走向國際市場的障礙。因此,為保證園參質量符合標準,以滿足國內外市場的需要,實現園參生產的標準化和現代化,就要規范園參生產的全過程,必須認真實施我國制定的《中藥材生產質量管理規范》,它為中藥材生產提出應遵循的要求和標準。
1 園參生產現狀
人參來源主要為林下山參和農田栽參。在世界人參主產地國家的朝鮮和韓國是以農田地栽培為主。在我國人參栽培發展史上多采用伐林地種植園參,近些年因林業政策所限,人參生產大部分栽培面積以林下居多,少部分在伐林跡地或農田栽植,而園參以其產量高、生產周期短,價格相對低廉深受生產者和消費者青睞。從發展的理念上,未來園參栽培用地將被農田地所替代。目前,寬甸地區伐林地栽培園參面積逐步萎縮,現僅有留存面積不足1000畝,而農田栽培園參面積逐年增長,累計面積達到3萬余畝。
2 宏觀質量管理調控
2.1 基地環境質量控制 依據國家《土壤環境質量標準》(GB15618-1995)符合二級標準;灌溉水符合GB3838-200《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空氣環境符合GB3095-2012《環境空氣質量標準》;基地遠離公路、工廠、礦山等污染源。
2.2 有機肥的施用原則 采用人參專用有機肥、生物菌肥或優質農家肥,通過土壤改良,解決園參地土壤有機質含量低,土壤板結等問題,提高人參品質,有效控制人參農殘和重金屬超標問題。
2.3 防病滅蟲的管控原則 防治應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以農業防治為主,化學防治為輔的原則?;瘜W防治應遵循有效劑量原則,采用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確保產品各項指標達到國標。
2.4 建立質量可追溯系統 對基地實現規范化管理,通過工作站建立生產、農資物料使用、檢測、倉儲、運輸、加工等操作記錄,最終實現產品質量可追溯性。
3 我國園參生產存在問題
目前,我國尚未作出適宜當前我國人參規范化種植的相應的明確細致的農藥合理使用規范,在生產中仍按國家標準、農業行業標準和地方標準操作。在項目研發上需科研部門與生產單位協同,以期進一步完善園參種植的技術體系,制定技術標準,為組織生產、指導生產、監督和檢測提供依據。
4 發展思路
建議對人參規范化種植農藥的合理使用和殘留控制,采取如下措施:
4.1 嚴格遵守我國關于農藥的禁限用規定
即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公告第199號《無公害農產品施用農藥規定》。
4.2 嚴格遵守我國《農藥的合理使用準則( GB/T8321)》、《農藥安全使用標準(GB4285)》
4.3 根據生產目的和消費要求進一步確定基地農藥的禁限用品種和適宜品種。
(1)建議參照農業部[綠色食品農藥使用準則( NY/T393)],盡可能選用微生物農藥或生化制劑 如多抗霉素、春雷霉素、 Bt乳劑、農抗120、菌克毒克等。對允許選用的高效低殘留化學農藥,要嚴格遵守使用時期和使用劑量,以控制殘留物質不超過國家規定標準。
(2)了解韓國、日本人參種植生產上農藥的使用和殘留控制情況,適當借鑒采用如阿米西達、世高、適樂時、和瑞、金雷等在韓國人參種植上廣泛應用。
(3)對于出口的產品,要充分了解出口貿易地區關于農藥使用的有關規定,不施用其禁限用品種 2004年1月1日起,歐盟已正式禁止含有化學活性物質的320種農藥在境內銷售,其中涉及我國正在生產、使用及銷售的農藥有62個品種。由于這些農藥目前已廣泛應用于水果、茶葉、蔬菜、谷物等生產中。因此,出口歐盟成員國的人參產品在其種植上應特別注意使用禁止農藥品種。
(4)選擇有質量保障的品牌農藥
4.4 深入掌握人參的生長習性和各種病蟲害的發生規律,規范管理
創造適宜人參生長而不利于病蟲危害的環境條件,同時在農藥的使用上要本著“適時、對癥、合理、高效”的原則,在最佳防治時期,對癥下藥,輪換用藥,合理混配,采用高壓噴霧器,確保農藥使用的安全間隔期,最后一次使用農藥的日期距離人參產品采收日期之間,應有一定的間隔天數,要求采收根、葉的應在30天以上。采收人參花、人參果醬的需在采收前20天禁止噴施化學農藥,改噴生物農藥。用最低的施藥量和最少的施藥次數,達到預期防治目標。無公害人參生產要求每年每個品種農藥(指成分)的施用次數不超過3次。綠色人參生產只允許施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