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超 張燕
[摘 要] 我國小麥赤霉病的發生防控是糧食優質高產的重要組成部分,但由于赤霉病會產生脫氧腐鐮刀菌烯醇(DON)毒素,影響產量,因此需要加強DON毒素的預防和防治。本文主要對DON毒素與赤霉病的關系、認識誤區、防治方式進行了綜述,并分析了小麥赤霉病新的化學防治的應用前景及應用趨勢。
[關鍵詞] 小麥 赤霉病 DON毒素 新化學試劑防治
[中圖分類號] S51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2017)02-0072-01
小麥是三大谷物之一,我國有三大小麥產區:北方冬小麥區、南方冬小麥區和春小麥區,其中南方冬小麥區主要集中在江蘇、四川等省。赤霉病是小麥的重要病害之一,是世界溫暖潮濕地區廣泛發生的一種毀滅性小麥病害,在我國長江流域及東北東部春麥區為主要小麥病害,危害十分嚴重[2]。
小麥赤霉病別名麥穗枯、爛麥頭、紅麥頭,屬于子囊菌亞門真菌。其發病部位從幼苗廣泛到抽穗,主要引起苗枯、莖基腐、稈腐和穗腐,其中為害最嚴重的是穗腐。穗腐是由種子帶菌或土壤中病殘體侵染所致。先是芽變褐,然后根冠隨之腐爛,輕者病苗黃瘦,重者死亡,枯死苗濕度大時產生粉紅色霉狀物。近年來,在黃淮海平原麥區、西北麥區和東北春麥也多次發生大流行,造成很大損失。赤霉病不僅造成麥類產量的減少,而且商品價值也低,病粒失去種用和工業價值。
隨著植物病理學的發展和綜合防治措施的不斷完善,從生物世界尋找既能防病增產又能保護人類生活環境的化學生物結合的防治新技術日益成為人們關注的問題。利用低毒試劑防治植物危害,已成為一個十分活躍并開始顯示良好應用前景的領域。對于小麥赤霉病的低毒防治,國內一些研究者在有益農藥的研究和應用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積極的成果。國外也進行了這方面的研究,但主要集中在土壤處理,地上部防治報道較少。化學防治的成功與否,關鍵的問題是獲得高效的低毒藥。
1 DON毒素與赤霉病的關系
與赤霉病導致減產相比,小麥所產生的真菌毒素帶來的危害更大,這是需要警惕的‘隱形殺手。在侵害小麥的同時,鐮刀菌病粒還含有有毒病菌,其生理分化后的代謝物含有玉米赤霉烯酮(ZEN)、脫氧腐鐮刀菌烯醇(DON,俗稱嘔吐毒素)為主的真菌毒素[1]。DON是國際貿易中重要的質量檢測指標,FAO、中國及世界其他國家對小麥DON毒素含量均有嚴格規定。毒素危害1:根據國家規定,三等小麥的不完善粒不超過8%,二等不超過6%,而“含毒”病麥的不完善粒高的達99%,低的也有61%,嚴重超標,是等外麥無法被糧庫收購;危害2:食用病麥后,人會發生眩暈、腹瀉、發燒、惡心等急性中毒癥狀,嚴重時會引起出血,甚至影響生育和免疫力等。
2 防治赤霉病DON毒素誤區
農民對赤霉病的發生心存佼幸,依賴老經驗解決。今年6月以來,由于赤霉病大面積暴發、相關部門缺乏警示宣傳、缺少快速檢測方法和設備等原因,導致公眾對赤霉病的危害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小麥中鐮刀菌毒素的危害更不為公眾熟知。面對記者的提問,種糧大戶也只知道赤霉病小麥品質不好,其他則知之甚少。
3 DON毒素防控方式
3.1 因地制宜,抓住適期防治赤霉病。要準確抓住小麥齊穗至揚花期(見花打藥)開展一次預防。沿淮及以南麥區重病區務必宣傳開展兩次防治,即在第一次防治一周后,開展第二次防治;淮北中北部麥區如在抽穗揚花期遇多陰雨天氣,要進行補治;赤霉病稈腐發生重的麥區,孕穗末期開展一次防治。呼吁國家有關部門將小麥赤霉病防控作為小麥中后期“一噴三防”重點內容,作為小麥高產穩產、農民增收的重要舉措來抓,加大投入,保障所有小麥能享受1次/畝的免費防控。
3.2 “預防為主、綜合防治堅持”植保方針,樹立“科學植保、公共植保、綠色植保”理念;加強組織領導,落實屬地責任,實行目標考核,強化行政推動,實現赤霉病防控全覆蓋;應委托專業的食品質量安全檢驗機構,連續對重災區及周邊地區的小麥進行DON相關毒素的檢測。
3.3 江蘇省農科院食檢所專家認為,小麥中DON嘔吐毒素主要聚集在麥粒的麩皮中,可以用精加工有效去除。
3.4 要強化宣傳指導,廣泛宣傳防控的重要性、必要性,普及預防控制技術和安全用藥知識,關鍵時期組派技術人員進村入戶、包片駐點,深入一線指導農民開展防控行動。
3.5 赤霉病是江蘇最重要的小麥病害。目前仍無免疫和高抗品種,化學防治是唯一應急措施。然而,防治赤霉病可供選擇的藥劑較少,活性不高,而且用藥適期短,對用藥技術要求高,現有藥劑難以毒殺進入小麥穎殼和籽粒的病菌等,以致小麥赤霉病頻繁流行。當務之急是把多菌靈從防治赤霉病的農藥目錄中刪除,鼓勵企業開發、農民使用新型藥劑。另一方面,只有找到有效的殺菌劑資源,突破用藥量及抗藥性雙雙激增的“死循環”,才能從根本上提高綜合防控效率。
2011年以來,江蘇省農藥研究所自主研發的抗赤霉病藥劑氰烯菌酯在田間使用藥效突出,其作用機理完全不同于多菌靈等傳統藥物。近兩年來,南京農業大學周明國教授也領銜研發出NAU系列生物化學制劑,在抑制DON毒素方面有奇效,最高減少達67.2%。另外,江蘇省農科院的專家們相繼研發的系列防控劑,也有效地控制了小麥赤霉病的發生,而且會對DON毒素的滋生具有抑制和降解效果,可以降低40%—60%。
結語
據全國農作物重大病蟲測報網監測,長江流域、江淮麥區稻樁赤霉病菌子囊盤數比常年增加10-20%。專家分析會商認為,由于土壤墑情良好,有利于病菌孢子萌發彈射,近期雨水較多,小麥抽穗揚花期遇連陰雨天氣可能性增加,赤霉病發生流行形勢嚴峻。預計長江中下游、江淮、黃淮南部麥區將偏重流行,黃淮中北部、華北南部麥區存在中等及以上程度流行的可能。預計全國發生面積達7000萬畝,比常年增加近2000萬畝,需實施預防控制面積近1億畝次,比常年增加3000多萬畝次。4月底至5月中旬,自南往北將陸續進入發生流行盛期,預防控制任務異常艱巨。
目前山東、河南等小麥主產區病情還沒這么嚴重,不能再錯過這個寶貴的窗口期。小麥是我國最重要的口糧之一,北方麥區的收成和品質直接關系到國家糧食安全和社會穩定,發生在江蘇的赤霉病菌抗藥性問題切不可在其他麥區重演。
參考文獻
[1]艾蘭虹. 《小麥赤霉病及嘔吐毒素的分析檢測 》[J]. 糧油食品科技,2011(5)
[2]李進永;張大友;許建權;王道榮;郭紅;劉志生. 《小麥赤霉病的發生規律及防治策略》[J]. 上海農業科技,2008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