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思皓 賈生勇
[中圖分類號] F326.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 (2017)02-0113-02
引言
本文通過人和其他動植物共同擁有一個家園的角度,從生態平衡被破壞及人類生存壞境的高度,深刻分析加強冶勒自然保護區建設與管理的重要性,并提出加強自然保護區建設與管理的對策和措施。
人類和其他動植物共同擁有一個地球,人類保護野生動植物就是保護人類自身生存的環境。
野生動植物是自然界賦予人類的寶貴遺產,是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中重要組成部分,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發展,人們越來越意識到自己生存環境的危機。為此,人們把保護生態環境放在首位。許多珍稀的野生動植物受到人類不同程度的保護,使其與人類和諧相處在一個動態平衡的生態環境中。但由于人類經濟活動,特別是現代工農業飛速發展,盲目利用自然資源,大面積砍伐森林和延伸農業耕地,嚴重毀壞了自然資源和生態系統平衡,使許多珍稀野生動物處于瀕危滅絕邊緣。由此,建立自然保護區,對保護瀕危物種和合理利用生態資源有及其重要的意義。經國務院同意,國家計委批準了林業部關于建立保護大熊貓及其棲息地工程總體規劃,于一九九三年設立冶勒省級自然保護區。自然保護區成立以后開展了積極的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由于管理經費不足,保護意識差,對建設和合理利用保護區資源,還存在較大的差距,本著對如何加強建設管理和合理利用自然保護區生態資源作初淺的分析。
1 建立冶勒自然保護區為大熊貓等野生動物創造了良好的環境和利用生態資源創造了條件
冶勒自然保護區是以保護大熊貓等珍稀野生動物及其生態環境為主的森林和野生動物類型自然保護區。冶勒自然保護區地處橫斷山脈中段小相嶺南麓,是小相嶺大熊貓唯一集中分布區,該區域氣候溫和,森林植被茂密,為大熊貓等野生動物提供了良好的生息繁衍條件。它的建立,對保護大熊貓物種基因的多樣性,避免大熊貓在該區域滅絕具有及其重要的作用。保護區自然生態環境優越,野生動植物資源豐富;保護區的建立也為區域內其它動植物的生息繁衍創造了一個良好的環境,使它們免受人類活動的干擾和破壞;保護區除保護大熊貓外,還將保護區域內的牛羚、豹、小熊貓、林麝、獼猴、斑羚、金貓、綠尾虹雉等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以及油麥吊杉、紅豆杉、垂枝香柏等珍稀植物。同時還有效地保護了大渡河支流南埡河源頭的重要高山水源涵養林,對現有南埡河電站、冶勒水庫和梯級電站的蓄水保土,調節大渡河及南埡河流域的氣候,穩定發展工農業生產起到重大的作用。
生物多樣性的保護與自然資源持續利用已經成為當今世界“環境與發展”的熱點研究問題,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自然保護區是生物多樣性保護的主要形式之一,它不僅為研究生物多樣性的重要基地,運用科學區劃及有效管理手段,充分利用保護區中試驗區和緩沖區的資源,是保護區獲得較高綜合效應。務實的態度,發展經濟,增強活力,縮小保護與利用的態度,發展經濟,增強活力,縮小保護與利用的矛盾。把保護管理與持續利用有機地結合起來,對促進保護區的建設和發展尤為重要。
2 冶勒自然保護區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保護區的現狀:保護區曾是古代生物的庇護所,保存了一些比較特殊原始古老種類。其中屬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獸類有大熊貓、扭角羚、云豹、豹、雪豹五種。鳥類有綠尾虹雉、金雕、雉鶉、斑尾榛雞四種。屬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有小熊貓、黑熊、獼猴、紅腹角雉、白腹錦雞、血雉等28種。屬省重點保護動物有豹貓、毛冠鹿、赤狐等9種。此外,區域內還分布有上千種昆蟲,確是一個物種資源十分豐富的基因庫。
保護區管理處為副科級事業單位,核定編制19人。保護區內設機構“綜合股”,下設三岔河、石灰窯、拉馬街托三個保護護站,負責保護區的巡護監測、日常保護管理等工作。在石灰窯的拉利塔和牛場溝的朱細腳巴分別建有一個監測小屋。
冶勒自然保護區的建立是以保護為主,正確處理保護與利用的關系,在保護的基礎上進行合理的開發利用,充分發揮森林資源的綜合效益,開展主動性保護管理。
自保護區建立以來,開展了很多保護管理工作,完成了總體規劃設計、綜合科學考察、管理處址建設、巡護監測、林權發證等項工作。管理處主要以巡護檢查、林業行政管理和協調各方面的關系為主,將資源保護與管理放在首位,下設的綜合股、保護站構成了一個保護區的管理體系。
管理處對下設的各機構的管理范圍進行明確的劃分,各保護站分管相應劃定的片區的野生動、植物保護和管理工作;綜合股配合各保護站及相關部門,每年對周邊社區進行森林防火、野生動植物保護的宣傳教育工作,提高社區居民和學校的防火、保護意識。案件查處、巡護監測、項目申報及實施等由保護區管理處統一組織實施。
冶勒自然保護區基本工作
2.1 按照國家林業局新制定的《大熊貓及其棲息地監測技術規程》的要求,安排專人負責指導,并對監測人員的工作進行目標責任制管理,納入年終考核。定期按時進行野外監測工作,并完成數據庫的輸入工作。
2.2 按照天然林保護工程的要求完善和落實了管護責任,加強巡山護林,建立健全管理制度,人員落實到山頭地塊,近年來未出現破壞森林資源和野生動物資源的行為,有效保護了區域內的森林資源。
2.3 為了把冶勒自然保護區的保護工作搞得更好,提高冶勒自然保護區的整體能力,近年來積極爭取到了國際組織的項目資助,所有爭取到的項目都實施得非常好,特別是紅外相機陷阱監測項目取得了顯著成效。2008年在野外用紅外相機拍攝到兩張赤狐照片,這在四川的紅外相機監測中尚屬首次,2010年更是取得了可喜的成績,2010年11月2日保護區的工作人員在牛場溝安置的紅外相機拍攝到了活體野外大熊貓照片。根據專家鑒定,拍攝到的大熊貓為亞成體。繼10月份用紅外線相機拍攝到野生大熊貓照片之后,冶勒保護區于12月6日再次利用紅外線相機在另外一個地方拍攝到了野生大熊貓照片。這次拍攝到的是一只正在獨自嘻戲玩耍的大熊貓的連續動作照片,共19張,經專家鑒定,是一只成體大熊貓,該大熊貓與10月份拍攝到的大熊貓不是同一只,在野外利用紅外相機監測拍攝到野生活體大熊貓照片,這在涼山州大熊貓保護區尚屬首次,連續兩次拍攝到野生大熊貓照片,表明在冶勒保護區的牛場溝區域大熊貓的分布密度相對其它地方較高。
2.4 2015年冶勒自然保護區爭取到省財政建設項目,完成了保護區標樁、標牌建設。
2.5 2016年7月,冶勒自然保護區完成了國家林業局保護司下達的,重點區域大熊貓種群動態監測野外調查,以及數據庫錄入工作,為今后掌握冶勒野生大熊貓分布現狀及動態變化提供了最新信息。
2.6 2016年冶勒自然保護區制定了《保護區巡護監測實施方案》,并協調相關NGO組織,為冶勒自然保護區安裝了一套野外視頻監控系統,提高保護區的巡護覆蓋面和頻度,有效管控保護區內人類活動,從而降低保護區內放牧、采集、偷獵等人為干擾,進一步加強該區域棲息地的保護力度。
存在的問題
保護區目前除人員經費由縣財政解決外,其余開展工作的經費沒有渠道來源,由于經費的緊張不能很好地開展各項工作,嚴重制約著保護區的保護與發展。同時還存在社區及周邊居民扶持跟不上,導致他們利用資源發展當地經濟對保護區構成嚴重威脅。
另外,冶勒自然保護區人為破壞比較嚴重,保護區內放牧、采藥、盜伐等現象嚴重影響保護區的建設。人類對動物棲息繁衍環境的改變和破壞,是導致物種瀕危和滅絕最主要的原因之一。由于人口的不斷增加,人類不斷擴展,以及亂砍濫伐、毀林開荒、森林火災等因素的影響,動物的棲息環境不斷遭到破壞和肢解,棲息地面積不斷縮小,導致種群數量迅速下降,形成 數量極小的小種群。如:四川境內的大熊貓,在七十年代至吧十年代中期的十余年中,其棲息地面積和數量均下降50%,棲息地有原來的五大片被割裂成十八小片,形成十八個小種群。其中有一些種群個體數量不足十只,它們的瀕危狀況已經引起人類的極大關注。
3 加強冶勒自然保護區建設和管理對策及措施
3.1 增強保護意識,保證管理經費,加大管理力度
加強冶勒自然保護區建設和管理,首先要提高廣大群眾的保護意識、自覺性和責任感。加強宣傳,提高公眾對保護區的認識,爭取社會各方面對保護工作的理解和支持,在全社會開展宣傳教育活動,不斷拓展宣講的領域,豐富宣傳內容。
其次要搞好保護區的管理工作,必須要解決資金問題。加速保護區建設與發展,作為社會公益性事業的保護區建設,地方和國家應列入計劃預算,保證有限資金的投入,切實提高保護管理水平,還要扶持周邊群眾,讓周邊群眾富裕起來,減少保護區的人為破壞。加大社區扶貧工作,讓群眾得到實惠,使保護區群眾充分體會到保護區建設帶來的好處,進一步調動他們參與保護的積極性,主動配合保護區搞好野生動植物資源的保護管理,讓冶勒自然保護區的建設與發展,更上一個新臺階。
為此,冶勒保護區2008年和2009年已向世界自然基金會(WWF)申請了冶勒鄉共120口節柴灶試點項目,并按項目要求全部建設完成。該項目的實施為當地保護森林資源做出了積極的貢獻,經縣能源辦實地測試驗收,每年可節18萬公斤木柴。并且通過試點項目的實施當地社區群眾反響極大,通過對傳統耗能相比,既節約了資源以節省了勞動力,同時極大地改善了家庭的衛生條。冶勒鄉全鄉共有農戶229戶,之前在世界自然基金會(WWF)的資助下已建成120口節柴灶,沒有建的農戶由于經濟條件太差,自身沒有能力修建,但他們都極積要求修建成節柴灶。據調查,全鄉都修建節柴灶后,每年可為保護區及其周邊節約森林資源近200萬公斤,將會有效地保護這一區域的生態環境和森林資源。因此,現特向世界自然基金會(WWF)申請冶勒鄉節柴灶第三期項目35口,該期項目實施后,冶勒自然保護區周邊社區節約更多的薪柴,保護更多的森林。
3.2 正確處理好保護與利用的關系
要搞好冶勒自然保護區建設,減少大熊貓等野生動物滅絕的可能性,環境因素很重要,當種群失去賴以生存的基本環境條件(如空間、隱蔽、食物生境),致死因素的引入(如過多的捕食者),或自然災害等都必定會對種群構成危害,導致其縮小,對種群來說,這類災害性因素是不可預計的,無論種群大小,遭遇災害都受到影響,而對小種群來說,就極可能導致其滅亡。七十年代中期和八十年代初期,大熊貓主食的高山箭竹兩次大面積開花枯死,造成許多大熊貓因缺食病餓而死亡。局部地區的死亡率達80%,有的小種群已經滅絕就是一例。
自然保護區保護與利用的矛盾在于如何利用,要合理利用好保護區內的資源,應做到以下幾點:
第一,再生是生物資源的特點。但再生的基礎要求保留一定的資源儲備,保持“需”與“供”的平衡,是保護與利用生物資源的一條重要原則,要讓生物資源持續較高的生產力,就必須讓環境能源源不斷地得到物質與能量的補償,只有持續供給生物所必須的營養和空間,才能是生物得到正常地生長,發育和繁衍。否則,生物資源質量就會退化,資源就會枯竭。
第二,生物生長發育的快慢和繁衍數量的多少,除了需與供的平衡關系外,還取決于環境條件質量和生物自身的基礎數量,要合理利用自然保護區內野生動物資源,就必須保持種群的一定數量和適宜的年齡。
第三、生物生活在有限的空間里,其數量通常在達到一定高密度后死亡增多,這種現象稱為生物群體的自我稀疏調節。自然界的生物原始群體的自我稀疏調節不斷發生,自生自滅和由少到多,又由多到少的波動。在生物數量相對穩定的階段合理利用部分資源,是有利于生物群落發展的。把數量多的生物群體轉移到其他地區,在把其他地區多的部分生物群體轉移過來,用科學的“人為稀疏”來取代生物的“自我稀疏”就可能減少自然資源的浪費。
總之,搞好冶勒自然保護區的建設與管理工作非常重要,有利于拯救瀕危野生生物物種;有利于科學研究;有利于社會事業的發展;有利于保護人類生存環境。對生態環境的平衡和可持續發展都起著不可估量的巨大作用。
作者簡介:趙蓉(1993.7-)女,漢族,四川省涼山州冕寧縣人,生于1971年11月,大專學歷。四川省冶勒自然保護區管理處從事林業保護區工作。